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风雨兼程路
作者:令狐海洋   六十六年风雨人生路最新章节     
    我站在河湾的土地上,望着这片熟悉的山水,心中感慨万千。这四年,我在河湾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与挑战,犹如在汹涌的海洋中奋力航行的船只,时刻面临着惊涛骇浪。

    1995 年,茧丝绸行业开始走下坡路,那仿佛是命运给河湾降下的第一道阴霾。为了保证春茧收购不打白条,我绞尽脑汁,四处奔走。

    那段日子,我的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定要让农民们安心。我动用了所有能想到的资源,好不容易从省中行拆借到了 500 万元资金。当资金到位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满心期待着收购能够顺利进行。

    然而,命运却给我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还款之时,缫丝厂和茧站竟被县丝绸公司划走了。以缫丝厂主要领导为首的企业管理者们,毫不犹豫地投入了县行业管理公司的怀抱,将款项全部交给了县茧丝绸公司,只为换取那所谓的信任重用。

    \/而我,却陷入了无尽的困境。放款方根本不相信企业产权会在短短两三个月内易主,他们认定我是骗子,丝毫不给我解释的机会。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仿佛坠入了黑暗的深渊。压力如巨石般压在心头,让我喘不过气来。

    每一个夜晚,我都辗转反侧,思考着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又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不断地问自己,难道我的努力都白费了吗?难道我真的无法挽回这个局面吗?

    随着农业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新的挑战又接踵而至。种植稻麦相较于栽桑养蚕的比较效益差距逐渐缩小,这就像一把无形的刀,狠狠地砍向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

    河湾镇多年精心培育起来的以栽桑养蚕为主业的经济结构,面临着致命的冲击。

    走在田间地头,看着曾经郁郁葱葱的桑田,如今却渐渐荒芜,我的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痛惜。

    那一片片被荒废的桑田,仿佛在诉说着河湾的困境。我知道,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1,我们无法逃避,只能去适应,去寻找新的出路。

    这一年,我们还对粮油加工的龙头企业油脂厂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重新启动。我满怀希望地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期待它能为河湾的经济带来新的活力。

    然而,现实却再次给了我沉重的一击。受市场形势变迁、管理人才缺乏、企业设备老化等诸多困难和问题的困扰,油脂厂被迫再度关闭。

    在这一开一关之间,县农行续贷的 220 万元,再度被套用或亏损。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市场考察,我不得不痛苦地承认,如今的油脂厂在同行业中设备老化、工艺落后、技术匮乏,再次启动几乎无望。

    这是我来到河湾的第一年,在这“两条龙头”企业上所耗费的心思和倾注的精力,最终都事与愿违。我的奋斗激情遭到了极大的创伤,内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1996 年,茧丝绸一条龙企业被县丝绸公司实施统管后,本就风雨飘摇的茧丝绸产业之船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更是濒临覆灭的危险。

    全镇大面积的桑田被毁,春茧价格暴跌至每市斤 5 元以下,栽桑养蚕的经济效益甚至低于种植稻麦两季的经济效益。

    曾经,栽桑养蚕是河湾农民的骄傲,它为河湾带来了远超周边邻乡邻镇的收益,可如今,却面临着覆灭的危机。

    那是一种无奈,一种即使依靠行政干预都无法阻止的趋势。我看着一片片桑田被荒废,心中充满了痛惜和无奈。

    但是,我们不能就这样被困难打倒。在农业上,我们积极探索新路子。

    新建的万头猪场,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我仿佛看到了农民们脸上的希望,期待着养殖业能为他们带来新的收入来源。

    扩种的万亩蔬菜基地,一片翠绿,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我们努力在市场中寻找新的机遇,为河湾的经济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我们守住了万亩桑园,因为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总会有转机的一天。

    我们还培植了万亩优质稻麦基地,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

    在工业上,我们新上了螺旋藻生产加工、羽绒加工、玻璃工艺品、学生专用运动鞋加工生产、面粉加工以及蚕药生产等六个企业项目。

    工厂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的身影让我看到了希望。

    我们对中小企业实行了以产权拍卖为主体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管理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给企业增添了活力。

    在外部形象和环境治理上,我们向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筹集资金 110 万元。用于整治扩建主街道和政府大院环境,让河湾的面貌焕然一新。

    街道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新建的中学教学楼,承载着孩子们的希望和未来。修建的双河路,平坦宽阔,为河湾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1997 年,蚕丝绸行业的统管以失败告终,这一统一分的过程给河湾这一行业造成了近千万元的损失,缫丝行业全面滑坡,而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加速。

    那是一段艰难的日子,每一个数据都像是一把刀,刺痛着我们的心。但我们没有放弃,依然在困境中寻找着希望的曙光。

    1998 年,在大家的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下,我们妥善处理了“严顾事件”。在丝绸行业持续低迷、连续下滑的困境中,在企业产权制度改制后的阵痛里,我们选择了迎难而上。

    重新改造扩建的缫丝厂、真丝针织厂,机器再次运转起来,仿佛在诉说着我们的不屈不挠。

    每一个项目的推进,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凝聚着大家的汗水和心血。为了完成这些工作,在人员调整方面,我们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除了上级每年对班子进行的正常调整外,镇内企业干部、村组干部的调整力度也相当大。

    我曾对村级主要干部的变动情况做过简单统计,四年中,17 个村的支部书记,只有丰收村未曾调整和变动,其余 16 个村的书记全部更换。

    除正常提拔变动外,有三分之一是被免职的。企业班子在改制中也经历了同样程度的变化,几乎很少有四年前在岗的厂长。

    如此大规模的人事变动,虽然激发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体现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路线,但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有些地方,一个下台干部所产生的负面作用,相当于十个在职干部工作的成效。

    更主要的是,这些下台干部,只要是还想继续在官场混迹、不想下台的人,下台后都对我心怀嫉恨,尤其是企业的厂长们。

    然而,我在河湾期间,问心无愧,行得正、坐得端。我知道,在河湾那些曾被调换变动的人,或者那些未能达成个人目的的人,或许会挖空心思地加害于我。

    一方面,这表明我在河湾得罪的人众多;另一方面,也验证了那句话: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心甘情愿地接受所要承受的代价,即便是死也死得其所。

    当然,这也会暴露一些人的品行之卑鄙和无耻。我不止一次地考虑过可能造成的后果,但我绝不后悔当初的所作所为,因为这正是我的性格使然。

    这四年,我们一起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有欢笑,有泪水,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我相信,这些经历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它们让我们更加坚强,更加成熟。

    而我,也带着对河湾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昂首阔步地踏上了新的征程。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我。但无论在何处任职,我都将秉持初心,坚定不移,勇往直前。我相信,只要心中有信念,有集体,有人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险阻,没有实现不了的宏伟目标。

    河湾的这段经历,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前进的动力和勇气的源泉。我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能看到河湾更加美好的明天,也能为更多的地方带来希望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