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关中往事【番外】
作者:大秦写书人   大秦:我摊牌了,我是始皇嬴政最新章节     
    秦昭襄王时期。

    时值开春,关中王家院落中。

    年仅八岁的王绾正在缠着自家大父,询问一些老一辈参与的河西之战诸事……

    眼下的清晨尽显凉意,王绾的鼻头冻得红红的,双目却又尽显激动之色。

    小孩子嘛。

    最喜欢的事情,便是听大父讲故事了。

    只见王家高祖收起原本温和的笑容道:“孙儿,河西之地,本就是我大秦的故土,然失而复得……却殊为不易,少梁一战,打的惨啊!你大父我负责的是征收后勤粮草,当时若非孝公求情,你大父我这颗脑袋早就没了。”

    王家高祖历经了献公、孝公、惠文王、武王,直至昭襄王……八十岁长寿高龄,妥妥的五朝老臣。

    虽官位未顶,但始终都是大秦的中坚砥柱级别。

    “啊?”

    小王绾疑惑的道:“这是为什么啊?战场上打的惨,可大父负责的是征收粮草,这事儿不是很安全的吗?”

    小王绾已经听自家祖父说了很多过去的战争故事,所以他对前线和后勤的概念,还是比较熟知的。

    王家高祖笑着摇了摇头:“孙儿,打仗哪里的安全一说啊?尤其当时的魏武卒那可老霸道了,他们武器、甲胄和配合的都很好,我们老秦人能够拼得……也就只有一个不怕死了。”

    “问题是不怕死,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打赢仗,你吃不饱饭,没有力气,到了战场上再怎么不怕死也没用的。”

    “可我们那时候穷啊!打大仗我们耗不起,最后从关中征收粮食,其实就是在跟百姓抢粮……”

    “这就等于,要么饿死百姓,要么饿死前线锐士。”

    “孙儿,如果是你,你怎么选?”

    ……

    王家高祖问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

    战争就是如此残酷。

    前线得搏命。

    后方也得搏命。

    区别在于,一者是抗敌,二者是饥饿。

    “这……这……”

    小王绾咬了咬嘴唇,道:“那肯定还是得保证让前线锐士活命。”

    王家高祖:“为什么?”

    小王绾:“为了……为了……反正就是不能让敌人打败我们。”

    小王绾自然不懂这其中的关节,他只是单纯的想要打赢仗。

    胜利。

    是刻在每一个老秦人的骨子里的。

    “呵呵,你小子说的对,却又不够充分。”

    王家高祖轻声道:“孙儿,你记住,如果有一天你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你必须得收起妇人之仁,竭尽全力也要保证前线锐士活命。”

    “因为百姓饿死了,土地依旧是我们大秦的。”

    “可如果前线锐士都饿死了,敌人就会做大冲进来,然后抢我们的地,杀我们的人。”

    “到时候,人跟地……我们一样都保不住。”

    ……

    宁肯站着死。

    绝不跪着生。

    真逼到了那个境地,哪怕饿死大量百姓,也得不惜一切获得胜利。

    否则。

    败者,照样还是得失去一切。

    与其在失败中承受压迫和掠夺,不如让自己化身虎狼,纵然食亲之肉,也要和敌人同归于尽。

    “大父,我记住了。”

    小王绾年纪不大,悟性还是挺高的,一下就明白了自家祖父的意思。

    没了百姓,国还在。

    没了锐士,大秦就会亡国,就会失去土地,失去所有。

    “大父,少梁之战我们最终赢了吗?”

    小王绾好奇的挺直了腰板。

    王家高祖闻言也忍不住微微扬起了下巴:“那当然是赢了的,我们生擒了魏军上将军公叔痤,尔后魏军大败……只可惜,献公在少梁之战中也受了重伤……”

    说到这里。

    王家高祖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他现在每每想起,仍旧会觉得献公不容易。

    太不容易了。

    “对了孙儿,其实你大父我并不是负责后勤粮草的主官。”

    王家高祖又转而道:“我们当时的后勤主官乃是栎阳令,他死了……你猜他是怎么死的?”

    王家高祖开始给自家的孙儿出题。

    小王绾闻言立即道:“想来一定是被敌军绕路偷袭埋伏了吧?”

    小王绾觉得似乎只有这个原因了。

    不然什么栎阳令,比他祖父还高的官,又怎么会死呢?

    “我们确实中途受到了袭扰,不过都是一些小股敌军,并没有太大的变故。”

    王家高祖深吸一口气,道:“栎阳令,他是被活生生饿死的……你能想象吗?一个主管粮草军需的上官,竟然能够被饿死……我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是极为震惊的。”

    “同时也正因为栎阳令的舍身,方才换得我们没有被军法明正典刑。”

    “否则八千石的军粮,我们只征到了四千石,一半之数,军法如山,我们不死也得遭受重惩。”

    “因此,在我看来,栎阳令虽然身居后方,却一点都不比前线锐士爬冰卧雪,沙场喋血来的容易。”

    “战争之下,人人艰难。”

    “好在最后是我们赢了,更好的消息是我们现在也壮大了,但孙儿你依旧要记住……我老秦人先辈们的不易。”

    ……

    王家高祖对于昭襄王时期的大秦,是非常欣慰且满意的。

    谁能想到。

    他们又开始能够东出了。

    以前他们可没被三晋各种按着头欺负。

    尤其是那大魏王,言及魏国商人的财富,可以把秦国最后一根茅草都给买完……说白了,就是拐着弯嫌弃他们穷嘛。

    那他们老秦人真穷吗?

