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从浙江湖州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的有机化学家俞飚
作者:钩藤草   院士之路最新章节     
    院士出生地

    俞飚院士,1967年11月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

    湖州市地处长三角中心区域、浙江省北部。

    湖州东邻嘉兴市、江苏省苏州市;南接杭州市,西南、西与安徽省宣城市毗邻,西北连接江苏省无锡市,北濒太湖与江苏省无锡、苏州两市隔湖相望。

    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长三角南北两翼和东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

    远在新石器时代,湖州境内就有先民聚居,从事渔猎、农耕,植桑养蚕、丝织绸等生产活动。

    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筑菰城县,为湖州建置之始。

    秦代时改菰城县为乌程县;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诏立吴兴郡;隋仁寿二年(602年),置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

    此后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行政区划不断调整,但湖州一直是重要的地区行政中心。

    民国时期废湖州府,设吴兴县。解放后,先后设浙江第一专区、嘉兴专区和嘉兴地区,治所长期设在湖州。1983年,撤嘉兴地区,析置为湖州、嘉兴2个地级市。

    湖州是中国蚕丝文化、茶文化、湖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在市郊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蚕丝织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蚕丝织物之一。

    长兴顾渚山曾建有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贡茶院,是“茶圣”陆羽进行茶事活动的主要场所。

    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产于湖州善琏,百姓尊秦朝大将军蒙恬为“笔祖”。

    湖州历史上哺育了唐代诗人孟郊、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明代小说家凌蒙初、近现代书画大师吴昌硕等一批名人。

    建国以来湖州籍的“两院”院士(学部委员)共18名。

    出生地解码

    俞飚院士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为俞飚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使他从小就受到文化的熏陶,培养了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湖州地区一直有重视教育和学术的传统,这种传统可能在俞飚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让他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并激发了他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俞飚毕业于湖州中学,这是一所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革命战争年代、与时代同频共进的百年名校。

    学校出色的教育质量为俞飚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了他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

    湖州地区对教育的重视,也为俞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地方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投入,使得当地的学校能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院士求学之路

    1985年9月,俞飚考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本科,1989年7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9年9月,俞飚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92年7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92年9月,俞飚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1995年7月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5年9月—1996年8月,俞飚在美国纽约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求学之路解码

    俞飚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大影响。

    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作为国内顶尖学府的专业院系,拥有卓越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教学资源。

    在这里的本科学习,使俞飚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和严谨的学术训练,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思维方式。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是国内有机化学研究的重镇。

    在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中,俞飚得以深入钻研有机化学领域,在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研究所浓厚的学术氛围、先进的实验设备以及高水平的导师指导,让俞飚能够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前沿动态。

    美国纽约大学化学系的博士后研究经历,为俞飚打开了国际视野。

    在全球顶尖的科研环境中,俞飚与国际一流的科学家交流合作,接触到最新的研究理念和技术方法。

    这不仅丰富了俞飚的研究经验,还促使他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为日后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奠定了基础。

    从本科到博士的连贯学习,使俞飚在有机化学领域建立了完整而深入的知识体系。

    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和要求逐步递进,让俞飚能够全面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和研究方法,为日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持续深造过程中的课程学习、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等环节,不断锻炼俞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使他具备了成为一名优秀科学家的核心素养。

    硕士和博士阶段的研究工作,让俞飚深入参与到具体的科研项目中,培养了他的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结果讨论等科研能力。

    通过独立承担课题和解决实际问题,俞飚逐渐成长为一名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专业人才。

    博士后研究期间,在更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上,俞飚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会了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科学问题,为日后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院士从业之路

    1996年9月起,俞飚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副研究员、研究员。

    1999年12月,俞飚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4年,俞飚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5年,俞飚担任生命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13年,俞飚入选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4年,俞飚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21年11月,俞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部)。

    从业之路解码

    俞飚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俞飚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从助理研究员起步,逐步晋升为副研究员、研究员。

    这个过程中,他不断积累科研经验,提升专业能力。

    每一次晋升都是对他工作成果的认可,也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科研平台和资源,促使他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进。

    这种稳步晋升的经历,让俞飚有机会承担更重要的科研任务,领导团队开展前沿研究,逐渐成为有机化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俞飚担任生命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等领导职务,使他不仅要专注于个人的科研工作,还要承担起领导团队、规划实验室发展方向的重任。

