第7章 断鸢记二
作者:P区N子   行捕司最新章节     
    第四折 断鸳
    永宁知道拗不过姐姐,便在三只风筝上各写了一首古人诗,写在自己风筝上诗是: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皇宫里的人没有朋友,永宁内心却渴望有一个,想象着与他相遇、分别与重逢。
    在姐姐咸宁公主的风筝上,她写的是:
    三山不见海沉沉,岂有仙踪尚可寻。
    青鸟去时云路断,嫦娥归处月宫深。
    纱窗遥想春相忆,书幌谁怜夜独吟。
    料得此时天上月,只应偏照两人心。
    别后相思是苦也是甜,纵然渺无音讯也可万里相应。
    在妹妹康宁公主的风筝上,她写的是:
    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里游。
    驿吏唤人排马去,忽惊身在古梁州。
    在皇宫中永宁与妹妹康宁关系最好,但她隐约中总觉得有一日二人中会有一人远嫁,到时候再想见到彼此可就难了。
    其实她自己喜欢第二首,但是她知道姐姐咸宁最善嫉妒,她或许看不懂诗的内容,但若是自己的风筝上的诗句比别人的少,非要大闹一场不可。
    咸宁拍手笑道:“好诗,好字!”
    三名太监拉着线来回跑,直到风筝飞到半空之后才将线团交给三位公主。
    咸宁接过线团之后一路向东走,一边走,一边拉拽,可是风筝却始终在西边挂着,她很是恼怒,道:“这该死的风筝不听话,我让它往东,它偏要往西!”
    众人听了这话,无不低头憋笑,心想:虽然你是高贵的公主,可能管得了老天爷刮什么风吗?
    永宁向来不喜欢这些闹腾的玩意,只放了一会,整个人就觉得困倦不堪,可她又不忍心扫姐姐的兴,看见院中有棵石榴树,便命太监将风筝线绑在石榴枝上,自己坐到树下靠着树干开始打瞌睡。
    咸宁公主见妹妹睡着了,立刻传令道:“三公主要休息,你们这些人都下去吧,莫要在这里打扰她。”
    一群宫女太监面面相觑,宫里的规矩,下人可是不能离开主子左右的。
    咸宁见众人不动,怒道:“好啊,你们这群狗奴才,我知道你们的心思,都想看我妹妹睡的迷迷糊糊,嘴角挂口水的样子,好出去当笑话传是不是?”
    众人听她扣下这样的罪名,吓得立刻走了个干净,宁可事后被上头处罚,也好过当场触霉头。
    咸宁公主取过笔墨,慢慢向永宁走过去,康宁拉住她,道:“二姐,你要干嘛?是不是又要作弄三姐。”
    咸宁甩开她的手,怒道:“你闭嘴!你个小丫头,别忘了我才是和你同一个母妃生的,胳膊肘向外拐。”
    她甩开妹妹后,凑到永宁面前,在她脸上画起了圈圈。永宁毫无反应,她向来嗜睡,一旦睡着了,轻易醒不过来。
    康宁急道:“二姐,你的风筝飞远了。”
    咸宁待得在永宁脸上画满了圈圈,才又将线团捡了起来,风筝随意飘了一段时间,风筝线在远处一座宝塔的飞檐上绕了几圈,咸宁怎么也拉不动了,她怒道:“来人啊,把线给我剪了,这个不听话的破玩意我再也不想见到了!”
    第五折 落鸳
    “无计枝梧,病身陡顿,春梦模糊。乱惹闲愁,惊开倦眼,斗帐红珠。醉浓不省欢娱,晓镜里临窥画图。闻道门前,烟波澹沲,杨柳萧疏。”
    一位模样潇洒的公子哥走在河堤上,一边走一边念着这首词。念完词后他对身后跟着的大汉道:“雅布,你看看这中原的风景确实与草原上完全不同。”
    雅布道:“王子殿下,属下很担心啊,你穿着汉人的衣服,学着汉人吟诗弄月,我怕你忘记了我们草原人的本性。”
    公子哥笑道:“雅布,你这么说虽然是好意可未免太小看我默云了,我不会忘记自己是大汗的儿子,将来要做草原的王。”
    雅布不解:“那你为何整天念这些软绵绵的诗词?”
