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隋唐帝国的兴衰
作者:不敢轻言语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最新章节     
    灭黄巢赴长安,李克用战功位居诸侯之首,和朱温并称晚唐双雄。但是这两个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却有一段血海深仇。

    讨伐黄巢期间,李克用曾经救过朱温的命,但朱温却将李克用视为心腹大患,欲找机会除之。

    于是王朝平定之后,朱温设宴招待李克用,他将李克用灌醉之后便放了一把火企图将其烧死,没想到当晚突然天降大雨。

    李克用在部下的掩护下才得以逃脱,但是包括义子史敬思以及随他赴宴的300亲兵却全部力战而死,从此两人结下生死大仇。

    李克用这个人脾气急躁,喜欢意气用事,但却一直对大唐忠心耿耿,虽然有时候对皇帝也是听调不听宣。但每逢皇帝有难,他必定第一个率兵勤王。

    公元895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等人叛变攻打长安。唐昭宗出头,又是李克用第一个出兵击败李茂贞,把唐昭宗完好无损地送回了长安。

    李克用因此功或封晋王,掌控河东之地,而朱温却借平定李茂贞之机进入长安,成为首辅大臣,把持了朝政。

    李克用手下刘仁恭也火上浇油投靠了朱温,此后与朱温一起,每每与李克用针锋相对。公元907年,朱温废除唐哀帝公然称帝,建立后梁。

    李克用拒绝承认朱温政权,仍然继续沿用唐朝年号,五代十国自此拉开序幕。

    李克用不但自己能打,还培养了十三个能打的儿子,除了儿子李存勖之外,其他十二个儿子都是养子,但这些养子们个个实力都不俗,全都封为太保,因此也称十三太保。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第13个儿子李存孝,此人力大无比,堪称无敌,与西楚霸王项羽齐名。素有“将不过李、王不过项”之称。

    建立五代十国第二个政权——后唐的开国皇帝就是他的亲儿子李存勖。李克用临死前交给李存勖三支箭,这三支箭分别代表了曾经背叛过他的三个人:朱温、刘仁恭和耶律阿保机。

    他要李存勖一定要消灭这三个敌人,以告慰他在天之灵。李存勖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英勇善战,也继承了他的遗志。

    此后他每完成一件事就将一支箭送回家庙。后来他平定刘仁恭,攻灭后梁,大败契丹,终于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五代十国的开国皇帝几乎都是平民出身,以军事起家,这些从底层走出来的皇帝自然了解民间疾苦,执政初期都能做到亲力亲为,比较敬业,但到后期却全都变了味。

    朱温滥杀无辜,好色无度,成为禽兽皇帝;攻灭后梁的李存勖,后期也因宠幸伶人,怠惰政事而被称作伶官天子。

    公元926年,河北一带发生兵变,李存勖派十三太保中排名第一的李嗣源前往评判,没想到走到半路李嗣源的部队也发生哗变,要求李嗣源自立为帝。

    李嗣源不顾众将阻拦,执意要亲自面见李存勖说清楚,但却被石敬瑭拦了下来。石敬瑭曾多次救过李嗣源的命,不仅骁勇还十分聪明,这让武将出身的李嗣源非常欣赏,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石敬瑭力劝李嗣源应当顺应时事,不能犹豫不决,并表示自己愿为他做开路先锋。石敬瑭的话让李嗣源下定决心,可大军还未抵达洛阳,李存勖自己就先乱了起来。

