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历史的巨变悄然开始
作者:第二艺术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最新章节     
    “嘿呀~真没想到幼安兄这么厉害,连上苍都单开这么一大段专门说你幼安兄的生平,得空了也写两首词给哥哥,哥留着当传家宝。”

    起义军的首领耿京笑说道。

    担任文书的辛弃疾边记录上苍传授的信息,边说道:

    “杀了张安国,改了历史,耿将军必能带领我们义军打出一个更大的名头来,若是能靠我们收复中原,那更是流芳千古。”

    耿京感慨道:“有了幼安兄你的名头,这天下的百姓们都该知道跟着你是实心实意杀金人的。

    往后招兵买马、募集粮草都方便了。

    就是名头太大也容易招金人围剿,听说金人也开始琢磨火药了,四处抓人开矿、工造,咱们可没矿没地造火药,还是得往南投靠朝廷。”

    记录完这段历史,辛弃疾停下笔,道:

    “我们不能走,北方要有人担起起义军这个担子,在金人内部暗中发展百姓、扩大势力,远比直接正面北伐要省力的多。

    尤其是得设法毁掉金人炼造火药的能力,即便轻易毁不掉也必须迟滞,给大宋争取时间。

    靠着我这个名头,我去南下与朝廷请命开辟一条路来,专门给咱们输送火药和粮食,军队还得留在这。”

    说着,辛弃疾叫人将他的马牵来,并穿戴甲胄。

    耿京同意辛弃疾的想法,立马下令整顿兵马预备出征。

    “河防上全是金兵,夜里暗渡人手就不能多,怕你遇险,哥哥去给你杀出一条路来。”

    辛弃疾却笑了笑拒绝了。

    “我军兵力不足,硬闯让金人咬住没了藏身地,损失可就太大了,弃疾一个人的命不抵将士们如此舍命,便让弃疾自己去吧。

    既然上次能安然南下,此次夜渡想来也不会有变,真要遇险那也正好与金狗痛快厮杀一番,了无遗憾。”

    说罢,马牵来了,辛弃疾从架子上取来佩刀和弓箭。

    翻身上马,临行前耿京最后叮嘱道:“多以智取,切勿犯险,切记!”

    辛弃疾与几十骑精锐一夹马肚,就此踏上南下之路。

    耿京猛然抽出佩刀向被捆住的张安国快步走去。

    麻利砍下他的首级,高举着朝辛弃疾他们大喊道:

    “以叛贼首级,为幼安兄送行!”

    ……

    【公元1189年,时年六十二岁的宋孝宗效仿宋高宗,也提前退位做起了太上皇,将皇位传给了第三子赵惇,是为宋光宗。

    而后宋孝宗于1194年驾崩,享年67岁。

    宋光宗赵惇继位之初还算能听取朝臣谏言,用心治理国家。

    但后来却因为怕老婆,事事都听皇后李凤娘的话。

    没有治国才能的李凤娘,却大封娘家三代为王,侄子也官拜节度使,大量提拔娘家人,致使朝政混乱。

    而宋光宗却性格懦弱,明知不妥,也不敢轻易与外戚势力不小,脾气又暴躁的李凤娘交恶。

    最终南宋的朝臣们终于忍不了这位懦弱的皇帝和霸蛮的皇后了。

    在太皇太后吴氏的支持下,大臣们于公元1194年逼迫赵惇退位,扶持他的儿子赵扩继承皇位,是为宋宁宗。

    史称“绍熙内禅”。

    相传冰糖葫芦就是宋光宗为了给茶饭不思的黄贵妃治病发明的,算是他留给后人为数不多的贡献了。

    宋宁宗的才能比较一般,但还算忠厚,才能不行就多学习,可偏偏他又什么都学。

    尤其像宋徽宗一样热爱文学,诗词成就颇高,可以使得心思分散,治国才能依然没有多少增长。

    也就导致了前后两次宠幸权臣,使得朝廷乌烟瘴气,皇权被架空。

    而且志大才疏,未经充分考虑实际情国情便相信权臣的北伐提议,最终于公元1206年北伐失败,南宋被迫求和,屈辱的议和再次加一。

    本以为议和能像前两次一样换来和平,可是历史的车轮悄然开始转动,正是这一年,北方遥远的草原上,孛儿只斤·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诸部。

    金、宋两国都还不知道的是,不久的将来灭亡他们两国的,正是这个忽然崛起的蒙古。

    公元1224年,宋宁宗因病驾崩。

    因为宋宁宗的亲儿子死的都比他还早,所以继承皇位的是他的侄子赵昀继承,是为宋理宗。

    但正是宋理宗的一个决策,为南宋和金国都埋下了灭亡的祸根。

    公元1232年,与金国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的蒙古,向南宋伸出了联合灭金的盟约。

    期望借此大好时机收复中原失地的宋理宗,选择了欣然接受。

    这与当初宋徽宗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选择了与金国联手灭辽何其相像。

    历史证明了这两次重大抉择的结果是错误的。

    宋徽宗和宋理宗犯下的相同错误,也是最严重的错误就是没有认清自己的实力。

    重文轻武的策略,导致国家武力不行一直都没有得到重大改革。

    就算途中万幸出现过岳飞、韩世忠这样的忠臣良将,也被宋朝忌惮到骨子里的“黄袍加身”给自己废了。

    要是宋朝自身拥有绝对武力,那怎么抉择都是对的。

    可现实是武力不行,就只有像魏蜀吴三国时期一样,必须仔细思考如何维持三方之间的关系。

    单以联弱胜强还不足以概括其中诸多战略抉择背后的思考。

    吴蜀势弱,魏国势大时,吴蜀便能联合。

    蜀国能够战胜魏国开疆拓土时,吴国又要图谋夺取人口众多,土地富饶的荆襄,以防备灭了魏国后蜀国坐大。

    三国中诸多的战略思考一样可以用到辽金宋,以及蒙金宋形势下。

    当金国能够以一己之力战胜辽国时,不管辽国的人口疆域如何碾压金国,最终的实际体现就是辽国明显弱于金国。

    这时便必须慎重考虑联金还是联辽。

    如果联辽,又应该什么时候联辽,以及什么时候背刺盟国转而联合金国,在如此反复过程中尽量消耗两家的实力,并保持自己的选择可以左右两个敌国的命运,如此才能以三国中最弱的实力争取最大的战略优势,最终再伺机一举奠定胜局。

    蒙金宋情况下也应如此。

    (上述这些只是我自己对三国的浅显理解,理解的十分粗糙,政体、世仇、民心这些都没有考虑进去,有拙见的地方大家一笑了之就好。)

    但是历史上的南宋终究没有这样选择,历史的前车之鉴没能改变宋理宗的抉择,南宋终究因此影响被推动着走向了灭亡的结果。

    而要理解蒙古为什么能如此强悍,还得从蒙古崛起的过程开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