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从河南林州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化学工程专家张锁江
作者:钩藤草   院士之路最新章节     
    院士出生地

    张锁江院士,1964年11月出生于河南省林州。

    林州市现为河南省所辖的一个县级市,由安阳市代管。

    林州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安阳市西部、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

    林州东临安阳县、鹤壁市淇县;南同辉县市、卫辉市相连;西靠太行山脉,与壶关县、平顺县接壤;北与涉县隔漳河相望。

    林州历史悠久,古名隆虑,出自战国韩国“临虑邑”。

    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县,以西邻隆虑山取名置“隆虑县”。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因避殇帝刘隆讳,改名林虑县。

    此后,历经多个朝代的变迁,林州的行政区划不断调整。

    近现代,林州人民为了改变缺水的状况,修建了红旗渠,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用水问题,也成为了林州的一张名片,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林州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望大海,西通晋陕,南依中原,北连京畿,史书有“卫弃之而弱,晋有之而霸”的记载。

    出生地解码

    张锁江院士出生于河南省林州,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可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林州历史悠久,是中原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三重文化交汇处,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可能培养了张锁江院士对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包容和理解能力,使他在科学研究中能够以开放的思维去探索和创新。

    林州人在艰苦的条件下修建了红旗渠,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这种精神在林州地区广泛传承,对张锁江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林州可能在教育资源上与一些大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但当地对教育的重视为张锁江院士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在这种环境下努力学习,培养了张锁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为日后的深造和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相对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身边的同学和伙伴们都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这种竞争氛围激发了张锁江院士的学习动力和竞争意识。

    他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为日后追求更高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基础。

    林州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相对艰苦,这种成长环境锻炼了张锁江院士的意志品质,使他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品质。

    在科研工作中,这些品质帮助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院士求学之路

    1982年9月,张锁江考入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本科,1986年7月毕业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86年9月,张锁江考入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1989年7月毕业获得化学硕士学位,

    1991年4月,张锁江进入浙江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师从韩世钧教授,1994年3月毕业并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后,进入北京化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求学之路解码

    张锁江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张锁江在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的本科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化学专业基础。

    河南大学有着严谨的教学传统和良好的学术氛围,这使他系统地掌握了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培养了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和初步的科研思维,为后续的深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张锁江在河南师范大学的硕士学习阶段,让他在化学领域进一步深入钻研,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这一阶段的学习,使他能够独立开展一些小型的研究项目,锻炼了他的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张锁江进入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是他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浙江大学是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拥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浓厚的学术氛围。

    张锁江师从韩世钧教授,使他接触到了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拓宽了学术视野。

    在博士期间的研究工作中,张锁江深入探索物理化学领域的关键问题,其博士论文也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他日后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锁江在北京化工大学的博士后研究经历,让他有机会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与更多优秀的学者进行交流和合作。

    博士后研究更加注重对学科前沿问题的探索和创新,这一阶段的经历使他的科研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也让他在学术界逐渐崭露头角。

    张锁江先后在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等不同院校的学习和研究经历,让他接触到了不同的学术风格和研究文化。

    这种多元的学术环境培养了他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能够在不同的研究环境中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向。

    院士从业之路

    1989年9月,张锁江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河南大学工作。

    1997年3月,张锁江受聘于日本三菱化学株式会社,担任客座研究。

    2001年8月,张锁江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作,担任研究员。

    2006年,张锁江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8年1月起,张锁江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所长。

    2015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2017年9月,张锁江出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工学院院长。

    2022年6月5日,张锁江受聘担任河南大学校长。

    从业之路解码

    张锁江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张锁江在河南大学工作的经历,使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

    教学要求对知识的系统梳理和深入理解,这有助于他将所学知识进一步融会贯通,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打下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而且在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中,可能会激发张锁江新的思考和研究思路,促进学术上的成长。

    张锁江在高校工作期间,尽管教学任务繁重,但也为他提供了一定的时间和资源进行学术研究的初步探索。

    这段时间的研究积累,为他后续进入更高层次的科研机构开展深入研究提供了经验和方向。

    张锁江受聘于日本三菱化学株式会社担任客座研究,让他接触到了国际先进的科研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