    默云道:“汉人有句话说的好: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想要和汉人打交道就得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以及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法。”
    雅布低声道:“王子殿下我一个粗人哪懂这么多。”
    两人继续往前走,来到了相国寺前,默云道:“这相国寺是皇家寺庙,我们既然有缘来到,就进去上炷香吧。”
    两人到了大雄宝殿拜完佛祖后出来,雅布指着远处金碧辉煌的楼阁问:“殿下,那里又是什么地方,我们去看看吧。”
    默云笑了:“雅布,那里可不是你想进就能进的,那里是皇宫禁苑中原皇帝居住的地方。”
    雅布不由得叹服:“我们大汗的金帐虽然华丽却不能与它相比呀。”
    默云道:“过两天我就要进宫面见皇帝,到时候你就能随我一起进去一探究竟了。”
    两人在甬道上边走边说,忽然一只断线的风筝坠落到了两人面前,默云将风筝捡起来,看到上面的那首诗,顿时愣住了。
    他将上面的诗歌反复吟读数遍后赞道:“好诗!好字!在这风筝上题诗的一定是一位蕙质兰心的女子。”
    雅布指着远方道:“看这风筝飘落时的来向看应该是从宫里出来的。”
    默云心里充满了好奇,心中暗道:宫里?那么写这首诗的人是一位不甘寂寞的宫女呢?还是一位等待心上人的美丽公主呢?
    第六折 宿命
    皇帝坐在偏殿,他很焦急,各地水患、旱灾、民变,边关的战事,这许多许多烦心事都写在摆在他面前的厚厚的奏折里。
    他很焦虑,暗道:难道祖宗的江山真的要败在自己手里?
    他瞥了眼站在阶下的三名宰相,问道:“国家近来颇为艰难,爱卿等可有良策?”
    三人中最年长的夏宰相答道:“陛下,国家多事,内忧外患,恐怕不能同时应对,须得先把边境上与莫汉国的战事了结。”
    皇帝皱眉道:“朕又何尝不知,只是怎么了结?”
    夏宰相答道:“莫汉国二王子默云向陛下提亲,想让陛下将一位公主嫁给他。”
    皇帝道:“就是前几天来朝觐见的那位王子?”
    夏宰相道:“正是。”
    皇帝犹豫了,和亲毕竟不是件好名声的事,天下臣民定会在背后讥讽自己卖女儿。
    夏宰相看出了皇帝的顾忌,道:“陛下,以前和亲多是无奈之举,只是这一回,实乃上天做媒,佳偶天成啊。”
    皇帝一愣,道:“爱卿此话是何意?”
    夏宰相道:“默云殿下前几日在京城地面上四处游玩,想要多知道些我朝的文物风土,那日在皇宫外的相国寺进香,忽然看见皇宫上空放着的一只纸鸢断线般坠了下来,正好落在他跟前。他捡起一看,上面有一位女子的题诗,字迹清俊飘逸,他十分喜欢,便觉得自己与这位女子有缘,后来一打听又知道了这只风筝乃是某位公主的,心中更是乐开了花,认为正是老天做媒让他迎娶我朝公主。”
    皇帝一听也觉得新奇,道:“有这样巧的事?”
    夏宰相道:“他怕陛下不信,托老臣将风筝带来了,上面的笔迹是哪位公主的,陛下想必一看就知道。”
    皇帝忙叫太监将风筝转呈上来,他一看字迹便认出这是自己三女儿永宁公主写的。
    夏宰相忽然上前几步,低声道:“陛下,这件巧事真是妙啊,陛下若成其好事,天下臣民只会传颂陛下成全了一段佳话,谁还会去想到‘和亲’二字呢?”
    皇帝虽然内心已经有了决断,可嘴巴上却说:“永宁这孩子可怜啊,出生时有异相,很小时母妃又去世了,而今朕又怎么忍心将她弃之万里之外呢?哎,不过既然是天意….叫朕如何是好?”
