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从河南社旗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怎么有机化学家马大为
作者:钩藤草   院士之路最新章节     
    院士出生地

    马大为院士,1963年9月11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

    社旗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北部边缘,社旗县辖区早在七、八千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商朝时,社旗北部连接着鄫国地;西周时属申、鄫、唐等国域;春秋时属楚;战国时属韩。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西汉时属南阳郡,西晋、东晋、南朝时先属荆州南阳郡,后属雍州南阳郡和豫州等。

    北朝西魏、北周时也有相应的行政区划归属变化。

    隋唐至宋元时期,隋时绝大部分地区属淮安郡,唐时属唐州,北宋时属京西南路唐州,金时属南京路唐州,元时属河南省南阳府。

    明清时期,社旗镇(赊店古称“赊旗店”)发展成为“豫南巨镇”。

    清朝乾隆至光绪年间,在赊店镇中心修建了山陕会馆。

    此时赊店镇也成为万里茶道水陆中转站。

    近现代以来,社旗县在民国时期仍属河南省南阳府,经历了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1965年11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社旗县。

    历史上社旗曾与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齐名,为全国的四大商业重镇之一。

    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达到巅峰,形成了72条商业街、36条胡同的格局,商业繁荣,有“天下店,数赊店”“金汉口,银赊店”等美誉。

    出生地解码

    马大为院士出生地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社旗县有着重视教育的传统,马大为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这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育启蒙。

    他的父母对他的学习十分关注,在其幼年时便教导他学习唐诗宋词等知识,培养了他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的专注力,为他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社旗县的教育环境虽然不算最顶尖,但也为马大为提供了基本的学习条件。

    他在社旗县一高学习期间,接受了系统的中学教育,通过努力学习考入了山东大学化学系,开启了他的科学研究之路。

    社旗县当时的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生活环境较为艰苦。

    这种环境使马大为从小就经历了生活的磨练,培养了他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性格。

    这种性格特质对于他在科研道路上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不懈、努力克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对艰苦的环境也激发了马大为改变命运、追求更好发展的强烈愿望。

    他深知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和不断奋斗,才能走出困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种内在的动力促使他在学习和科研上不断进取,为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社旗县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孕育了马大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自豪感。成为院士后,他始终以自己是社旗人而自豪,并且将这种自豪感转化为对家乡的责任感。

    社旗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对马大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勤奋、钻研、创新等精神,与科学研究的精神相契合,为他在科研道路上提供了精神支持和思维启发。

    河南人具有朴实、勤劳、勇敢的地域性格特点,马大为在成长过程中也受到了这种地域性格的影响。

    这些性格特点使他在科研工作中能够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勇于探索新的科学领域。

    院士求学之路

    1980年,马大为考入山东大学化学系本科,1984年7月毕业并年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4年9月,马大为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博连读,1989年毕业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1990年,马大为前往美国匹兹堡大学和梅奥医学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求学之路解码

    马大为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山东大学化学系的学习,为马大为打下了坚实的化学学科基础。

    本科阶段的系统课程学习,让他掌握了化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实验技能和研究方法,为后续的深造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起初对化学兴趣不足的马大为,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化学的魅力。

    尤其是大二学习有机化学时,其中不可预测的繁多变化让他觉得有趣又有挑战,这种对学科兴趣的培养和转变,成为他在化学领域不断探索的内在动力。

    能够考入山东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本身就证明了马大为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在大学期间,通过应对各种课程学习和考试的挑战,他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为日后在科研领域快速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进行硕博连读,使马大为能够深入钻研有机化学这一专业领域。

    这里拥有顶尖的科研资源、优秀的导师团队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为他提供了深入学习和研究的绝佳环境,让他在有机化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师从陆熙炎教授等优秀的导师,使马大为能够学习到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方法,导师的丰富经验和专业指导对他的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参与了一系列科研项目,积累了宝贵的科研经验。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作为国内顶尖的科研机构,为马大为提供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丰富的研究资源。

    这使得他能够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实验,探索有机化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为他日后的科研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美国的博士后研究经历,让马大为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的科研理念和技术,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

    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秀科研人员交流合作,使他了解到了世界范围内有机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匹兹堡大学和梅奥医学中心,马大为有机会参与到跨学科的研究项目中。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经历,使他认识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对于推动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启发了他在后续科研工作中开展跨学科研究的思路,为他在有机合成方法学、化学生物学等多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在国外的学习和研究期间,马大为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与国际上的同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合作。

    这种学术交流与合作不仅提高了他的学术影响力,也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院士从业之路

    1994年,马大为入选首批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

    1995年,马大为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97年,马大为被复旦大学聘为长期兼职教授,并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8年,马大为获得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2019年11月22日,马大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马大为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中科院百人计划为马大为提供了优质的科研资源和强大的平台支持。

