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从甘肃永昌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的物理化学家李灿
作者:钩藤草   院士之路最新章节     
    院士出生地

    李灿院士,1960年1月出生于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

    永昌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

    永昌县东邻武威、北接金川、西迎山丹、南与肃南接壤,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内地和西域的重要通道,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永昌历史悠久,在距今万年前到4000年前后原始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早期,人类就在今永昌县境西大河和东大河流域繁衍生息。

    元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将该地赐名为永昌府,永昌因此得名。

    明清时期,永昌的行政建置也不断变化。到了现代,1981年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金昌市,永昌县划属金昌市。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河西,击败匈奴,为永昌县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奠定了基础。

    在人文方面,多民族聚居的特点,使得永昌县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出生地解码

    李灿院士出生地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永昌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自然环境相对艰苦。

    这种环境使李灿院士自幼便养成了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品格。

    早年当地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但这反而激发了李灿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追求。

    他努力学习,不断探索,为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甘肃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务实的传统。

    这种地域文化的熏陶,使李灿院士在科研工作中始终保持务实的态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李灿从永昌三中毕业后,考入张掖师范专科学校(现河西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1982年2月,李灿前往陕西师范大学进修。

    1983年9月,李灿考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

    1985年,李灿在大连物化所攻读博士学位。

    1987年8月,李灿赴日本工业大学读博士后。

    求学之路解码

    李灿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李灿在张掖师范专科学校学习期间,勤奋刻苦,两年内修完了四年本科的全部课程。

    这段经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化学专业基础,使他对化学领域的知识有了初步的系统掌握,培养了他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为后续的深造奠定了基础。

    并且,毕业后留校任教的经历也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相长,为他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知识储备。

    在陕西师范大学进修期间,李灿接触到了更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

    在这里,他读到了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大煜先生的文章,对催化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他之后选择报考大连化物所的研究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是我国化学领域的顶尖科研机构之一,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优秀的导师团队和丰富的科研资源。

    李灿在这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研项目和课题,与国内外优秀的科学家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种高水准的学术平台为他的科研能力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他能够深入地开展催化基础研究。

    在日本工业大学的博士后研究经历,让李灿接触到了国际先进的科研技术和理念。

    在日本期间,他受到当地勤奋科研氛围的感染,更加努力地工作,培养了勤奋、敬业的工作作风。

    同时,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也使他的学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他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为他在国际催化领域赢得了声誉。

    从专科学校到不同高校的学习,再到国内外的科研经历,李灿接触到了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课题,这激发了他对科学研究的强烈兴趣。

    他不断地探索新的领域,从催化基础研究到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等,这种对科研的热爱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成为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动力。

    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李灿逐渐认识到化学研究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他的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如油品超深度脱硫技术的研发等,这种将科研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理念,使他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为他在学术界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李灿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高考未能被理想大学录取,到在科研过程中面临各种技术难题和挑战,他都没有放弃。

    这种经历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使他在面对科研中的挫折时能够坚持不懈,不断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专科到博士,再到后来的长期科研工作,李灿始终专注于化学领域的研究。

    这种长期的坚持和专注使他能够在催化领域深入钻研,取得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最终成为该领域的杰出专家和院士。

    院士从业之路

    1980年7月,李灿专科毕业后留河西学院任教。

    1987年,李灿博士毕业后留在大连化物所工作,1993年晋升为研究员。

    2003年,李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年,李灿当选为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副主席。

    2005年,李灿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7年,李灿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2008年,李灿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李灿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1980年7月,李灿专科毕业后留河西学院任教的经历。

    教学过程中,为了给学生清晰准确地讲解知识,他需要对专业内容进行更深入的钻研,这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化学基础理论的掌握,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例如,在讲解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等课程内容时,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这种深入的理解在他日后进行催化反应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课堂上,他需要将复杂的化学知识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培养了他清晰表达观点和阐述科学问题的能力。

    在科研工作中,这种能力使他能够有效地与团队成员交流合作,准确地向同行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他在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他科研事业的发展。

    1987年,李灿博士毕业后留在大连化物所工作,这为李灿提供了优越的科研平台。

    大连化物所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优秀的科研团队,这为他开展深入的催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例如,在进行紫外拉曼光谱仪的研制过程中,所里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支持使得他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技术上的突破。

    在大连化物所工作期间,李灿有机会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

    这使他能够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科研理念和技术,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

    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不仅让他了解到国际催化领域的最新动态,也为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他曾前往美国西北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学习了先进的催化研究技术和方法,为他回国后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新的启示。

