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命运多舛的东晋
作者:第二艺术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最新章节     
    各朝代帝王看完这段历史后,都忍不住想骂东晋,可细想一番后却又忍住了。

    东晋表现地如此无能又荒唐,并不是皇帝昏庸愚蠢,而是根烂了。

    从西晋司马炎大肆分封藩王开始,西晋的结果导向就已经注定如此。

    要稳固政权统治没错,可选择分封制这个已经被历史判定为歧路的决定是不对的。

    至于司马炎选择智力有问题的司马衷继承皇位,进而导致贾南风乱政,只不过是加速了这一恶果出现的进程,也就是八王之乱。

    而在东晋建立之初,司马睿本身实力太弱,不得不选择依靠世家,这就导致他被各大世家给架住了。

    想要北伐,司马睿就必须要收回权力,彻底压制住拥兵自重的世家们。

    可要收回权力打压世家,又无法避免地会开启内战。

    在大敌当前国家受辱的时候,还要打内战,这在任何人看来都是极其愚蠢的。

    可深究其内因后,才会明白被诸多问题缠身的东晋,注定无法将力量整合在一起进行北伐。

    也就让人在了解这段历史之后,体会到如此局势下深深的无奈和绝望。

    【祖逖死后,后赵南下进攻祖约之际,王敦选择了在此时发动造反。

    如此严重的外忧内患,对东晋来说绝对是要命的,可对王敦来说却是造反成事的最佳时机。

    而王敦之所以选择造反,也有他自己的野心与必须要这么做的原因。

    琅琊王氏靠着早期帮助司马睿登基后,家族也得以手握重兵,在东晋朝堂上几乎一手遮天。

    这种局面严重威胁到了司马睿的皇权。

    于是针对王氏的打压很早便开始了。

    司马睿第一步就是提拔刘隗、刁协等其他士族人士,用以制衡王氏势力。

    这让王敦极为不满,也知道司马睿一定会一步步削弱他的兵权,进而收回王氏掌握的权力。

    事关王氏全族的利益与命运之所在,造反也就成了王敦这种不甘认命之人的唯一选择。

    于是在祖逖死后,后赵入侵之际,王敦认为再无人可以在军事上威胁自己,因此决意选择在此时举兵入京。

    王敦选择的时机极为刁钻。

    此时的祖约既不能出兵帮助司马睿平叛王氏,司马睿又不能调动兵力支援祖约抵御外敌入侵。

    这让王敦得以在最后如愿造反成功。

    可却也极大危害了东晋的利益,甚至是置东晋的生死于不顾。

    公元322年,王敦以讨伐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向建康进发。

    王敦兵临石头城后,司马睿曾命刘隗、戴渊、刁协、周顗、郭逸和虞潭等率军平叛。

    或许是两边押注,又或者有更复杂的原因,同为王氏代表人物的王导,也在平叛王敦之列。

    但是这些参与平叛的大臣和将领都被王敦打败。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王敦兵临京师建康城下。

    而此时的南方士族的态度却是中立,作壁上观。

    既不明显支持王敦,也不积极帮助朝廷对抗王敦。

    因为司马睿也同样是个不甘认命被世家架空的皇帝,登基后第一步就是扶持自己的势力打压南方世家。

    押上身家性命帮助这样一位皇帝,明显不符合南方士族的利益。

    而司马睿自身的兵力也根本对抗不了王敦。

    无奈之下,司马睿只好向王敦妥协,甚至可以称得上投降。

    主动派遣百官面见王敦,并任命王敦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江州牧、封武昌郡公等职,王敦得以掌控朝政,遥控朝廷。