    日本在化学工程领域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成熟的产业体系,这段经历使张锁江能够站在国际视角看待化学工程问题,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为他回国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新的研究思路。

    在日本的工作经历中,他参与了实际的科研项目和生产实践,这对于提升他的科研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与国际同行的合作和交流,也使他在科研方法和技术上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为他日后在国内开展独立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回国后,张锁江进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作,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强大的科研平台。

    中科院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充足的科研经费以及优秀的科研团队,这为他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与同事们的合作和交流中,他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提高研究水平。

    在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他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如 973 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这些项目的开展使他在离子液体与绿色化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为他在学术界赢得了声誉和地位。

    科研成果的不断产出,也为他后来成为院士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

    张锁江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所长,这使他不仅要专注于自己的科研工作,还要承担起领导和管理的责任。

    在领导岗位上,张锁江需要组织和协调团队的科研工作,培养和指导年轻的科研人员。

    这一过程锻炼了他的领导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同时也使他能够更好地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推动整个团队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张锁江担任领导职务后,他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们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提高了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这对于张锁江后来成为院士,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院士科研之路

    张锁江院士是我国着名的化学工程专家,主要从事离子液体与绿色过程研究工作。

    张锁江深入研究了离子液体的氢键特殊性、网络结构及构效关系,形成了功能化离子液体的设计方法。

    这为离子液体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使科研人员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离子液体。

    张锁江建立了离子液体传递\/反应原位研究方法,阐明了其结构对工程放大的影响规律。

    该方法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离子液体在实际反应过程中的行为,为离子液体的工业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张锁江研发了系列反应\/分离新体系,这些新体系利用离子液体的独特性质,提高了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同时降低了分离的难度和成本。

    例如,在一些传统工艺中难以实现的反应,通过使用离子液体作为溶剂或催化剂,能够顺利进行。

    张锁江发展了绿色过程系统集成方法,将离子液体技术与其他绿色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化工过程的绿色化和高效化。

    这种系统集成方法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还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张锁江突破了离子液体规模制备、工艺创新和系统集成的难题,实现了多项绿色成套技术的工业应用。

    例如,在一些化工生产过程中,采用离子液体技术替代传统的有机溶剂和催化剂,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收率,还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张锁江在二氧化碳转化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开发了电催化辅酶再生-多酶级联催化耦合体系,将二氧化碳活化转化为乙二醇。

    科研之路解码

    张锁江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后来当选院士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理论层面,张锁江对离子液体特性、构效关系及原位研究方法的成果,奠定了他在该领域的学术权威地位。

    这些理论突破展现出张锁江深厚的学术造诣,使他在化学工程学术圈中脱颖而出,为同行所认可和尊重。

    技术研发成果上,张锁江研发的反应\/分离新体系和绿色过程系统集成方法意义重大。

    这些成果不仅彰显了他的创新能力,还凸显了其研究的实用价值。

    新体系和方法解决了实际化工生产中的难题,提高了效率和环保性,在行业内引起广泛关注。

    在应用实践方面,张锁江突破的离子液体规模制备和工业应用以及二氧化碳转化成果,展现了他的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这一系列从实验室到工业应用的成功,证明了张锁江的研究对化工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体现出其研究成果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这些研究成果综合起来,全方位地体现了张锁江在学术、创新、应用等方面的卓越能力,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后记

    张锁江院士出生于河南林州,红旗渠精神等家乡文化的熏陶,赋予他坚韧不拔、勇于挑战的品质,为科研之路注入精神动力。

    求学之路中,张锁江从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到浙江大学等不同院校的学习,使他逐步积累知识、拓宽学术视野、锻炼科研能力,为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理论和实践基础。

    从业过程里,张锁江在河南大学任教期间,实现了知识深化与教学相长,海外工作经历开阔了他的国际视野、提升了他的科研能力。

    科研之路上,张锁江在离子液体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技术成果,并且他在理论、技术和应用各方面的成就,共同助力,最终成就了他的院士之路。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