    在大连化物所工作的初期,李灿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青年科学基金”,支持他在甲烷氧化活化方面的研究。

    通过不懈努力,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并获得了多项科研奖项。

    这些早期的研究成果为他在催化领域赢得了声誉,也为他后续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李灿在催化研究领域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如成功研制出紫外拉曼光谱仪,这一技术的创新性和对催化材料表征的重要意义,使他在国际催化领域获得了高度认可。

    他将这一技术应用于解决催化科学中的重大问题,推动了催化科学的发展,也为他后来成为院士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随着科研成果的不断积累,李灿在国内学术界的地位逐渐提升。

    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这不仅是对他科研能力的认可,也为他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推动他在科研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他在中国催化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为国内催化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提升了他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力。

    2004年,李灿当选为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副主席,2008 年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国际学术任职,使李灿在国际催化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这为他在国际上开展科研合作、交流学术思想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也让他能够将中国的催化研究成果推向国际舞台,为中国催化科学的发展赢得了国际声誉。

    院士科研之路

    李灿院士是我国着名的物理化学家,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光谱表征方面的研究,并致力于太阳能光催化制氢以及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研究。

    李灿院士率领的研究团队,受自然光合作用机制的启发,通过多媒介调控策略,将无机氧化物基光阳极、有机聚合物基光阴极与多个电荷传输媒介相耦合,组装了高效的无偏压全分解水光电化学池。

    该过程的太阳能-氢气转换效率达到 4.3%,这是目前文献报道的最高效率,为高效人工光合体系的合理设计和组装提供了新思路和有效方法。

    李灿院士团队研发了电子介导对驱动的离场电催化技术,在室温、常压下实现了硫化氢全分解制氢和硫磺。

    该技术解决了传统电催化规模化放大的难题,有望替代工业现行的克劳斯工艺,将硫化氢完全消除并资源化利用。

    这不仅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能使硫化氢分解制氢成为一种低成本制绿氢的新路径。

    李灿院士团队在tio?载体上均匀负载超小无定形 biocl 纳米片,构筑了异质结催化剂,实现了甲苯到苯甲醛的高效转化。

    在甲苯转化率为10%时,苯甲醛选择性达到 85%,co?选择性低至 8%,苯甲醛生成速率为 1.7mmol g?1 h?1。

    此工作强调了微观结构在异质结催化剂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设计高效的异质结光催化剂用于有机合成。

    李灿院士团队成功开发了 ZnZrox\/SSZ-13 串联催化剂,实现了将 co?高选择性转化为低碳烯烃的技术突破。

    其中丙烯的选择性高达52%,整体低碳烯烃的选择性接近90%。

    这为co?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也为低碳烯烃的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改进。

    综上所述,李灿院士的这些研究成果,在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化工生产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为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研之路解码

    李灿院士的科研之路,对其成为院士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在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方面,李灿的团队受自然光合作用启发,组装高效无偏压全分解水光电化学池,达到高太阳能-氢气转换效率,为人工光合体系设计提供新思路,展现出其在能源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前瞻性思维。

    李灿院士团队在硫化氢全分解制氢和硫磺技术的研发成果,解决了传统电催化规模化难题,有望替代现行工业工艺,既解决环境问题又开辟低成本制绿氢路径,体现了其对实际问题的精准把握和解决方案的卓越贡献。

    李灿院士的科研之路,使他在化学领域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和国际影响力。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李灿院士深厚的学术造诣、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他在催化领域奠定了坚实的领导地位,成为其当选院士的有力支撑。

    后记

    李灿院士的出生地、求学之路、从业之路和科研之路,共同铸就了他的辉煌成就,对其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出生于永昌县的李灿,在艰苦的环境中养成了坚韧不拔的品格。

    当地有限的教育资源激发了他强烈的求知欲,为日后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攀登埋下了种子。

    求学之路上,李灿从张掖师范专科学校到陕西师范大学进修,再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博学位以及日本工业大学读博士后,每一步都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从业之路中,李灿早期在河西学院任教的经历巩固了知识,提升了他的沟通表达能力。

    之后在大连化物所工作,凭借优越的科研环境和资源,李灿不断取得科研成果。

    从研究员到担任副所长等职务,既体现了他的科研实力,也为他提供了更多推动科研发展的机会。

    科研之路上,李灿在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硫化氢全分解制氢和硫磺技术、光催化甲苯选择性氧化、co?加氢高选择性制低碳烯烃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成果展现了他的创新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全球能源环境挑战的担当。

    综上所述,李灿院士的成长历程,全方位地塑造了他的品质、能力和成就,最终成就了他在科学界的崇高地位。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