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沈州老宅
作者:仰望星空的青牛   四合院:开局西跨院,不差钱!最新章节     
    周末,陈安还特意去山里拜访了几个熟悉的猎户家庭。

    这些猎户生活在山脚下,靠山吃山,他们手中的猎物和腊肉是陈安心心念念的美味。

    陈安或是用票证换取,或是直接购买,从猎户手中得到了一些珍贵的食材。

    陈安每次都会对得到的物资进行分类整理。

    那些不便随身携带的物品,他都暗中存放在储物空间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资已经占据了2立方的储物空间。

    ......

    周一的清晨,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满房间。陈安忙碌地收拾着行李,他准备今天出发回沈州。

    衣物、鞋子、床单被罩、被褥、书籍笔记、洗漱用品,这些日常生活用品都被他精心分类打包。

    两年的时间里,陈安在不知不觉中积攒了不少家当。

    衣物和被褥尤其多,分夏、冬两套,以适应不同季节的需求。

    这些物品被他分成了两部分。

    一部分常用的将被带到四九城,有两大包,另一部分则准备今天带回沈州老宅,也是两大包。

    现金、粮票等贵重物品已经被他放入了储物空间,确保旅途中的安全。

    至于那些无法带走的面盆、暖水瓶等日常用品,陈安决定送给有需要的同事。

    好在,陈安没有开火,没有锅碗瓢盆、粮油米面这些,不然还得头疼。

    行李有些多,坐公交车不太方便。

    于是,陈安拦下了一辆人力三轮车,花了3毛钱,连人带行李送到车站。

    (为不引人怀疑,储物空间仅用于重要事项或非公开场合,日常行为能少用则少用)

    车夫很健谈,他现在是是国营单位经营的人力三轮车公司的一名工人,

    由单位发工资,按照公司统一规定的收费标准进行收费,并开具收据。

    费用按区段收费,

    首个区段内统一收费0.15元,超过一段以上时,自第二段起,每增加一段增收0.05元;

    区段都是公司统一划分好的。

    如果包车按计时计算,

    首个小时0.7元,超过一小时者,自第二小时起,每个小时0.5元。

    如果有行李,30kg以下不收费,30kg以上,加收40%;

    如果是雨天用车,也会加收20%;

    如果是夜间用车,市内晚11点半至5,郊区晚6点至5点,会加收30-50%。

    ......

    现在火车的速度只有七八十公里每小时,逢站必停,走走停停。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旅程,火车终于抵达了沈州。

    火车到站已经中午1点了,午饭,陈安是在火车上吃的。

    这年代在在列车、火车站站台上用餐、买食品是不要粮票的。

    不过餐车点餐的价格要比饭店和食堂贵三分之一到一倍。

    比如鸡蛋汤食堂售价0.08元、饭店售价0.12元,而餐车售价0.2元;

    回锅肉食堂0.3元,饭店0.35元,餐车售价0.5元。

    当然也有比较实惠的,像烧饼、麻饼、面包、铝饭盒盖浇饭。

    烧饼5分钱一个,起层带圈,点心般好吃。

    麻饼0.3元一包,一包六块,合5分钱一块,和副食品商店价格一样。

    面包0.15或0.2元一个。

    盖浇饭0.3元,铝饭盒装的,菜里有莲花白炒肉丝,有荤有素,油汪汪的非常好吃。

    这年月,列车上出售的东西备受欢迎,大家都喜欢在车上抢购食材,买麻饼、烧饼、盖浇饭,主要是不用粮票。

    铝饭盒盖浇饭是最受欢迎,餐厅服务员还在过道上就被拥挤的旅客抢购一空,有些人还会把那种小铝饭盒都顺走。

    陈安也抢到了一些,10个烧饼0.5元,3包麻饼0.9元,铝饭盒盖浇饭0.3元,一共花了1.7元。

    将烧饼、麻饼放起来,鼓鼓囊囊的一兜子,准备回家再吃。

    后来,陈安看盖浇饭不够,又去餐厅点了一份回锅肉,0.5元。

    从沈州站出来,陈安在车站旁的一家副食店又选购了一些糕点后,

    没有停留片刻,直接打了一辆人力三轮车,直奔阔别两年的老宅。

    沈州的老宅是陈安爷爷置办的。

    陈家祖上原是中原人,八十多年前因“闯关东”的浪潮来到了东北,开始了世代务农的生活。

    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和艰苦奋斗,终于在沈北郊县的陈家村置办下了200亩的良田。

    当年的东北,与今日截然不同。匪患严重,社会动荡不安。

    “本境胡匪,少或三五,多或百十成群,忽聚忽散,出没无常......”

    在这样的环境下,陈家先辈们移居至此,面对陌生危险的环境,他们开垦荒田、做工打渔,困难重重。

    但正是这股不屈不挠的精神,让陈家在东北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

    “闯关东”的历史高潮时期,源自八十多年前中原地区爆发的“丁戊奇荒”。

    山河四省一带遭遇大旱,约有1000多万人饿死,大批灾民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涌入东北。

    因为路途遥远且充满未知,所以被称为“闯关东”。

    到了陈安父亲陈海这一辈,陈海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考入了沈州大学。

    为了让家族摆脱世代务农的身份,实现家族的跨越,陈安爷爷毅然决然地置办了这套三进的大宅院。

    这套宅子几乎耗尽了家里的积蓄,甚至差点卖掉了家中的田地。

    老宅一进院临街,是倒座房,有6个房间。中间两个房间前后均有开门,可作铺面、库房和宿舍之用。

    二进院则是正房3间、耳房3间、东西厢房各3间,东南角是厨房,西南角是厕所。

    三进院则是后罩楼,为二层建筑,每层有7个房间。

    目前,老宅是由师伯一家负责日常照料。

    师伯家就在隔壁,是一套独立的两进宅院。

    老宅一进院租给了沈州保和堂使用。

    沈州保和堂在合营前,

    医馆仅有八人,包括一名医师(师伯)、三名医生(徒弟)、一名药工、一名司药员和两名伙计学徒。

    这三名徒弟不仅要学习医术,还要协助医馆的日常管理,包括人事考核、账房结算、监看售药以及采购药材等工作。

    司药员则需要熟悉药理和药物,按药方抓药、量药、取药。

    药工则在师伯的指导下将药房中药材进一步加工、炮制,制成成品的丸散膏丹和汤剂饮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