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崇祯元年
作者:一小水滴   明末:大周太祖最新章节     
    现今,大明帝国内部的叛乱也就只有西南的奢安之乱,即四川永宁(今叙永)宣抚司奢崇明、贵州水西(今大方一带)宣慰司同知安邦彦的叛乱。

    此次叛乱造成四川巡抚徐可求、贵州巡抚王三善身死,西南大将鲁钦兵败自刎。

    崇祯二年,奢崇明、安邦彦在红土川之战中兵败被杀,叛军主力基本消灭,叛乱才被平定。

    大明帝国的东南沿海虽有海盗、倭寇等为祸,但也很快会被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招抚的五虎游击将军郑芝龙消灭。

    郑芝龙在崇祯元年九月被熊文灿招抚,为大明帝国的海防做出了巨大贡献。

    紫禁城,武英殿内。

    “陛下,派往济南的锦衣卫传来消息,他们在刘卓离开济南的那段时间几乎将济南城内、外翻了个底朝天,但始终都没有发现制作火炮的工坊。”一中年样貌的太监躬身俯首,如实禀告道。

    “无妨。辽东巡抚袁崇焕已经从沈阳的吴俊部得到了数十门火炮,朕已命其派兵火速将那些火炮运抵京师。用不了多久,必定可以仿造出来。”崇祯皇帝一脸自信的说道。

    “陛下,济南的锦衣卫是否需要调回?”中年太监恭顺的向崇祯请示。

    “留上几个人盯着靖辽侯,看他还能做出什么异于常人的举动。”崇祯皇帝沉思片刻后,认真道。

    “臣领旨。”

    中年太监名为曹化淳,于十二、三岁入宫。入宫后勤奋好学,诗文书画,无一不精,深受司礼监太监王安赏识。

    后来,魏忠贤得宠,与客氏一起谋害了王安。曹化淳因受牵连而被发配南京待罪,直至崇祯即位后才召回了曹化淳。原历史上的曹化淳办事干练,受到了崇祯帝的信任与赏识。

    至于后来流传的“曹化淳开城迎闯贼”更是无稽之谈,纯属污蔑,真正开门的兵部尚书张缙彦却不为人所知。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时,曹化淳已经告老还乡了,怎么可能在北京开城门迎李自成。

    脸上尚有一丝稚气的崇祯皇帝朱由检,看着这个重新回到自己身边大伴心中也是十分欢喜。

    接手的大明虽有各种叛乱与天灾,但朱由检信心十足,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实现心中的中兴之志。

    尽管刘卓是在天启年间平定的建虏之祸,不是自己的功绩,但这也并不重要了。如何将大明治理的井井有条,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才是自己面临的首要任务。

    即位后,随着对大明方方面面了解的越深,朱由检的一些想法也在不断的改变,这也包括对于刘卓的态度。

    朱由检在登基之前并非没有派人私下暗示过刘卓,但刘卓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就委婉的拒绝了。朱由检对此是大为恼火,欲除之而后快。

    但是,这一切随着建虏的败逃,随着阉党的覆灭,随着对大明了解的加深而烟消云散了。

    不过就是一个有些能力的臣子而已,有什么容不下的。刘卓可以在天启朝忠于自己的哥哥,未必不能在崇祯朝忠于自己。

    刘卓对于崇祯帝的想法并不清楚,只能通过卫道在山东省、京师建立的情报系统来判断朱由检对自己态度。

    纵观前世的历史,崇祯皇帝对于武将的宽容度是远远的超过文臣的。但是刘卓亦文亦武,丝毫不敢拿着自己的性命去赌。

    历史上的崇祯皇帝虽是个亡国之君,但并不是一个昏君。

    其兢兢业业,励精图治,事必躬亲,试图挽回大明朝衰落的局面,意图实现大明中兴。奈何天不遂人愿,不仅内忧外患,而且面临的天灾人祸更是历朝罕见,最终自缢而死。

    相较而言,如今朱由检接手的大明朝比历史上好太多了。不仅少了建虏这个心腹大患,而且手下还多了一批战力爆表的边军。

    “派往陕西的马懋才与锦衣卫有消息传回来吗?”朱由检面无表情道。

    “还没有,多半是陕西的灾情、贼寇祸乱的程度应该是远超以往,所以才会耗时持久。”短暂的沉思后,曹化淳一脸严肃的说道。

    陕西境内的农民起义(即匪患)如此严重,与两任巡抚脱不了关系,分别乔应甲与胡延宴。

    乔应甲任职陕西巡抚时,恰逢陕北大旱,饥民流窜。时任延绥巡抚请兵剿除,乔应甲以饥民宜抚置之不问,即对境内的盗匪、强盗抢劫不管不顾。

    巡按御史吴焕报告,秦地流寇劫掠严重,以前从来没有过。抚臣胡延宴,一直以来对匪患都很松懈不重视,完全没解决的办法。

    每逢州县禀报匪乱之事,胡延宴就会不分青红皂白训斥下属,有时还会严加责罚。胡延宴认为只要别官逼民反,民乱、灾情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就不需要上报。

    显然,如今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对于陕西匪患肆虐的原因还不甚清楚。

    不过,过不了多久,巡抚胡延宴就会被革职下狱。

    “耗时持久?”

