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宋朝军制与弱宋根源
作者:第二艺术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最新章节     
    【赵匡胤通过兵变篡位建国成功了,但他同样顾忌手握重兵的从龙功臣们。

    赵匡胤之所以有发动兵变的资格,与石守信、王审琦等义社十兄弟密切相关。

    他们在禁军中担任要职,掌握着相当规模的军事力量。

    当然赵匡胤本人的才能定然是不俗的,否则也不会由他来披那身黄袍。

    这些义社兄弟在地方上有很高的威望和权力。

    这些武将如果联合起来或者产生异心,非常容易动摇赵匡胤的政权引发严重内乱。

    赵匡胤必须加强中央集权,确保新生的宋朝政权能够长治久安。

    历朝帝王也都有如此顾虑,但如何妥善处理却是一道千古难题。

    当时的禁军是归属皇权直管的最精锐军队,赵匡胤就是借助禁军主将这一职位完成了的陈桥兵变。

    但其实为了防备禁军造反,后周时期就将禁军划分成了两部分,一为殿前司,一为侍卫司。

    就是为了相互制衡,降低禁军兵权轻易落入一人之手进而威胁皇权的保险举措。

    但是赵匡胤凭借自己殿前司都点检的身份和义社兄弟,依然成功发动了兵变。

    所以赵匡胤要想解除这些从龙重臣的兵权,换上只听命于自己的将领,就得先从这两个禁军主将下手。

    当然不可能直接削夺兵权,否则那么简单就不可能是历朝帝王的千古难题。

    赵匡胤先是将禁军的两个主将慕容延钊和韩令坤,调往封地成为节度使。

    同时撤销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这两个职务,由此将禁军牢牢抓在了手里。

    有了最强的禁军作为底气之后,赵匡胤将石守信、高怀德等一众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

    将自己心中担忧坦白告诉他们。

    直言如果他们能够放弃兵权,自己会和他们结为亲家,并许以他们荣华富贵,保证他们后代也能在安稳无需担心兵祸的情况下永享富贵。

    将一切摆到明面上,动之以利,晓之以理,以和平的方式成功解除了他们的兵权。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不过杯酒释兵权远不是表面上靠一顿酒宴,就能解决兵权旁落这一千古难题那么简单。

    其背后的政治运作和利益协调才是关键。

    也让后来的帝王们纷纷研究这段历史事件背后的关窍和经验。

    完成收回兵权后的赵匡胤,继续改革军制。

    将禁军一分为三,提拔资历较低的武将分管三衙,进一步削弱禁军造反的可能。

    同时成立枢密院作为军事决策最高机构。

    枢密院掌握调兵权,三衙掌握领兵权,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

    只有枢密院对军事决策经过足够商议后,再由皇帝直接拍板,将领们才有权力调动军队。

    与三省六部制之下的兵部职能相似,不过宋朝将领的军事行动更大程度上受到枢密院的文官们节制。

    另外赵匡胤还实行了更戍法。

    让士兵定期轮换驻防地,将领却不随之调动。

    这样一来,兵将分离,由于频繁的轮换,将领们没有足够时间和机会培植自己的亲兵,从而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可能。

    但是这样一来也造成了很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高级将领们在训练和作战时,面对陌生的队伍不容易统管,反倒是基层将领对士兵的掌控力更高。

    想要将士们在战时用命,在训练时刻苦,都是需要将领对军队有足够的掌控能力。

    这样的掌控力是需要时间培养的。

    如此情况就造成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彼此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和配合,作战能力自然会大幅下降。

    尤其在宋朝,枢密院文官们的权力是大于武将的,军队指挥非常依赖武将的才能和经验,论指挥能力文官自然远不如武将。

    武将在大的战略指挥上,都要上报枢密院经过商议讨论之后才能得到允许,指挥效率必然大受影响。

    而军情如火,这就会进一步削弱宋朝军队的实际作战能力。

    也极容易造成纸上谈兵的情况。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宋朝军队明明有着极好的军事装备,士兵也有着不俗的战斗素养,可就是发挥不出真正的实力,只能打赢守城战,对外作战和野战时就频频失利以至落败。

    所以后世人评价历史时,将宋朝军事能力不行以至称其为弱宋,会归结于赵匡胤当初建立这套军制时,就注定了宋朝武力无法真正强大。

    但其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职责。

    赵匡胤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兵权旁落的问题,给宋朝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他不可能事事都为宋朝后来的君王都解决了。

    发现了军制有弊病,不合适,当然应该顺势而变。

    因循守旧导致宋朝明明有着极好的经济和国力,却连个叛出宋朝的西夏都始终打不下来,还屈辱地年年向辽国缴纳岁币,称辽国为兄,宋朝为弟,只能说宋朝后来的帝王实在与赵匡胤相差远矣。】

    “弱宋!?”

    赵匡胤的脸皱成了一团。

    “我大宋现下虽还未统一整个南方,但现今的人口和国力就已经远胜北辽。

    就算燕云十六州还在北辽手里,北上和抗敌都有不便,但何至于向契丹人称弟?还向契丹人纳贡!我中原王朝何曾有过如此屈辱!?

    还有那个西夏是什么东西?西边有什么势力叛出了我大宋?河湟吐蕃?还是党项?

    后世那些不肖子孙究竟他娘的做甚了?还是他娘的甚也没做?”

    ……

    【讲清了宋朝的军制,再继续讲宋朝的历史变迁。

    巩固皇权之后的赵匡胤,制定先南后北的战略,用了十六年的时间先后消灭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多个割据政权。

    除了北汉和吴越外,基本完成了中原王朝核心区域的大部分统一。

    但是到了公元976年,赵匡胤在与弟弟赵光义喝了一顿酒后,第二天便离奇死亡了,时年五十岁。

    此前赵匡胤的身体并无异常,还时常出游,视察军队。

    史书也并未记载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反正就是暴毙。

    赵匡胤死后,并非是他的儿子登基,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上位了。

    有猜测是赵匡胤认为五代十国皇权更迭频繁,主少国疑下容易出问题,所以传位给弟弟更稳妥。

    但这只是猜测。

    赵匡胤暴毙,没有机会留下明确的传位遗诏。

    第一个发现赵匡胤去世的宋皇后,派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赵德芳入宫,但是王继恩却私自去通知了赵光义。

    随后赵光义便抢先一步进了皇宫继位登基。

    不过史料终究没有记载这段历史的详细变故,所以赵匡胤的死也成为了一大历史迷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