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燕云十六州
作者:竹明昭曦   风云1200最新章节     
    中京,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城,今夜注定不平凡。

    清冷的月光洒落在斑驳的城墙上,仿佛为这座城市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银纱。

    远远望去,大批的士兵迈着整齐而有力的步伐,如潮水般有序地进入城内。

    他们神色肃穆,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果敢。

    每一个步伐都带着使命的重量,每一声踏步都仿佛在宣告着新的秩序即将来临。

    这些士兵们按照既定的计划,迅速而高效地接管城防。

    他们忙碌的身影在城墙上下穿梭,手中的武器在月光下闪烁着冷峻的光芒。

    城墙上的旗帜在夜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为新的守护者们欢呼喝彩。

    而原中京守军,默默地放下手中的武器,有序地走出城外,在指定的地点集结。

    月光下,他们的身影略显落寞,但眼神中却没有丝毫的怨恨与不满。

    他们静静地等待着接受改编,等待着新的使命赋予他们新的生命意义。

    ……

    第二日一早,中京城举行了盛大的军队入城仪式,两侧的百姓有欢呼的,有议论的,绝大多数都是看热闹的百姓。

    对于他们来说,谁当家对他们都是一样的,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他们对中原文化认同感很低,毕竟这座城市已经脱离汉人统治高达两百多年。

    这次收复中京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自古以来,燕云十六州就是中华文明最具影响力的地区之一。

    燕云十六州,即幽州、蓟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顺州、云州、儒州、妫州、武州、新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

    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天津全境,再加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

    虽然燕云十六州的面积并不大,但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地图上看,燕云十六州接壤于北方与南方之间,相当于一道天然的地理缓冲地带。

    中原王朝拥有燕云十六州,就等于一把铁链锁了北方门户。

    如果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就等于打开北方门户,任凭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

    幸运的是,在五代十国之前,燕云十六州一直在中原王朝手里。

    不幸的是,936年,石敬瑭这个大傻缺石大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建立了后晋王朝。

    契丹的兵不是那么好借的,石敬瑭付出的代价就是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石敬瑭轻轻松松一挥手,送走了燕云十六州,却让中原民众暴露在游牧民族的铁蹄下,遭受了长达200多年的侵扰。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从那一天开始,宋朝就开始了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努力。

    可是,契丹不是那么好惹的。

    这个古老的民族,在唐朝时就不断给唐朝找麻烦。

    到了五代十国,契丹在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建立了国家,即后来的辽国,进入发展的巅峰状态。

    当赵匡胤建立宋朝时,辽国已经是一个幅员辽阔、军力强盛的大国了。

    有道是“唐宗宋祖”,赵匡胤是中国古代少数称得上“雄才大略”的帝王之一。

    他在世之际,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启动了统一之战,先后扫荡了荆、湖地区,灭掉了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

    对于辽国,赵匡胤没有轻举妄动,而是部署了重兵于东北边境,严加防范。

    还没等赵匡胤打响收复燕云十六州之战,他就意外去世了。

    收回燕云十六州的任务,交给了宋太宗赵光义。

    赵光义继位后,首先征伐北汉,他在灭掉北汉之后趁热打铁,御驾亲征北伐辽国。

    宋朝军队是疲惫之师,又是深入辽国腹地,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据优势,但胜利的天平一度倒向宋军。

    宋军进展顺利,所到之处,军民望风而降,幽州百姓更是“以牛酒迎犒王师”。

    遗憾的是,在关键性的高梁河之战中,宋军败北,北伐功败垂成。

    在混战中,赵光义中箭受伤,不得不撤离战场,乘一辆驴车逃走,喜提“高梁河车神”称号。

    两年后,赵光义因箭伤发作去世。

    这次北伐,是宋朝离燕云十六州最近的一次。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1122年,北宋与金国签订着名的“海上之盟”,约定一同出兵灭掉辽国。

    灭掉辽国后,金国将燕云十六州的一部分还给北宋。

    可是,北宋君臣还沉浸在收复国土的喜悦中,金国就挥师南下,一鼓作气灭了北宋。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梁峰众人意外穿越到这里,比朱元璋提前一百余年收复中京及燕云十六州大部,不日便可收复全境。

    梁峰心头自豪感油然而生,提前结束百姓百年苦难,是为大义。

    入城的军队如钢铁长龙,进入了这座古老而又即将充满希望的城市。

    梁峰策马带领众将,踏过永定河的新石桥,不久,便来到了中都的正南门——丰宜门。

    丰宜门就是中都外城门,城门分三道,皆以栏楯隔之,雕刻极其精美。

    中为御路,把三道分隔开。

    两旁有小亭,其间有龙津桥一座。

    这座龙津桥,无论是造型还是功能,和明清北京城前门外的正阳桥非常相似。

    这座桥也是模仿开封的州桥而建,当年也是中都城的繁华所在。

    以玉石为材料,引西山水灌其下。

    “燕山扶栏玉作堆,柳塘南北抱城回。

    西山剩放龙津水,留待官军饮马来。”

    这是宋朝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中的描述。

    讲到如此充沛的水源,无非是在等待南宋的官军北伐至此,饮马龙津桥下,可见诗人的豪情壮志。

    只是宋人的理想这一刻被梁峰实现了。

    众人过了龙津桥后,继续向前迈进。

    当步入宣阳门的那一刻,一种古老而庄严的气息扑面而来。

    梁峰的目光敏锐地捕捉到了转弯处的一处回廊,那便是“西御廊”。

    此处的布局犹如东京城的翻版,给人一种熟悉而又神秘的感觉。

    这便是后世所称的“千步廊”,其布局影响深远,不仅影响了元大都,还对明清北京城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梁峰想象着,走在元大都的千步廊上,脚下的石板路平整而坚实,仿佛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廊边的建筑高大而庄严,红墙黄瓦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人们缓缓前行,脚步声在廊中回荡,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千步廊的屋檐微微翘起,如同一双双张开的翅膀,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廊下的人们或行色匆匆,或悠然漫步,每个人都在这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足迹。

    微风拂过,带来一丝清凉,也吹起了人们的衣角和发丝,仿佛在与历史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