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从苏州吴江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口腔专家张志愿
作者:钩藤草   院士之路最新章节     
    院士出生地
    张志愿,1951年5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
    吴江地处江南水乡,河湖水系十分发达,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吴江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吴江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 ,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这种气候条件为吴江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吴江之地古属吴,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置会稽郡,始设吴县起,吴江地区就已有人类活动。
    建县与隶属: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置吴江县,隶属苏州。此后,吴江县一直隶属于苏州及其更名后的行政区划。
    2012年10月29日,撤市设区,为苏州市吴江区。
    这一变革标志着吴江在行政地位上的提升,也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江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孕育形成了蚕桑丝绸文化、水乡古镇文化、千年运河文化、莼鲈诗词文化、国学文化和江村富民文化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
    吴江拥有同里退思园、大运河吴江段、吴江运河古纤道三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同里、黎里、震泽三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此外,还有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吴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出生地解码
    张志愿院士的出生地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江区位于江南水乡,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传承。
    地域文化背景培养了张志愿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术研究的热情。
    吴江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为张志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他曾在吴江市黎里中学完成初中学习,后进入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系深造,获得学士学位,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吴江地区有着悠久的医学传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张志愿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受到医学前辈和当地医生的影响和熏陶,激发了他对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兴趣和热情。
    张志愿的出生地虽然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学术氛围,但更重要的是他个人的努力和奋斗。
    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没日没夜地充实自己,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最终成为口腔颌面外科学领域的杰出专家,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由此可见,张志愿院士的出生地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为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同时,他个人的努力和奋斗也是他成为院士的重要因素之一。
    院士求学之路
    1972年4月—1975年7月,张志愿在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系学习,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6年9月—1991年7月,张志愿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学习,毕业获博士学位。
    1995年4月—1995年12月,张志愿在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西奈山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做访问学者。
    求学之路解码
    张志愿院士的求学之路,展现了他对口腔医学领域的深厚兴趣和持续追求。
    这段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志愿在上海第二医学院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学习期间,不仅获得了学士和博士学位,更重要的是,他在这期间积累了扎实的医学和口腔颌面外科的学术基础。
    这些学术基础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和临床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西奈山医学院的访问学者经历,使张志愿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的口腔颌面外科技术和研究成果,拓宽了他的国际化视野。
    这段经历不仅使他能够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还为他带来了更多的科研灵感和创新思路。
    从学士到博士,再到访问学者,张志愿始终保持着对口腔医学领域的持续学习和研究。
    这种不断追求学术进步的精神,使他在科研和临床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和突破。
    在求学期间,张志愿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通过临床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
    这些实践经验为他日后成为院士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由此可见,张志愿院士的求学之路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扎实的学术基础、国际化的视野、持续的学习和研究精神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都是他成为口腔医学领域杰出代表的重要因素。
    院士从业之路
    1989年8月—1994年8月,张志愿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担任主治医师。
    1994年8月—2001年11月,张志愿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副主任。
    1998年10月—2014年4月,张志愿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2001年11月—2005年5月,张志愿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
    2006年6月,张志愿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2015年12月,张志愿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年12月25日,张志愿被聘为海南省口腔临床医学中心(筹)专家委员会主任、海南省口腔临床医学中心(筹)名誉主任。
    从业之路解码
    从张志愿院士的从业之路来看,这段丰富的职业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志愿在从业初期即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担任主治医师,积累了深厚的临床经验。
    这些经验不仅使他能够更好地理解患者需求,提高治疗效果,也为他后续的科研工作和学术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张志愿逐步担任了口腔颌面外科副主任、医院院长等重要职务。
    这些领导经历锻炼了他的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能够更好地领导团队进行科研工作,并推动学科的发展。
    在从业过程中,张志愿始终保持着对学术研究的热情。
    他不仅在临床上不断追求创新,也在科研上取得了显着成果。
    这种持续的学术追求使他在口腔医学领域保持了领先地位,并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志愿的学术成果和临床经验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
    他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担任重要职务,为国内外口腔医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广泛的学术影响也使他在学术界建立了良好的声誉,为他后来成为院士提供了有力支持。