    守城士兵逃散,昔日宠幸的伶人也趁机发动叛乱,一代枭雄最终竟死于伶人之手。李嗣源大军进洛阳后,在李存勖陵前称帝,但并未改国号,仍旧称唐。

    李嗣源是五代少有的明君,他提倡节俭,兴修水利,关心百姓疾苦,他执政时期是五代少有的稳定时期,但可惜他却是个文盲皇帝。

    由于自己大字不识一个,李嗣源便专门请了一个名叫冯道的大臣为他读奏折。冯道是个饱学之士,整个五代之中他一人就经历了四朝,是中国唯一的十朝元老。

    后来冯道身为宰相独奏者一事便落在了枢密使安重诲身上。但晚年的李嗣源也犯了所有五代皇帝的通病,猜忌重臣,屡屡诛杀大臣。

    读奏折的安重诲也被怀疑假传圣旨给处死了,君臣离心,父子反目。儿子李从荣起兵造反未果,而李嗣源也最终死于京剧之中。

    李嗣源去世最难过的就是姑爷石敬瑭了,史书记载他悲痛不止,如丧考妣。但谁能想到后唐最终就是葬送在了他的手里。

    石敬瑭原本没有反心,但岳父的去世却让他失去了庇护。继位的李从珂也架不住朝中大臣整日在他耳边说石敬瑭有异志,于是便打算先下手为强。

    大受刺激的石敬瑭起兵叛乱,向契丹人求援,并向耶律德光承诺割让幽云十六州,年年进贡,以叔父相称。

    由于条件太过屈辱,石敬瑭手下的马步军都指挥使刘知远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许诺这么多,只给钱就可以了,但石敬瑭坚持己见,最终留下了千古骂名。

    正愁没理由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发兵营救石敬瑭,在击退后唐大军之后,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

    石敬瑭也履行承诺,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从此中原北方失去屏障,门户大开。石敬瑭称帝的第二年,就在契丹大军的帮助下攻入洛阳,后唐就此灭亡。

    石敬瑭在位期间对契丹百依百顺,看不惯他的刘知远渐渐与他离心离德,在河东拥兵自重。石敬瑭死后,契丹果然开始大肆进攻中原。

    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根本无力抵抗。公元947年,契丹攻陷京师,后晋灭亡。刘知远的心腹郭威劝刘知远趁机称帝,郭威原是李存勖的亲军,刘知远投靠后晋时,郭威才前往投奔。

    此人勇武而又知兵法,刘知远走哪都喜欢把他带在身边。后来刘知远在太原称帝,改国号为汉。郭威也因从龙之功成为刘知远心腹。

    刘知远称帝后马上下诏禁止为契丹获取钱,处死还在中原的契丹人。此举深得民心,晋朝旧臣也纷纷前来归附。公元948年,刘知远病逝。

    临终前将儿子刘承佑托孤给了郭威等重臣,但刘承佑却对郭威这些父亲留下的老臣十分猜忌,总想找机会除之而后快。

    有一次他趁郭威出兵平叛,竟将他留在京城的所有家眷全部杀死,一个不留。盛怒之下的郭威当即引兵攻破京城,刘承佑在逃亡途中被杀。

    郭威进京后并没有立即称帝,而是拥立的刘赟为帝。不久,北方突然来报有契丹军南下。

    郭威亲自率军出城北上,可在大军途经澶州时,士兵突然发生兵变,将一面黄旗盖在郭威身上,拥立他称帝,于是郭威返回开封夺取政权,建立了后周。

    而这一幕被郭威手下的一名禁军军校记在了心里,并在将来学以致用。

    郭威建国后崇尚节俭,仁爱百姓,重用有才德的文臣,和之前几个军人政权大相径庭,因此深受百姓爱戴,国家也逐渐富强起来。

    公元954年,郭威病重,由于没有子嗣,便将皇位交给了养子柴荣。柴荣原是郭威的侄子,一直追随在郭威身边,刘承佑在京城制造的那场浩劫也包括了柴荣的家人。

    他与郭威同命相连,郭威并将他收为养子,一直当做接班人培养。

    柴荣继位后雄心勃勃,曾立下以10年开拓天下,10年养百姓,10年至太平的壮志,而且把它当做自己毕生的目标,一直都在贯彻践行。

    他在四处征讨的同时还不忘体恤百姓,后周在他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百姓富庶。5年多的时间,他败后蜀,征南唐,伐辽国,取天下18州。