    没错。

    他们那时候真是穷的没眼看,前线士卒确切的来说,根本没法叫锐士,因为他们别说是甲胄了,甚至连较好的衣服都穿不起。

    就穷到了这个地步。

    可他们依旧赢了,直面魏武卒的锋锐长戈,箭如雨下。

    他们宁死都是直面敌军……无一人背身而逃……

    也正因为这股向死而生的坚韧。

    才让大秦走到了今天,乃至于再次开始东出图霸。

    另外。

    这是王绾对于自家祖父,印象最深的回忆。

    深到他每每想起,都觉得恍如昨日一般……历历在目……

    而他跟自家祖父的最后一面,是在前往田间地头的路上。

    王绾记得很清楚,那时他才十岁,坐马车的时候他看到了一个很可怜的独臂乞丐,一副快要饿死的样子。

    王绾一时心软,便把手中的墩饼扔给了对方……

    然而。

    他的这个举动在被自家祖父发现以后,却遭到了非常严厉的训斥。

    “铮!”

    王家祖父直接拔剑,尔后甩手把剑插在了墩饼之上。

    那独臂乞丐见状立马畏惧的缩回了手。

    王家祖父则是下车亲自把墩饼又捡了回来,并狠狠的敲了一下王绾的脑袋:“吃了。”

    王绾捂着脑门有些委屈:“大父……”

    王家祖父:“怎么?嫌掉地上脏了?”

    “没有……”

    王绾见自家祖父生气,哪还敢唱反调,他接过墩饼以后,都没有拍,就着地上的灰尘就开始大吃了起来。

    王家祖父也没有制止……

    这墩饼俗称盔饼,非常结实,行军打仗的时候往胸前一挂,就相当于披了一层轻甲,饿了以后低头就能啃……主打一个方便……

    至于什么脏不脏的。

    只能说你还不够饿。

    饿急了哪还管那些,什么都能吃,这盔饼已经是非常好的主食了。

    尽管以王绾的家庭条件,他早已能够吃到更好的美味佳肴,但王家高祖依旧会让他常吃盔饼,理由是不能把嘴养叼了。

    小孩子,就是得折腾些养。

    这是由秦朝过去的生存状况所决定的。

    如此。

    一直等王绾把沾土的墩饼全部吃完以后,王家高祖才收回长剑,道:“上车。”

    王绾不敢违背,肯定是得老老实实的跟着自家祖父后面,又重新上了马车。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王绾本能的看了地上的独臂乞丐两眼,只见后者已经面如死灰,整个人都蜷缩成了一团……

    随着马车再度前进。

    王家高祖才缓声道:“孙儿,你记住,永远不要同情无功者。无功,他就该填不饱肚子,他就该是这等下场……我们只需尊敬有功之人,绝不需要那多余且无用的同情。”

    王家高祖对于商君的军功爵位制度,极端认可。

    原因很简单。

    在实行军功爵位制度以前,大秦真的很弱,纵然有一股不要命的架势,在战场上也还是输多赢少。

    是商君变法和军功爵位制度让他们走向了强大。

    也让王家变得越来越好。

    王家自然会维护这个制度,并贯彻有功者显荣,无功者低人一等的理念。

    反正一句话。

    只要你有功劳,你说什么都是对的。

    你若没有功劳,在有秦法框限的前提下,哪怕对的也是错的……

    这,便是大秦当时的全民共识。

    功爵至上。

    替代了一切的道德准则,非常的简单且粗暴。

    再搭配细致到苛刻程度的秦法作为托底……便形成了秦国的社会制度……

    “大父,我明白了。”

    王绾点头道:“对无功之人的同情,便是对有功之人的不尊敬,我以后不会了。”

    王家高祖闻言满意的点了点头:“嗯,很好。”

    这是王绾和自家祖父最后一次较为深切的交谈。

    他记得那天前往田间地头,迎着朝阳,自家祖父忽然说有些累了,得歇歇……

    结果在地上一歇,自家祖父就永远的闭上了眼眸。

    从那以后。

    王绾便永远的记住了,有功者显荣,无功者……哪怕是饿死了,那其也是该死……

    又过了些年。

    王绾在自己父亲的提携下,开始在地方上进行历练,并熟悉治政诸事,在这方面他很有天赋,很快就有了政绩,也获得了诸多赏赐。

    直至二十余岁的时候。

    王绾的父亲,把他举荐到了吕不韦的身边。

    当时。

    吕相掌国执政,权倾朝野,又攻灭了东周,威望大盛!

    这才获得了关中文武新贵的认可,并纷纷举荐起了自家子侄。

    王绾初见吕相的时候,他觉得后者是个很和气的人,没什么架子,也没什么威势……

    那么问题来了。

    王绾最初是怎么看吕不韦的呢?

    答案是贱商投机,不配登临高位。

    纵然吕不韦攻灭了东周。

    也没有改变王绾的看法。

    毕竟东周国那都啥样了,大秦出兵灭之,能有啥难度吗?

    但是当王绾亲眼见到吕不韦以后,他发现后者的身上,商人的气息很淡。

    没错。

    就是商人的气息。

    市井商贾,唯利是图。

    隔老远就会做出一股让人作呕的小人姿态。

    王绾向来见之不屑。

    而吕不韦原本是赵国豪商,现在又是秦国相邦,其自然跟王绾印象中的市井商贾,截然不同的。

    就这样。

    王绾受到了吕相的亲自接待,后者对他的重视,也换得了他的改观。

    同时对于吕不韦来说,这也是对关中文武新贵的一次示好。

    后来在保举官位的时候。

    吕相不仅招来了王绾,还有一个号称稷下大才的家伙,也就是李斯……

    吕相出题:大秦如何才能够一统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