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春秋,孔子传(思想)
作者:第二艺术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最新章节     
    尚存于世的齐桓公失神地盯着天幕,颤着嘴唇,满面泪水。

    不可置信、悔恨、悲痛、伤心……极为复杂的表情在他脸上变换着。

    一时气血攻心,只觉浑天暗地的齐桓公身子一软瘫坐在地上。

    管仲忙搀扶着他。

    齐桓公攥着管仲的手,伤心道:“寡人今生做错了什么?竟让五个儿子变成如此绝情绝义之人?”

    管仲只能安慰道:

    “当今五位公子尚且年幼,一切还未发生。

    只要国君早早确定继承之人,杜绝他们培植党羽势力,多加教育他们怀仁怀德,一切还来得及。”

    齐桓公一时难以从中平复情绪。

    管仲也深吸了口气。

    也不便在此时提及军制变革的事,只能容后再与齐桓公商议。

    ……

    大禹也觉停尸不顾,束甲相攻这种事,过于灭绝人性了。

    “未料想后世居然会发生这等……唉~无法言喻。

    相比较之下,启貌似也没有那么混账了。”

    ……

    另一个时空的夏启莫名打了个喷嚏,擦了擦鼻子……

    ……

    秦朝。

    嬴政少时学过的典籍中就有这典故,所以再看天幕的描述显得相对平静。

    评价道:

    “齐桓公年老之时过于昏聩,居然连国君最基本的权力平衡都能疏忽,也未早早确立下继承人加以培养扶持。

    然其五个儿子也过于灭绝人性,今上苍向天下人显示了这段典故,应当也是警醒我等世人应多加注意教化子孙后代,绝不可重蹈如此覆辙。

    吾儿扶苏比之他们胜过千倍万倍,不,拿他们比吾儿,是对吾儿的贬低辱蔑。”

    对于扶苏的仁德培养,嬴政还是颇有自信的。

    断不会出现他的继承人绝情绝义,昏庸无道的情况。

    ……

    【公元前551年,春秋时代晚期,那是一个礼乐崩坏,列国交相攻伐,战乱不断的时代。

    孔子就诞生于这个时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是鲁国士大夫,因生九女而无一子,便纳妾生下一患有腿疾的长子孟皮。

    而女儿和患有腿疾的儿子都不宜继承家族。

    于是时年已经六十六岁的孔子父亲,便纳年仅十六岁的颜徵在为妾,生下了孔子。

    孔子三岁时丧父,母亲被父亲的正妻驱逐出了家门,于是其母便带着孔子和孔子的庶兄孟皮,来到了今天的山东曲阜过着清贫日子。

    年仅二十岁的颜徵在扶养着孔子和孟皮长大,虽然生活贫苦,但也仍尽力教育着他们二人学习做人和生活技能。

    也因环境和母亲的影响,孔子早早便立下志向要做学问。

    在孔子十七岁时,母亲便离世了。

    十九岁时,孔子在庶兄孟皮的资助下,迎娶了十八岁的宋国人亓官氏为妻。

    自很早起孔子就想走仕途。

    但却只能在鲁国就任很小的官吏,管理畜牧。

    不过他也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也有诸多自己的思考。

    但是自己的志向和才能并没有受到重视。

    于是孔子创办起了历史上最早的私塾,打破有史以来教育只为贵族独有的特权。

    他提出不论出身贵贱,天资如何,所有人都应该平等的拥有受教育的权力。

    很快他创办的私塾迎来了大批平民子弟前来求学。

    孔子为学子们开设了,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六种实用学科,称为君子六艺。

    出于学子家境能否负担因就学而损失的劳动力,以及长久维持教育做考量,孔子收取初次前来求学的学子十条腊肉以做学资,称为束修。

    在杏坛广收门徒的日子,是孔子一生中少有的一段快乐时光。

    他的仁义礼德教育散布到乡野民间。

    他的为政以德,施政当以利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和理想,也由他的弟子们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孔子教育了超过三千多位弟子,他的弟子们又继承了他的理念,培养了弟子的弟子广布教育。

    在孔子三十岁时,自认在立德、立言、立功已有所成就,便有了三十而立的由来。

    公园前517年,鲁国大臣季平子篡位,鲁诏公被迫逃往齐国。

    亲眼目睹大周的礼乐崩坏持续滑入深渊,孔子悲愤无比,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慨。

    一路追随鲁国国君来到了齐国。

    在这里,孔子的治国理念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欲要封赏孔子田地和官职,但被齐国大夫晏婴以政见不合为由阻止了。

    后来孔子又听闻齐国朝堂有人欲要加害于他,孔子只得被迫离开了齐国。

    回到鲁国的孔子继续开坛授课数年,并开始整理修订《诗》《书》《礼》《乐》四部传世经典。

    这时的孔子已经四十岁了。

    经过几十年的岁月磨砺,对人生在世的各种问题都有了看透本质的认知,不为事物表象迷惑,于是便有了四十而不惑。

    直至五十一岁的那年,孔子终于迎来了鲁国新任国君鲁定公的邀请,就任鲁国的地方官中督宰。

    后升任司空,主管工程建设。

    五十二岁那年,孔子帮助鲁国从齐国手里讨回了郓地和汶阳,因而大受鲁定公信任,升任孔子为大司寇,主管国家司法,代为行使国相之职。

    孔子终于获得机会,开始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在他的治理下,百姓们讲求孝道,家庭稳定,家家安居乐业,恪守礼法,四处路不拾遗。

    并且孔子深知把持鲁国朝政的是三个贵族世家,真正要让鲁国有一个强大的基础,只有削弱三族并收回实权。

    于是孔子精准找到三族内部存在的内斗,欲要收回三族的封地城池,以削弱他们控制政权的能力。

    可最终以三族反应过来共同反对孔子,计划宣告失败。

    而这时的齐国也不愿意自己的邻国鲁国,因为孔子的治理成为一个强国。

    便向鲁国赠送了八十位歌姬,以腐化鲁国公。

    昏聩的鲁国公不愿听孔子的劝阻,每日沉迷美色,怠于国事。

    面对如此不堪的君主,面对为了国家而招致三族的打压,孔子失望地离开了鲁国,他至深的理想抱负和对鲁国付诸的心血,也随之幻灭。

    时年五十四岁的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再次踏上了周游列国,宣扬仁德之治的道路。

    这一去,就是十四年之久。

    期间不知经历多少苦难,有多少弟子离他而去,就连相伴一生的夫人也先他一步逝去。

    游历了诸多国家,也再没有得到像在鲁国那样的施政机会。

    最终已经六十八岁的孔子,失去了对政治的所有热情。

    回到了鲁国,回到了他的杏坛。

    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孔子仍然继续从事教育和整理修订文献工作。

    期间他失去了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就连他唯一的儿子孔鲤也先他一步离世。

    一生坎坷,郁郁不得志的孔子,为他逝去的亲人弟子们,也为他自己,最后留下一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终其一生,孔子都在践行他心中的理想。

    在游历天下广布仁德礼制的过程中,也逐渐创生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后世的儒家学说由此开启。

    孔子一生编纂修订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着作被奉为儒学经典。

    也有孔子的弟子,和弟子们的弟子共同编纂的《论语》,更是四书之一。

    这些经过漫长岁月不断演变,又或在战乱中遗失残缺的思想集合,如同一条亘古不绝的大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川流不息,不舍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