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万事开头难
作者:沉默的老刀   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最新章节     
    “要是每个人都有她那样的能力该多好啊!”

    想到这里,许宁不禁浮想联翩,随后将注意力转向了另一封以英文打印出来的信件上。

    这次的内容是一篇正式格式的学术论文,题目是《一种用于滤波器和估计器中均值与协方差非线性转换的新方法》。

    令他惊讶的是,在作者列表中,自己的名字旁边标注着与徐舒相同的贡献说明。

    这意味着什么?

    难道自己无意间成为了这篇论文的共同作者?

    借助英汉词典的帮助,许宁花了大约三个小时时间通读了整篇文章。

    由于其中包含了许多他之前讨论过的想法,因此阅读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文章介绍了两人先前探讨的一种新型卡尔曼滤波算法及其后续处理技术,并结合了大量的实验数据来验证其有效性。

    随文附有一张纸条,除了征求他对论文内容的意见外,徐舒还特别询问了关于投稿期刊的选择。

    “投稿啊……”

    放下手中的铅笔,许宁拿起杯子轻抿了一口茶,陷入了沉思。

    徐舒,一位伯克利大学的博士,撰写论文的能力远超许宁。

    许宁写外文文章时,通常得先用中文草稿再翻译;而徐舒的文章从头到尾都是英文写作,即便是英语不太好的人也能感受到其行文流畅与专业性。

    因此,在这次合作中,许宁几乎没对论文内容做任何修改,只确定了滤波法的名字为“容积卡尔曼滤波”。

    尽管曾考虑过以两人姓氏命名这一方法,但考虑到算法仍基于卡尔曼的思想,他们最终决定保留原名。

    至于论文本身,它基于球面-径向积分准则对高斯积分进行了数值逼近,并应用于递推状态估计。

    理论上,还可以通过球面单形法则或矩匹配技术来进一步提高精度,或是引入协方差约束条件和成本函数,将应用范围扩大至强非线性和非高斯噪声系统。

    然而,这些扩展内容更适合后续研究。

    目前的论文已足够创新,过多添加反而显得多余。况且,这份详尽的文档已经长达二十页,对于控制理论领域来说已是相当长篇幅。

    此外,给未来的研究留下空间也很重要。

    关于发表渠道的选择,鉴于这篇论文是纯理论性质且广泛适用于多个领域,而非局限于航空业,选择合适的期刊至关重要。

    国内在控制理论方面的期刊尚处于起步阶段,即使质量上乘的文章也可能因平台问题而被忽视。

    因此,为了让更多人注意到这项工作,最佳方案是向IEEE或IFAc旗下的权威期刊投稿。

    不过,在这个信息获取还不那么便捷的时代,找到正确的期刊并不容易,特别是对于像盛京这样刚刚开始接触互联网的城市而言。

    这也是为什么徐舒会特意写信询问的原因之一——她虽然专长于计算机科学,但对于控制领域的出版物了解有限。

    许宁的记忆中,只有两份顶级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和《Automatica》。

    特别是前者,在他重生前的时代,如果能在上面发表一篇文章,就能在控制领域名声大噪。

    在他博士毕业前,曾鼓足勇气尝试投稿,但结果只收到了一封标准的自动回复邮件。

    “那就选你了。”许宁从抽屉里拿出一叠信纸,开始写回信。

    除了基本的问候外,他还简单介绍了这份期刊的情况。

    作为行业内的顶尖杂志,它自然有着自己的特色,比如较为复杂的投稿过程。

    幸好现在京城已经普及互联网,徐舒可以直接在线提交论文,无需通过国际邮政。

    其实,许宁内心深处希望能有更多国内期刊能够承载如此重要的研究。

    西方学术界主导的标准和评价体系,本身就是科技霸权的一部分。

    然而,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事情。当前,国内科研水平还不足以让本土期刊获得广泛认可,甚至有人直接将国外论文翻译后在国内发表。

    按照历史进程,华夏大约要到2010年后才能拥有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期刊。

    正如商业界所说,三流企业制造产品,二流企业塑造品牌,而一流企业则制定标准。

    科学研究亦是如此。

    许宁估算着,以现有的效率,在某些专业领域内,用三到四年时间达到甚至超越国际先进水平,并非不可能。

    到了那时,就可以考虑依托华夏科学院或京航大学来创办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期刊了。

    万事开头难,一旦实现了零到一的突破,后续的发展便会顺其自然。

    至于更长远的目标,比如建立一套替代ScI的新评价体系,则需要等到华夏整体科技实力领先世界时才有可能实现。

    不过,这一天终将到来。

    关于涡喷14发动机的测试,由于该机型不是新产品且之前已在624所完成了详尽的地面模拟试验,因此试飞院只需进行空中再启动及推力瞬变等几项关键科目即可。

    整个测试进展顺利,没有遇到任何问题。一周后,改进版涡喷14发动机即将开始装机试飞。

    鉴于此时已是十月底,距离首届春洲航展开幕仅剩两周,经过与杨知书等人商议后,他们共同制定了一个非常激进的试飞计划。

    03号和04号两架飞机将同时进行飞行测试。

    03号机由于提前下线未换装新型机翼,将在盛京接受进气道与发动机匹配度及动力稳定性的测试。

    这将是八三工程最后的挑战。

    而全状态的04号机,在北陵机场完成基础试飞后,将前往阎良继续航电和火控系统的试验。

    原计划这些步骤应在一个月前完成,但因01号原型机事故而推迟。

    杨知书向何明询问04号原型机的总装时间。“

    老何,04号机的两台发动机已经送到你们那里了。”

    他严肃地问:“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快何时能完成?”

    何明稍作思考后回答:“最快两天,最多三天。”

    这个答案让杨知书和许宁感到惊讶。尽管04号机之前只剩发动机未安装,但两天似乎过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