    并且王敦进入建康后大开杀戒,杀害了周顗、戴渊等有名望且忠于晋室的人。

    司马睿最终忧愤成疾,数月后病逝,时年公元323年一月,终年47岁,在位仅6年,谥号元帝。

    随后太子司马绍继位,即晋明帝。

    而北方的祖约也大败后退,洛阳周边收复的领土被后赵占领,祖约退守寿春。

    之后后赵又攻取陈留。

    梁州、郑州等地区也危在旦夕。

    因为这场严重的内斗,东晋的命运走向了迷茫,北伐的大业更是变得遥不可及。

    但是出乎王敦预料的是。

    司马绍继位后同样不肯大权旁落王氏。

    于是经过积极筹备后,司马绍代表皇庭与王敦于公元324年再次开战。

    因此之前王敦在建康的大开杀戒,杀害了很多忠于晋朝的大臣,引起了世家们的不满。

    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南方世家终于愿意支持朝廷了。

    王敦经过第一次叛乱已经掌控的朝政,这一次又叛乱明显是为了篡位。

    王氏过于强势,如果造反上位,国家动荡不说,他们这些世家必定会在之后遭到陆续打压。

    这样的结果,远不如实力较弱,需要依赖世家力量的司马家,这更符合世家们的利益。

    尤其这次司马绍争取到了流民帅苏峻,还有祖约的帮助。

    乞活军是留在北方反抗胡人的武装,流民军则是南下的流民整合起来的武装。

    两者相同的点就是都经历过残酷的厮杀,战斗力不凡。

    原本东晋是坚决不许流民军和乞活军南下的,只许他们留在北方抗击胡人。

    但此时情况紧急,于是苏峻被允许从江北南下,参与了平叛王敦。

    不过这也给后来的“苏峻之乱”埋下了隐患,但这是后话了。

    于是在多个世家和武装势力的联合进攻下,王敦战败。

    本就年老患病的王敦,听闻战败消息就这么病死了。

    王氏叛军封锁消息,与东晋又展开一次决战,再次遭到大败。

    王氏叛乱就此被镇压。

    战后苏峻因功进使持节、冠军将军、历阳内史,加散骑常侍,封邵陵公,食邑一千八百户。

    司马绍的政治才能还算不错,平定了王敦之乱,稳定了东晋的局势,又懂得扶持苏峻这种非世家力量进行权力制衡。

    如果给司马绍多一点时间,或许东晋的历史就有望改写,也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苏峻之乱了。

    可惜事与愿违,司马家短命的皇帝太多了。

    镇压王氏仅一年后,司马绍便因病去世,年仅26岁,在位仅三年。

    年仅四岁的太子司马衍继位。

    皇帝年幼从来都不是好事,司马家也不会例外。

    司马衍继位后,因为年幼,由母亲庚(yu)太后临朝称制,由王导和庚亮辅政,政事决策权逐渐都归于庚太后的兄长庚亮手中。

    外戚掌权的隐患尚未发作出来,东晋便出乎意料地迎来了苏峻之乱。

    原因在于庚亮过于鲁莽自大,没有正确审视东晋朝廷目前的力量,便想要夺取苏峻的兵权,借此打压世家大族巩固朝廷统治。

    而苏峻深知一旦失去兵权,自己的地位和势力将荡然无存,就连性命都无法掌握在自己手里。

    公元326年,庾亮诛除了意图作乱的南顿王司马宗,其党羽卞咸的哥哥卞阐逃亡到苏峻处。

    庾亮命苏峻送还卞阐,但苏峻没有听命,这使得庾亮认定苏峻有威胁朝廷的野心。

    多次征召苏峻赴京不从后,苏峻最终发动了叛乱。

    另外祖约因为战功卓着却不受朝廷重视,后赵石聪进攻寿春时,祖约也多次向朝廷求援却都不获派兵支援。

    于是深知祖约对朝廷怨恨的苏峻,便联合祖约一同讨伐庾亮,祖约欣然答应。

    庾亮根本不敌苏峻和祖约,苏峻就此攻入了建康,挟持了少帝司马衍。

    两年后,苏峻被名义上拥护皇权的多方势力联合平定。

    苏峻战死,祖约败逃投靠后赵,石勒很厌恶祖约,将其杀死并夷灭三族。

    命运多舛的东晋,在北方各胡人势力大肆扩张壮大之际,东晋却时至今日连国内各势力都还没有整合。

    偏安江南貌似成了东晋无可奈何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