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纷乱的京师
作者:一缕烟花   为了活下去,只好窃国最新章节     
    时间点点流逝,转眼间,已是冬月初一。

    此时,距离熙宗皇帝的下葬已有半月有余。

    大周的京师,并没有因此而平静下来,反而变得越来越躁动不安。

    因为新君的人选迟迟没有确定。

    慈宁宫,太后端坐于凤椅之上,绣眉微皱,望着面前的张从衍等人,轻启红唇,“如今半月已过,新君的人选却迟迟没有确定,你们作为大周的股肱之臣,就没有什么想说的吗?”

    在这期间,她数次提出了新君的人选,但除了皇族支持她的意见外,朝中的重臣却迟迟没有表态,让这件事一拖再拖。

    张从衍躬身回道:“启禀太后,新君的确定,关乎大周王朝的传承,需要慎重考虑,微臣以为不可操之过急。”

    太后内心微怒,不过并没有表态,而是继续看向其他人。

    崔承业出列对太后行了一礼,然后对着张从衍冷哼一声,“张大人,恐怕不是你认为操之过急,而是某些人在背后从中作梗吧!”

    张从衍没有说话,一旁的刘居海出列说道:“崔大人,有话就直说,太后面前,阴阳怪气的,成何体统!”

    “你......”崔承业愤怒的指着刘居海,但是想到家族中人,冷哼一声,甩袖返回队列。

    现在整个京师都被李国忠控制了,城外还有十几万李国忠麾下的大军,他如何敢说李国忠的不是。

    见到崔承业吃了一个闭门羹,其余有心发话的大臣,也熄灭了这个心思。

    太后见大臣们迟迟没有开口,轻轻哼了一声,“哀家知道各位大臣心系大周,但国不可一日无君,若在拖延下去,恐生变故。哀家之意,乃是立四皇子昭王为帝。昭王年富力强,且素有贤名,为人宽厚大度,又得部分朝臣之心,由他登基,可平衡各方势力,稳定朝纲。”

    张从衍再次躬身,缓缓说道:“太后,昭王虽有贤明,但并非嫡子,恐难以担此大任。如今局势复杂,若昭王登基,怕是难以服众。”

    太后听闻此言,心中不悦,“那张大人以为何人合适?莫不是魏王李国忠不成?”

    张从衍赶忙伏地,“微臣绝无此意。微臣以为襄王可为新君,襄王乃先皇嫡子,身份尊贵,才德兼备,定可为一代明君。”

    太后并不同意,现在的皇位就是一个火坑,她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去坐这个位置。

    殿内的大臣们听后,皆低声议论起来。

    崔承业此时又站了出来,“太后,微臣弹劾张从衍歪曲事实,祸乱朝纲。请太后命人将其拿下,丢入天牢。”

    张从衍抬头,怒声道:“崔大人,本官何时歪曲事实,祸乱朝纲了?”

    崔承业嗤笑一声,“张大人,十三皇子襄王,今年仅有八岁,如何看出德才兼备了?现如今朝局动荡,你让幼主登基,是何居心?太后,老臣同意立昭王为帝。”

    张从衍闻言,内心暗暗冷笑,你同意有什么用,没有魏王点头,谁也登不了皇位。

    而且,昭王也未必会愿意。

    他脸不红,心不跳地缓缓开口道:“据微臣所查,襄王自幼便展露非凡之姿,聪慧过人。于诗书经史,过目成诵;论谋略策论,才思敏捷。同时,谦逊温良,礼敬师长,待下人和善,众人皆赞其德才兼备,有君子之风,实乃皇家之翘楚,社稷之希望。”

    刘居海见状,也附和道:“襄王聪慧之才,我等有目共睹,若登大宝,实乃大周之福。”

    其余党羽也纷纷开口附和。

    崔承业,赵瞻群等人则是反对。

    这时,杨思朝(内侍省,内侍监)开口了,“太后,新君的册立,关乎重大,需要德高望重的皇族加以支持,方能确定下来。”

    言外之意,这事需要李国忠点头。

    太后眉头紧皱,沉思片刻后,无奈道:“杨思朝,张从衍,崔承业,你们去一趟魏王府,向魏王阐明利害关系,尽早确定新君。”

    “遵旨!”三人领命。

    太后挥了挥手,“今日之事,就到此为止吧!哀家有些乏了。”

    众大臣行礼告退,只留下太后一人独坐在凤椅上,眼神中满是忧虑。

    杨思朝等人离开皇宫后,便马不停蹄的赶往魏王府。

    大堂内,李国忠坐于主位,笑道:“诸位大人联袂而至,所谓何事啊?”

    见李国忠揣着明白装糊涂,崔承业等人直接点明了来意。

    李国忠闻言,思索片刻后,缓缓说道:“本王以为,为了大周的稳定,还是立嫡为好。”

    崔承业眉头微皱,出声道:“魏王,若是立嫡,七皇子福王,也是先帝嫡子,可立其为新君。”

    李国忠摇了摇头,一脸严肃地说道:“福王虽为嫡子,但生性贪玩,每日只知斗鸡走狗,寻欢作乐,如何能担当大任。”

    之后崔承业又推荐了几名成年皇子、亲王,都被李国忠一一否决。

    不是身体有问题,就是智力有问题,还有就是品德有问题。

    这时,崔承业等人也明白了,李国忠就是要立一个幼主。

    果然,李国忠说道:“本王认为,还是应该立襄王为帝。”

    张从衍接口道:“魏王言之有理,襄王虽然年幼,却早已展露出非凡的才能,是新君的不二人选。”

    李国忠点点头,说:“明日,本王会进宫面见太后,向其呈明新君的人选。诸位,先回去吧!”

    几人恭敬地行了礼,便离开了魏王府。

    回到府中,崔承业面色凝重,低声对赵瞻群说道:“赵大人,张从衍这些阉宦执意要立襄王为帝,果然是李国忠指使的。”

    赵瞻群担忧的说道:“襄王年幼,若立为帝,还不是任由魏王操控。”

    “诶!”崔承业叹息一声,“谁说不是,三百年大周,就要亡于我等之手了,可悲,可叹啊!”

    赵瞻群也是悲伤的举起手中的美酒,一饮而尽,痛诉李国忠的弄权,感叹自己生不逢时。

    另一边,李国忠唤来二子,吩咐道:“密切注意朝中大臣的动向,有任何情况,及时向本王禀报。”

    “是,儿臣明白!”李荣泽应道。

    翌日,李国忠进宫面见太后。

    太后端坐在上方,静静听完李国忠的陈述。

    半晌,才悠悠开口:“襄王年幼,立他为帝需诸多考量。本宫听闻,近日朝中不少大臣对你推举襄王之事有所异议。”

    李国忠平静的说道:“老臣一切都是为了大周的安稳着想,绝无私心。这些反对的朝臣,只是一时没有明白老臣的苦心,太后放心,老臣会尽快让他们回心转意的。”

    太后微微眯眼,眼中闪过一丝慌乱,“既然如此,此事就在三日之后的大朝会上再议。”

    “太后圣明!”

    李国忠应下,退出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