    张志愿被聘为海南省口腔临床医学中心(筹)专家委员会主任和名誉主任,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他在口腔医学领域的权威地位,也展现了他对海南省口腔医学发展的支持和贡献。
    这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并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增添了新的荣誉。
    由此可见,张志愿院士的从业之路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深厚的临床经验、卓越的领导能力、持续的学术追求、广泛的学术影响以及对海南省口腔医学发展的贡献都是他成为口腔医学领域杰出代表的重要因素。
    院士科研之路
    张志愿院士是我国着名口腔颌面外科学专家,长期从事口腔颌面部与头颈部肿瘤及脉管畸形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
    张志愿院士开创了多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串联修复术、高位颈动脉重建术以及个体化综合序列治疗策略等创新治疗方法。
    这些技术显着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并使修复器官的功能性得到充分的恢复。
    在国内,张志愿院士系统性地建立了头颈肿瘤术后大面积组织缺损修复和晚期肿瘤侵犯至颅底、颈动脉、喉等重要组织器官的救治性外科与术后功能重建的治疗体系。
    这一体系的建立使得生存率与生存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张志愿院士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头颈部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治疗规范指南。
    这一规范指南为头颈部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张志愿院士已发表学术论文313篇(ScI收录76篇),主编专着11部、副主编5部和参编专着11部(英文2部)。
    这些科研成果和学术贡献为口腔颌面部与头颈部肿瘤及脉管畸形的诊疗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张志愿院士领导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团队在口腔-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团队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其中一篇报道了迄今最大规模的口腔-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基因组特征图谱描绘结果及相关靶向治疗的转化研究成果。
    由此可见,张志愿院士在口腔颌面部与头颈部肿瘤及脉管畸形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其创新性治疗技术、治疗体系的建立、脉管畸形治疗规范以及科研成果与学术贡献等方面均取得了显着的成就。
    这些成果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也为口腔颌面部与头颈部肿瘤及脉管畸形的诊疗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研之路解码
    张志愿院士在口腔颌面部与头颈部肿瘤及脉管畸形方面的科研成果,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成果不仅彰显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科研能力,也体现了他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
    张志愿院士的创新性治疗技术和治疗体系的建立,为口腔颌面部与头颈部肿瘤及脉管畸形的诊疗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
    这些技术和体系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为医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成就不仅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可,也为他赢得了院士这一殊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志愿院士在科研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也体现了他对学术研究的重视和投入。
    他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着,不仅丰富了医学领域的知识库,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他的学术贡献和影响力在行业内得到了广泛认可,也为他成为院士提供了有力支持。
    张志愿院士的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也是他成为院士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口腔-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实力,也体现了张志愿院士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种能力对于成为一位优秀的院士来说至关重要。
    由此可见,张志愿院士在口腔颌面部与头颈部肿瘤及脉管畸形方面的科研成果为他后来成为院士提供了重要支撑。
    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科研能力,也彰显了他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
    同时,他的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也为他成为一位优秀的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后记
    从张志愿院士的出生地、求学之路、从业之路以及科研之路来看,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他后来的学术成就,为他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志愿院士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这一地区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他的成长和性格塑造产生了影响。
    吴江区作为苏州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文化繁荣,为张志愿院士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氛围,为他日后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志愿于1975年在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系获得学士学位,这是他学术生涯的起点。
    在上海第二医学院的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也为他日后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道路指明了方向。
    1989年至1991年,张志愿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颌面外科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这段求学经历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
    自1989年进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工作以来,张志愿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这些实践经验为他后来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使他的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期间,张志愿不仅负责医院的行政管理工作,还坚持从事临床工作。
    这种行政与临床并重的工作方式使他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医院的需求和问题,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向。
    张志愿在口腔颌面部与头颈部肿瘤及脉管畸形领域取得了显着的科研成果。
    他继承并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口腔颌面外科技术,建立了系统性的治疗体系,并首次提出了头颈部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治疗规范指南。
    这些成就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也为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张志愿院士的出生地、求学之路、从业之路和科研之路,共同塑造了他后来的学术成就。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使他在口腔颌面部与头颈部肿瘤及脉管畸形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他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