    夏宰相道:“多赐珍宝陪嫁,天下人自然会看到陛下爱女之心。”
    皇帝的决断,注定了又一位公主要将青春埋没在漫天飞沙之中,正是所谓: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第七折 倾心
    永宁公主的车驾离开了京城,尽管她多次跪在父皇面前陈述那只风筝不是自己的,但是皇帝始终不信,又或者他也不想相信。
    无论她有多少的不舍与不甘,始终是皇命难违。
    夏宰相口中的一段佳话,到宫里人嘴中却全变了味,他们纷纷在背后讥讽永宁是个倒霉鬼,有的说她平时对人太冷淡,是以出了事没人替她说话,有的说她在风筝上写的就是首淫诗,有的说那位莫汉国的王子默云目不识丁,有的说他少年时骑马摔断了腿是个瘸子,有的说他上过战场中了一箭是个独眼龙,还有的说他脾气暴躁每天都要喝上三五斤酒,喝醉了就抽身边的人来发泄。
    这些传言像是一把把刀子扎进永宁的心里。
    从繁华的京师到荒凉的边境,她一路抹泪,身边的宫女太监因为要跟着她一起去异国他乡,心中都恨她,没人上前安慰,这其中只有一个名叫翠萍的侍女对她不离不弃,始终守护在她的左右。
    一路上永宁的心思全在一个名叫王文星的侍中身上。
    王文星是二甲进士出身,做过翰林,负责教导皇子公主们读书,永宁最爱作诗,因此常向王文星请教。
    宫禁森严,王文星是外臣,无论何时他与公主交谈都得相隔两丈远,且中间还得隔上帘子。
    因此永宁并没有看清过王文星的正脸,但她觉得自己应该是爱上了王文星,要嫁也得嫁给王文星这样的文人雅士。
    公主爱上翰林学士是不是佳偶天成,一段佳话她不知道,只是她绝不敢去和父皇提这件事,也没人帮她去提这件事。
    而今她要远嫁,终于鼓起勇气点名让王文星随驾,理由当然不是自己爱他,而是按照惯例公主远嫁和亲,朝廷都要派文士跟随记录一路艰苦的行状,传之后世,让人铭记这些为国献身的公主们的功德。
    这种点缀门面的事派谁去都一样,既然公主点名,皇帝便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越往西走越干燥炎热,这一天来到一座小县城。
    永宁问翠萍:“翠萍,可有冰镇西瓜?”
    翠萍答道:“有的,县令都为公主备好了,东西难得,底下人可是费了不少心思的。”
    永宁道:“拿去给王侍中吃吧。”
    翠萍有些犹豫,这一路上公主给王文星的赏赐越来越多,底下已经有些人开始说闲话了。
    永宁蹙眉道:“怎么了?连你也要违背本宫吗?”
    翠萍只得道:“奴婢遵命。”
    永宁道:“我新近写了几篇诗文,你也一并带去给王侍中看看,请他批改。”
    翠萍领命退下,那厢王文星在驿馆之中却急得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看见翠萍来了,急忙上前问道:“莫不是公主又有赏赐?”
    翠萍冷冷地道:“公主有赏赐是你的造化,你干嘛一副不情愿的样子?”
    王文星急道:“好姐姐,你告诉我,公主是不是准备带着我去漠北,再也不让我回中原了?”
    公主出嫁,陪嫁的嫁妆、仆役不计其数,像翠萍这样的贴身侍女自然是要一直陪着公主的,可是王文星这样的人在送公主到了莫汉国后,按照惯例是可以继续回朝做官的,但只要公主开口让他留下,他就必须得留。
    决定不了自己命运的永宁公主却可以用一句话就决定王文星的命运。
    翠萍道:“公主殿下的心思我们下面的人怎么能胡乱猜测?这是公主新作的诗文,你好好批改一番。”
    王文星接过诗文,他此刻心乱如麻,哪里还能下笔批改,但若说是胡乱批改一番他却万万不敢,公主若是发怒了,他不用等到漠北,现下就得大祸临头。
    翠萍见他迟迟不落笔,便催促他。
    王文星‘哇’一声哭了出来,扑通跪下之后拉住翠萍的手,道:“好姐姐,你救救我吧,我家还有父母高堂,我还未娶妻生子,我不能留在莫汉国的,求求你。”
    翠萍被一个男人拉住手,脸羞的通红,怒道:“男子汉哭哭啼啼成什么样子?每年多少将士埋骨边关,都和你一样,国家早就亡了!”
    当天,永宁还是拿到了批改后的诗文,她异常高兴,她指着其中一段诗道:“想不到王侍中居然对的如此工整。”
    永宁写的诗是:
    凭将红泪裹相思,多恐知音没见期。相见只烦传一语,江南五度落花时。
    回的诗是:
    江南才子杜秋诗,垂老心情果园悲。金缕歌残休怅恨,铜人泪下已多时。
    金缕歌残休怅恨,铜人泪下已多时。这两句隐含家国之悲,似不吉利,但永宁却十分喜欢,反复吟诵,然后又在纸上写下了另一首诗:
    金台玉峡已沧桑,细雨梨花枉断肠。惆怅虞山老宗伯,浪垂清泪送王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