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蜀汉初定展新局,西讨东援风云起
作者:听风雨轩   杨再兴:拜刘备为义父收义子孙绍最新章节     
    列位看官,上回书说到那汉中王威震四方,五虎将名传千古。

    话说那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可谓是意气风发,荣耀满身。这汉中之战的胜利,为刘备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使其能够更加专注于政权建设。

    且说这刘备,自返回成都后,便着手仿照汉朝制度,建立起自己的官僚体系和政治秩序,为正式建立蜀汉政权做足准备。汉中之战的胜利,就如同磁石一般,吸引了蒋琬、董允、费祎、王平等诸多贤才纷纷加入刘备集团。这些人才的到来,为刘备后续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刘备也极为注重对内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如此一来,蜀汉政权在建立之初,便拥有了一批优秀的文臣武将。

    然而,这世间之事,往往福祸相依。那刘备因汉中之战对法正极为器重,将其视为心腹,言听计从。这法正则自认为在刘璋麾下时受尽了不公平待遇,又曾被同僚欺负,如今得势,便开始对曾经与自己有过矛盾的人进行报复。益州本土势力见此,心中颇有微词,认为刘备集团缺乏公正和包容,便对刘备政权渐渐产生了抵触情绪。

    再说那荆州派系的一些人,见法正等东州派系权势日重,觉得他们的崛起对自己的地位构成了威胁,于是,荆州派系与东州派系之间的矛盾和竞争也随之而来。一时间,这蜀汉政权内部暗流涌动,矛盾重重。

    好在刘备身旁有诸葛亮这等智谋之士。诸葛亮见此情形,急忙向刘备进言。刘备听闻后,陷入沉思。片刻之后,刘备决定采取措施,调和益州本土势力、东州派系、荆州派系等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

    首先,刘备抬高了东州派部分人物的地位,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重视。其次,对于益州本土势力,刘备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任用,如黄权、李恢等。这有限的任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益州本土势力的抵触情绪,也向益州百姓展示了自己愿意接纳本土人才的态度。最后,荆州派系乃是刘备集团的重要支柱,刘备对诸葛亮等荆州派系的核心人物依然委以重任。虽因汉朝制度的关系,诸葛亮官职未变,但刘备却让诸葛亮负责总理后方政务,成为了自己之下的二号实权人物,保证了荆州派系在蜀汉政权中的核心地位。

    在刘备的一番努力下,这蜀汉政权内部的矛盾终于得到了缓解。然而,这天下局势瞬息万变,刘备刚处理完内部矛盾,新的挑战便接踵而至。

    刘备考虑到自己的军队因为缺马多为步兵,在对阵曹操虎豹骑的时候常常处于劣势。于是,刘备找来诸葛亮、法正开始商讨准备对曹操控制的西凉用兵。

    法正率先开口道:“大王,那西凉之地,乃是产马之要地。吾军若能占据西凉,便可解决马匹短缺之困境。想那马超在西凉各族中颇具影响力,由他统兵,定是不二之选。”

    诸葛亮微微摇头,说道:“孝直所言虽有道理,但那马超性格反复,不可全然信任。依吾之见,应以翼德为主将,再辅以马超、马岱更为合适。”

    刘备听了两人的建议,沉思片刻,说道:“二位所言皆有道理。吾等当以翼德为主将,辅以马超、马岱领军攻打曹贼控制的西凉。”

    就在这时,忽有人来报:“大王,曹仁趁黄忠将军不备,夜袭了襄阳。黄将军拼死突围,带着马氏兄弟撤往江陵。庞刺史特向大王请求援军。”

    刘备闻言,大怒道:“曹仁小儿,竟敢如此!”

    原来,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引起了曹操的警惕和愤怒。曹操曾准备举全境之兵再次讨伐,但被司马懿劝住。司马懿建议曹操联吴攻蜀。

    而东吴这边,孙权听闻刘备册封庞统为荆州刺史,心中大怒。孙权一直想要取回荆州,全控长江。再加上支持孙刘联盟的鲁肃一死,主战派又在东吴内部占据上风,于是孙权同意与曹操联合,由吕蒙领军与甘宁、在湘水展开了对峙,而太史慈等在南郡江北一线被曹军拖住,致使无法及时救援襄阳的黄忠。

    刘备急忙与诸葛亮、法正商量对策。诸葛亮说道:“大王,如今局势危急。吾观振武与荆州诸将有旧,且平日里私交都不错。不如由振武领兵增援荆州。”

    刘备依言召来杨再兴,将荆州之事告知于他。杨再兴听后,心中暗想:后世襄樊之战中,二叔关羽对曹魏战绩颇为出色。如今,导致二叔战败的几大隐患也被一一消弭。即使东吴想要偷袭,有吾与甘宁、太史慈等人在,量吕蒙和陆逊也翻不起什么浪来。思及此处便拱手对刘备说道:“义父,吾举荐二叔为主将,吾愿为辅领兵出征。有二叔在,足以震慑曹仁与一众江东鼠辈。”

    刘备闻言,点头道:“好,吾儿所言极是。”

    杨再兴回府与甄宓作别。那甄宓温柔如水,眼中满是担忧,说道:“夫君,此去荆州,定要多加小心。吾与孩儿在家中等你归来。”

    杨再兴心中内疚不已,自己刚从汉中返回又忙着要赶往荆州。杨再兴轻轻握住甄宓的手,说道:“宓儿放心,吾定会早日归来与你团聚。”

    随后,杨再兴随关羽整军出发前往荆州。

    列位看官,这蜀汉初定,风云变幻。那刘备能否成功占据西凉?东吴又会采取何种行动?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