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景福城
作者:俊后生   大周门阀最新章节     
    复徐行四、五日,扶余国最大的城池,便矗立在了大周使节团众人眼前。

    八百年前,这座古城原本大周前朝(的前朝),于此地设置的四郡郡城之一。

    之后,自封为“扶余始祖神”的高朱勐,率领扶余的五大部族,利用中原王朝衰落之际,南下了半岛,吞并了现今扶余大半疆域,并且将此地设为国之副都。

    两百年前,那个号为“长寿王”的扶余国王,迫于来自中原的压力,将国都从“尉那岩(丸都山城)”正式迁到景福城。

    扶余国以景福城为中心,势力不断南下,从未停止征服南边三韩各部落的努力。

    与此同时,扶余国亦学习中原,从“渔猎文明”全面转型为了“农耕文明”,推行郡县制度、发行货币,并且还依靠武力和外交,与周围的靺鞨、室韦、娄邑、三韩等民族建立起了小型的朝贡体制。

    百多年前,一直“苟发育”的扶余,或许是觉得自己已经有能力和中原王朝掰掰腕子,于是便重新向辽泽方向扩张,最终引起了中原王朝的重视。

    前朝大举征伐扶余,虽然一度差点置扶余国于死地,但最后却败在辽泽这个对大军后勤的沉珂顽症上,结果甚至严重到导致了中原盗贼四起。

    及至本朝,李隆亦屡屡攻伐扶余,先轻骑袭扰,后又征发大军出塞远击。

    只是,仍是因为低估了辽泽天堑,大军虽将扶余国打得尽失其西北疆域,可最后仍旧功败垂成。

    直到另觅得他法:先渡海灭了百济小国,在扶余南方建立根据地,后又扶持靺鞨人不断蚕食扶余北境,攻灭扶余这项国策才找到推进下去的路径……

    站在景福城的城门前,赵无咎的脑子里,将郭老夫子一路上为他讲述的扶余国风物尽数过了一番。

    而那位老夫子,此时则走到一座龟座石碑旁边,细细卒读起了上面的碑文。

    “神策究天文,妙算穷地理,战胜功既高,知足愿云止。”

    郭元朗默读着碑文上的诗文,其平仄音韵多有疏漏,辞藻亦是平庸至极。

    作为国子学的祭酒,郭元朗对于探究这首诗词到底写的是谁,或者说吹捧得到底是谁,丝毫不感兴趣。

    他更在意的是碑文上的刻字:除了阴刻的汉字之外,这首诗词旁边还有几行小字。

    这些“小字”所用之文字,和郭元朗所认识数种外邦文字都截然不同。

    而且,从其刻痕深浅和碑石上“大字”和“小字”罅隙边角的不同风化程度来看,这些“小字”刻上去的时间至少要晚个几十年的时间。

    “使者大人……”

    这时,那个泉男建刚刚走到了郭元朗身后,马上就被几个人拦住了。

    和靺鞨人称其为“天使”不同,这些扶余人都只是称呼郭元朗他们为“使者”。

    “……吾国大王,已经在安鹤宫准备迎接大周使者,还请您速速带队入含逑门。”

    所谓的“含逑门”,名字听着古怪,意思就是“包含聚合”之意。

    虽然它不是扶余国都的地理意义上的正门,但是却是达官显贵、王公贵族才能走的一道城门,因为入城之后的道路就是内城和皇城的分界线。

    在营建景福城的时候,扶余国的人考虑得特别多,因此设计上多少有些顾此失彼之嫌。

    考虑到城池的战时安全,他们将城池修得背靠大同江,整座城市平面构型就是个“凹”型。

    皇城修在江边小山上面,位于“凹”的最右边凸起处,实际上是一座山城堡垒。

    再加上,扶余国模仿中原城池营建规制,在景福城这个“凹”型城池里划分了大量方方正正的“里坊”。

    因此,这座城池没能形成中原城池那样的,“外城—内城—皇城”,三重拱卫形状。

    其平民居住的外城,官员居住的内城,和皇室居住的皇城,最后竟然从左到右依次摊开排列在了“凹”字型城池里面。

    再加上,皇城因为修建在小山上,那其实就是座最后的庇护所堡垒,所以并不适宜居住。

    而扶余国的国王们又不愿意委屈了自己,所以他们只能“委屈”那些工匠。明明已经按照达官显贵们的胡乱要求,营造好了城池宫室,可是扶余国王又要在城池外部给自己建一座安鹤宫。

    这座安鹤宫位于景福城东北方向,于大同江上建廊桥,与景福城相连接成一体。

    因此,大周使节团若是由含逑门进入景福城,还得要从内城穿出,方才能够抵达安鹤宫。

    对于这样的安排,使节团的郭老夫子不禁觉得有趣。“看来,接下来,一出好戏就要登场了。”

    因为郭元朗早有预想,所以对此并不着急,他只是好奇地问向催促自己进城的泉男建:

    “这石碑上阴刻的这些‘小字’,是你们扶余国新颁布的文字吧。可有文法、韵书?能找来与老夫一观否?”

    闻听此言,泉男建为之一怔,他不明白这个老头为何会有此问。

    不过,纵然其为人狡黠,可还是老老实实地回答道:“使者既有此意,那在下今日就去为您找找,再呈送于您案前。素问郭公为海内大儒,想来也是精通训诂之道,还请您对我国之文字斧正一二。”

    他之所以会老实回答,是因为这件事情其实是瞒不住的。

    不单单说那碑文上的扶余国文字,现在都已经被郭元朗看到了,难不成还能让人家忘了?

    单就说这文字涉及的一些事情——数年前,扶余国那“惊鸦之夜”,泉家剪灭乙支家在朝堂的势力,用的大义名号里面,就有攻讦乙支家的人“身在扶余心在周”,他们不支持从上至下推广扶余自己的文字。

    那碑文上的汉诗,其作者正是乙支家当年家主乙支文德,这首诗后面的小字其实是在“惊鸦之夜”后,泉苏文叫工匠后刻上去的。

    而如果问,泉苏文为什么不叫人干脆把这石碑砸毁,原因也很简单。

    虽然他大力提倡,扶余国要使用自己的文字,但无论扶余国满朝的公卿,还是五大部落——甚至包括泉苏文他自己——其实更习惯书写的还是汉字。

    这套他提出来的扶余文字,其实就是个“说辞”罢了。谁人真的用这套文字书写,肯定还会被其他贵族耻笑不通文墨,和那下里巴人等同无异。更何况,这套扶余文字除了一开始好学这个优点,后面越是复杂的表意用起来就越是不方便。恐怕只有真正的蠢货,才会将其当作文字来大肆推广使用。

    (注释1:历史上渊盖苏文确实在高句丽推行扶余文字,不过和现在半岛那个训民正音没关系,扶余人和三韩语音的差异性极大,甚至还不如和小日子过得不错那里“渡来人”的语音关系近。)

    (注释2:这章那首诗,不是编的,确实是乙支文德写的。是高句丽仅存的、几首通过考古出来的文学作品。而且,高句丽这些文学作品,都是汉文……某偷国大部分(我给面子了)压根都看不懂,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