    虽功绩不如秦皇汉武,但也堪称五代第一明君。而当初亲眼目睹了黄旗加身的那名禁军军校,也官至殿前都点检,成了他的心腹重臣,此人就是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

    但可惜的是随着柴荣的去世,后周的气数也戛然而止。公元959年,39岁的柴荣不幸去世,年仅7岁的柴宗训继位。

    此时北方又传来了契丹兵南下的消息,赵匡胤亲自率军北上抵御大军,行使陈桥,一使军队哗变,赵匡胤被披上黄袍拥为帝,10年前的一幕再次上演。

    赵匡胤回师开封,兵不血刃的接管了后周,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存续了53年的5代到此结束。

    【一口气看懂隋唐帝国#历史#隋朝#小知识】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疆域辽阔,社会繁荣,文化开放。

    在经过漫长的分裂时代之后,中国再次成为强大的世界帝国。然而在繁华落去之后,却是一个勉强维持统一的国家,国都六陷,天子九逃。

    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隋唐帝国。

    公元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改元开皇,中国历史走入鼎盛的隋唐帝国时代。

    杨坚在北周、北齐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不仅稳定了政局,也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废除北周六官制,建立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第二,改革区划,合并州县,将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改为州县两级,减少冗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第三,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科举制,首重才学,次重门第。

    公元589年,隋朝灭南陈,统一中国。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常年战乱,各地货币度量衡都各不相同。杨坚统一货币度量衡,颁行开皇新制,促进经济上的统一。

    同时杨坚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兴修水利,提倡文教,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府库充盈,史称开皇之治。

    然而杨坚晚年行为失常,滥杀大臣,赏罚全凭一己心意,律法也变得十分严苛,甚至出现了只要盗窃一文钱,当街处斩的情况。这非但没让盗窃现象减少,反而让百姓们更加恐慌。

    公元601年,杨坚废太子杨勇,改立晋王杨广。杨坚与独孤皇后生有五子,长子杨勇喜好奢侈,因为偏宠小妾而被母亲厌恶,最终导致被废。

    而杨广则很有心机,为了得到母后的欢心,与妻子萧氏一起躬行节俭,琴瑟和谐,在独孤皇后的影响下登上了太子之位。然而在独孤皇后死后,杨广就原形毕露。

    公元604年,杨坚病重,杨广趁机调戏陈夫人,让杨坚非常恼火,大喊“独孤误我”,欲废太子杨广,召回杨勇。

    没想到传信的人被截住,杨坚离奇死亡。杨广杀废太子杨勇,囚禁蜀王杨秀、汉王杨谅,踏着兄弟的鲜血登上皇位。

    杨广刚登基就大兴土木,兴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工程浩大,民不聊生。

    虽然从后世来看,这些工程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是由于耗费大量青壮劳动力,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再加上工期紧张,很多民夫都因劳累过度而死,用来运尸体的车一眼望不到边。

    而真正将杨广推向亡国之路的却是三征高句丽。公元611年,杨广征调百万大军讨伐高句丽。由于战线过长,指挥不当,隋军不仅没有在高句丽占到半分便宜,反而损失惨重。

    在公元614年第三次讨伐高句丽时,隋朝已经濒临崩溃,将士逃亡,民乱四起。

    杨广所幸南巡至江都,整日醉生梦死,不愿再回长安。临行前,杨广安排代王杨侑留守长安,越王杨侗留守洛阳,唐国公李渊留守太原。

    唐国公李渊是杨广的表兄,眼见隋朝即将灭亡,不愿再为杨广效力,在儿子李世民的鼓动下暗中招兵买马,准备在隋末大乱中争得自己的天地。

    公元617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关中亲族纷纷起兵响应。

    李渊大军打着尊奉代王杨侑的旗号一路向长安进发,沿途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对前来投靠的义军都给予加官进爵,迅速收拢人心,顺利攻克了长安。

    李渊立代王杨侑为皇帝,赐封唐王。不久江都兵变,杨广被杀,李渊逼迫杨侑禅让,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唐,改元武德。此时的中原大地又一次陷入四分五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