    马大为回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这里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丰富的研究资料以及优秀的科研团队,为他开展深入的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使他能够在有机化学领域不断探索和钻研,为后续的科研成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上海有机所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聚集了众多优秀的科研人员。

    在这里,马大为能够与同行们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探讨,分享科研经验和想法,不断拓宽自己的科研思路。这种学术交流的环境,对于他的科研创新和学术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95年,马大为担任研究员,意味着他在科研领域具备了较高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学术地位。

    这使得他能够自主地选择研究课题、组建研究团队,更加深入地开展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

    这种独立科研的经历锻炼了他的科研能力和领导能力,为他在科研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马大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科研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实验设备的购置、实验材料的采购以及研究人员的培养等方面。

    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使得马大为能够更加从容地开展科研工作,不必过于担心资金问题,从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创新中,加速了他的科研成果产出。

    马大为被复旦大学聘为长期兼职教授,为马大为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学术交流和传播平台。

    在复旦大学,他可以与更多的师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经验,同时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这不仅提高了他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他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启发。

    2018年,马大为获得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这是对他多年来在有机化学领域科研成果的高度认可。

    这一奖项的获得不仅提高了他在学术界的声誉和影响力,也为他后续当选院士增加了重要的砝码。

    未来科学大奖作为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科学奖项,其评选过程严格,能够获得该奖项充分证明了马大为的科研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创新性。

    2019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对马大为在有机化学领域长期研究工作的最高认可。

    院士这一荣誉称号不仅代表着他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也意味着他在科研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当选院士后,马大为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学术优势,为有机化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建议,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他的科研团队,推动有机化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院士科研之路

    马大为院士是我国着名的有机化学家,主要研究天然产物全合成、有机合成方法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

    在有机合成领域,马大为院士率领研究团队,发现并发展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的有机合成新方法和新策略,为复杂有机分子的合成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途径。

    这些新的方法和反应在药物合成、天然产物全合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氮杂环卡宾催化反应方面,马大为院士团队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氮杂环卡宾作为一种新型的有机催化剂,具有独特的催化性能和反应活性。

    马大为院士的研究团队深入探究了氮杂环卡宾催化的反应机理和反应规律,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药物化学领域,马大为院士团队尝试使用有机小分子催化的方式来生产抗抑郁药物“百忧解”的关键中间体,并实现了吨级的试生产。

    这为药物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降低药物生产成本、提高药物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之路解码

    马大为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马大为院士率领研究团队,发现了氨基酸作为二齿配体可加速铜催化的乌尔曼偶联反应,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系列温和条件下铜\/氨基酸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

    后来,马大为院士团队又发展了草酸二酰胺配体,有效促进了铜催化的芳基氯代物与各类亲核试剂的偶联反应。

    这些发现突破了传统乌尔曼类催化反应条件苛刻、普适性差的局限,为有机合成提供了高效、绿色的新方法,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和应用,是有机合成方法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在药物合成方面,马大为院士的研究成果为含苯胺片段的药物及材料的合成提供了简便、实用的方法,对药物分子的合成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抗抑郁药物“百忧解”关键中间体的合成中进行了尝试,并实现了吨级的试生产。

    此外,马大为院士完成了30余个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生物碱、大环肽内酯和萜类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其中20余个为首次全合成。

    并且,马大为院士发展了以分子内氧化偶联构建并环和螺环等合成策略,为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及药物分子的发现和其药理学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

    马大为院士的研究成果,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如荷兰dSm公司抗高血压药物培哚普利合成中间体的吨级生产、英国Shire公司治疗干眼病药物xiidra的吨级生产等。

    这体现了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为我国的制药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符合院士评选中对科研成果应用价值的考量。

    后记

    马大为院士的出生地、求学之路、从业之路和科研之路,共同铸就了他的辉煌成就,对其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大为院士的出生地社旗县,奠定了他坚韧的性格基础和对知识的渴望。社旗县的教育传统和艰苦环境培养了他吃苦耐劳、奋发图强的品质。

    家庭的文化氛围也给予他良好的教育启蒙,激发了他追求科学的内在动力。

    求学之路上,山东大学的本科学习为他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培养了学习能力。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硕博连读期间,他师从名师,在顶尖科研平台深入钻研有机化学,专业深度得到极大提升。

    美国的博士后研究经历则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接触到前沿科研理念和跨学科研究方法,为他日后的科研创新埋下伏笔。

    从业之路中,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回到上海有机所,他获得了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浓厚的学术氛围。

    担任研究员和获得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使他在科研上更加独立并拥有充足资金保障。

    被聘为复旦大学兼职教授,扩大了他的学术影响力,培养了优秀人才。

    科研之路上,他在有机合成方法学、药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新反应、新催化剂的发现,药物合成新途径的开拓以及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的成就,为他赢得国际认可。

    其研究成果对学科发展的推动、在工业上的应用价值以及培养科研人才的贡献,都成为他成为院士的重要支撑。

    总之,这些经历共同成就了马大为院士的卓越人生。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