    “朕曾多次听田畹提起过,山东境内修有通往各府的水泥路。不仅路面平整,而且在雨天也可畅通无阻,极大提高了出行的速度。这样的水泥路为何就不能推行全国呢?”朱由检有些疑惑不解。

    “先帝在位时,为了重修三大殿,连将士的军饷都挪用了,又有什么财力可以支撑那般开销呢?”曹化淳一脸凝重的看向朱由检,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挪用军饷?那为何山东六府的水泥路就能修建呢?”朱由检喃喃自语道。

    许久后,朱由检才吩咐曹化淳,山东的锦衣卫暂时不用调回来了,全力调查刘卓任职登莱、山东期间的作为。

    自从李常在从辽东返回济南后,刘卓便将繁忙的商事一股脑推给了李常在。然后与招揽的一批工匠泡在了一起,开始研究报纸的刊印,接着是蒸汽机、照身帖(身份证的制作)、货币(银元与纸币的制作)等。

    当然,照身帖与货币的制作是违法的,只能偷偷的实验。

    其实,邸报就相当于古代的报纸,是官方信息传播的媒介。中国最早的报纸起源于唐朝的邸报,但是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朝时期开始的。

    到了明朝时期,邸报的发展极为迅猛,邸报的发行机构是通政司以及六科给事中。由于当时的读书人、文武官员群体的众多,这些人迫切需要通过邸报来了解国家的军国大事。

    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在明末时期也开始用在了邸报上。

    报纸对于这个封建社会的影响是极大的。

    首先,基于朱元璋立国之初设立的制度,许多百姓一辈子都很难走出所在的县城,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手段都是十分有限。

    报纸是人民获取信息的新途径,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其次,报纸可以传播各种思想,主导社会舆论,是开启民智的钥匙。

    再则,报纸的售卖若是畅销,也是可以创造不菲收益。

    刘卓当然知道报社的创立会惊动朝廷,甚至还可能会引起崇祯皇帝关注。但是,就大明目前的情况来说,应该鲜有人可以预见到报社与报纸的作用。

    因为刘卓对报纸目前的定位就是只是全国各省各府的风俗特产、以及刊登各种民间八卦奇闻,不涉及官场上任何事情。

    尽管报社的想法得到了手下不少幕僚的认可,但什么时候开设还得看山东巡抚王从义的动作。

    作为文科生的刘卓,对于蒸汽机了解的并不多。但是,刘卓清楚记得工业革命的标志就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改良后的瓦特蒸汽机热效率成倍提升,广泛用于冶炼、纺织、机器制造,使得英国的纺织产量提升数倍。

    接着,美国的富尔顿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机船。然后,蒸汽机车、蒸汽火车、蒸汽轮船陆续被发明。

    经过长达数月的回忆,刘卓终于将历史教材、以及影视剧中见识过的瓦特蒸汽机画了出来。虽然画得十分粗糙,但一众工匠在刘卓的讲解下大致也能够理解。

    除了新招揽的一批工匠,刘卓还将原火器、器械所的工匠调来研制蒸汽机。

    为了调动众人的积极性,刘卓动用了数十万两的白银为众人提供保障与支援。

    凡是参与蒸汽机的研发者赏银十两,凡是对蒸汽机的研制有贡献的赏银三十两,凡是对蒸汽机的研制有巨大贡献者赏银百两。倘若一年之内研制成功,个个赏银百两。

    刚开始的时候,刘卓以为有了自己提供的草图,会很快的将蒸汽机研制出来。

    但是,当工匠们按照图纸的比例打造出蒸汽机时,不是锅炉与机器时常发生爆炸,便是运行效率达不到刘卓的要求。而且,还造成了十多人伤亡。

    虽然研制过程不顺利,但众人并没有因此而退缩。每当实验的时候,除了加炭的工匠,其他人则是离远些观察。

    经过长达数月的摸索与实验后,研究蒸汽机的工匠内部产生了分歧。

    一部分工匠认为是因为草图中所提供的机器零件大小、比例有误,从而导致的运行效率不达标;另一部分工匠认为,就现有技术条件而言,是无法制造出这般精密的机械,需要经历一个从大到小,由粗糙到精密的过程。

    当两种意见汇报到刘卓这里的时候,刘卓一时间也无法决断,遂令两组人分开研制。

    至于照身帖与银元的研制就简单的多了,研制出来后,刘卓便将制作的工匠全部迁到青岛居住,算是变相的看管。

    照身帖是为统一以后的百姓而制作的身份证,便于管理各省、各府百姓。银元则是为了便于在国内推行纸币、减少金银流通、降低损耗而特意制作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