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南北后勤补给线
作者:旁门门主左道   清末起义恩仇录最新章节     
    驻扎在开阳县的第三军麾下十七师,由姚子圣统帅。

    姚子圣,这个名字在军中并不常见,但他却有着不凡的背景。

    他是马岱的大舅哥,姚媚儿的哥哥,一个曾经弃笔从戎的书生。

    姚子圣的身上,有着一种独特的气质。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智慧和判断力,这是他在战场上多年磨砺出来的。

    然而,尽管他有着军人的素质和坚韧,却免不了读书人的优柔寡断。

    这种性格上的矛盾,让他在战场上既有出色的表现,也有时的犹豫不决。

    在开阳县的阵地上,姚子圣的这种性格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他善于分析战局,制定出周密的防御计划。

    然而,在关键时刻,他有时会因为过多的思考而错失战机。

    尽管如此,姚子圣在军中的威望却很高。

    他的士兵们尊敬他,因为他不仅是一位智谋出众的将领,更是一位关心士兵、体恤下属的好将军。

    他的优柔寡断,在士兵们眼中,反而成了一种深思熟虑、谨慎行事的优点。

    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姚子圣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他需要克服自己的性格弱点,做出正确的决策,为十七师,为开阳县的阵地,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而他,也将在这场战争中,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夜幕降临,开阳县的阵地上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虫鸣和远处的风声。

    姚子圣站在阵地的高处,目光如炬,扫视着他麾下的士兵。

    他知道,这个夜晚,对十七师来说,将是一个不平凡的夜晚。

    他清了清嗓子,然后用尽全力喊道:“士兵们,淮军的刘铭传已经逼近我们的阵地,他们可能会选择在夜色中发动偷袭。但是,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和严密的防御!我们要让他们知道,十七师的阵地,是他们无法逾越的屏障!”

    他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士兵们的士气瞬间被点燃。

    他们齐声回应,声音中充满了决心和勇气:“保卫阵地!保卫开阳县!”

    姚子圣满意地看着他的士兵们,他知道,他们的士气已经达到了顶点。

    他继续喊道:“今晚,我们要提高警惕,加强巡逻,确保每一个角落都不会被敌人乘虚而入。我们要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让敌人付出代价!”

    随着他的话语落下,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

    他们加强了岗哨,调整了巡逻的频率,确保每一个可能的偷袭点都有人值守。

    姚子圣的指挥下,十七师的阵地就像一只蓄势待发的猛兽,准备迎接任何挑战。

    这个夜晚,对姚子圣和十七师来说,将是一个考验。

    他们不仅要面对可能的偷袭,还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犹豫。

    但是,姚子圣相信,他的士兵们,他的十七师,一定能够经受住这场考验,保卫住他们的阵地。

    在李德邦的指挥部内,紧张而忙碌的气氛弥漫着每一个角落。

    军官们穿梭于各个战略地图之间,他们的脸上写满了专注和决断。

    李德邦站在地图前,目光锐利地审视着战局。

    李德邦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庆幸,他说:“幸亏恩施一带在我革命军的掌控下,不然李红章的辎重完全可以通过长江运输过来,这样一来他们最少省一大半的人力物力。”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当前局势的深刻理解。

    恩施的战略位置对于双方来说都至关重要,控制了这里,就等于控制了长江运输的要道,这对于战争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就在这时,一名参谋急匆匆地走进来,他的脸上带着几分忧虑。

    他是千阳学堂,如今的关陇军校一期的学生,年轻而充满朝气,但眼神中却透露出超越年龄的成熟和稳重。

    他向李德邦报告:“军长,现在我们足足七个师投入攻击贵阳,然则,李红章如果率领淮军进攻恩施巴东怎么办,那里只有纳军长手下的第四师啊。”

    这个问题直接指出了当前战略部署的一个潜在弱点。如果淮军真的选择进攻恩施巴东,那么仅凭纳彪第四师的力量,恐怕难以抵挡。

    李德邦微微皱眉,他明白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他沉思了片刻,然后做出了决定:“立即告诉纳彪师长,加强恩施巴东的防御,同时派遣侦察部队,密切监视淮军的动向。如果淮军真的有所行动,我们要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李红章,这位淮军的将领,他的目标非常明确——拿下长江一带。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制定了一个复杂的战略计划。

    他让刘铭传率领五万大军从陆地进攻开阳县,以此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同时他自己则率领五万水师,准备拿下恩施,控制长江的水路运输线。

    水陆运输的成本极低,这对于战争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如果水陆不通,那么他们这十万大军的补给和辎重运输将变得异常困难,可能需要征集多达三十万的民夫来承担这一任务。

    这不仅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可能引起民众的不满和动荡。

    而革命军的李德邦,虽然指挥着二十多万的兵马,但他的后方却有着庞大的辎重团、民团、妇女团和预备役,总人数达到了四五十万。

    这些人在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运输补给和辎重,确保前线的士兵能够得到充足的支援。

    这场贵阳会战,双方的投入兵力高达一百余万,这无疑是一场规模庞大的战役。

    每一方的胜利都不仅仅取决于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更取决于后勤补给线的稳定和效率。

    李红章和李德邦,这两位将领都知道,控制长江,就等于控制了战争的命脉。

    在这场战争中,每一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信仰和目标而战。无论是淮军还是革命军,他们都希望能够通过这场战役,改变中国的命运。

    而历史,将记录下这一切。

    而反观北方战局,革命军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因为他们控制了战场,所以在辎重方面相对无忧。

    然而,对于左祖棠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左祖棠,这位北方的清军元帅,手下虽有十二万大军,但他的后勤补给线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由于路途遥远,为了确保前线的供应,他不得不让余虎恩将辎重兵团分成十多支,总人数高达四十万。这样的规模,无疑给后勤补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左宗棠为了解决粮饷问题,可谓是费尽了心思。

    他不仅要确保前线士兵的粮食和武器供应,还要考虑到如此庞大的辎重兵团的消耗。

    在战争期间,粮饷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左宗棠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他的头发和胡子因为这些烦恼而变得花白,但他并没有放弃。

    他不断调整战略,优化补给线路,同时也在积极寻求其他省份的支持和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