    这锻炼了俞飚的领导能力和战略眼光,同时也为他提供了更多与国内外顶尖科学家交流合作的机会。

    在领导岗位上,俞飚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推动实验室的科研创新,为培养年轻科研人才做出贡献。

    这种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和贡献,进一步增强了俞飚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俞飚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是对他在科研领域早期成就的高度认可。

    这笔资金为俞飚的科研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持,使他能够更加深入地开展创新性研究。

    同时,这一荣誉也为俞飚吸引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优秀人才,加速了他的科研进程。

    俞飚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重大人才计划,进一步证明了俞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卓越能力和突出贡献。

    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俞飚个人的激励,也为他的科研事业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关注。

    俞飚所获得的一系列的荣誉和成就,为他最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荣誉反映了俞飚在有机化学领域的长期积累和突出贡献,也体现了国家对他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院士科研之路

    俞飚院士是我国着名的有机化学家,在糖化学领域取得了诸多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系统性成果。

    俞飚院士对糖苷化方法进行了技术创新,他创新成功的糖基三氟乙酰亚胺酯为给体的糖苷化方法,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复杂聚糖和糖缀合物合成的通用方法,被全球近百家实验室成功应用,成为催化糖苷化的三个里程碑之一。

    该方法为糖化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使得复杂糖分子的合成变得更加高效和可行。

    俞飚院士还创制成功了俞氏糖苷化反应,即以糖基邻炔基苯甲酸酯为给体的金催化糖苷化方法。

    该方法实现了其他方法不能实现的特殊糖苷键的构建,为合成具有特殊结构的糖缀合物提供了新的途径。

    这种方法具有给体容易制备、性质稳定、活化条件温和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复杂糖合物和聚糖的合成。

    俞飚课题组经过长达15年的研究,首次完成了结构独特的环状海星皂甙的全合成,并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环状海星皂甙具有独特的16元大环结构,在天然产物中十分罕见,合成难度巨大。

    该研究为深入开展结构—活性关系和药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俞飚院士完成了最长线性聚糖——128聚糖分子的化学全合成,并发表于《自然—通讯》。

    这是迄今为止采用化学方法所合成出的线性最长的聚糖分子,对于研究聚糖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俞飚院士还领先完成了大量其他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结构新颖而复杂的天然糖缀合物的全合成,如通过63步实现了蓝道霉素A的全合成,通过79步完成具有特殊原酸糖苷键的杠糖苷A的全合成等。

    俞飚院士还对聚糖和糖苷分子的构效关系和作用机理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研究,阐明了hoodia皂苷通过激活GpR119受体控制食欲和治疗糖尿病的机理。

    最后,俞飚院士还研发了糖基化雷公藤内酯作为抗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为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物质基础。

    科研之路解码

    俞飚院士卓越的科研之路,对他当选院士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糖苷化方法创新方面,俞飚的糖基三氟乙酰亚胺酯糖苷化方法和俞氏糖苷化反应成为行业内里程碑式的技术。

    这些方法在全球众多实验室广泛应用,显示出其成果的通用性和开创性。

    这让俞飚在国际糖化学领域声名鹊起,奠定了他作为顶尖学者的地位。

    此外,俞飚在复杂糖缀合物全合成的成果,更是他研成就的亮点。

    从环状海星皂甙到最长线性聚糖的合成,以及众多复杂天然糖缀合物的全合成。

    这些成果体现了俞飚在复杂有机合成领域的高超技艺和深厚造诣。

    这些成果不仅展现了俞飚科研实力,还推动了糖化学领域对糖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的进步。

    俞飚在糖缀合物生物活性研究成果,包括作用机理的阐明和药物研发探索,展现了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这一系列成果从理论到应用全方位展示了俞飚的科研贡献,使其成为糖化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从而为他当选院士提供了极具分量的支撑。

    后记

    俞飚院士的出生地湖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视教育的氛围滋养了他,为其追求卓越注入精神力量。

    求学之路中,北大本科学习为俞飚打下坚实理论基础,中科院的硕博深造则让俞飚在有机化学领域深入钻研。美国博士后经历更是开阔了俞飚的国际视野,使他接触到最前沿理念。

    这些经历使俞飚知识体系完善、科研能力全面提升。

    从业之路上,俞飚从助理研究员到研究员的晋升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科研成果上,俞飚针对糖苷化方法创新以及在复杂糖缀合物全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方面的成果,奠定了他在糖化学领域的权威地位,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他成为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