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朝事
作者:渔眠   家有卷轴通古今,我养成了未来首辅最新章节     
    与入宫比,翰林院的生活闲适许多。

    一杯茶一支笔,一坐一上午,用苏锦的话说沈逾白提前过上了老干部的生活。

    翰林院的消息极灵通,朝堂但凡有个风吹草动,翰林们立刻就能打探到。

    因着沈逾白每日在院中热饭得的好人缘,导致他的消息格外灵通。

    便如今日,编修宋阔边吃沈逾白的大鸭腿,边眉飞色舞道:“工部右侍郎薛大人昨儿在朝堂上向圣上谏言,贡兴百姓处于洪涝之中,需先赈灾,圣上允了,将赈灾一事交给户部右侍郎闵仁贵了。”

    户部右侍郎闵仁贵乃是于达的门生,天元帝将此事交给闵仁贵办,看来是要让于达将功补过。

    于达必定要帮闵仁贵将赈灾一事办得漂漂亮亮,贡兴府的灾民们能得救,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沈逾白所料不差,闵仁贵接圣旨的第二日就起程前往贡兴,果真是一刻也没停歇。

    不过两个月,便传来消息,灾民已着手安置。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从六月起,南边大雨不断,被誉为“母亲河”的浦清河又决堤了,将南边淹了一半。

    各地恳求救灾的折子尽数往中枢飞,救灾就要银子要粮食,户部虽一直喊国库空虚,挤一挤到底还是能拿出一些,粮食却是捉襟见肘。

    不说灾区,就连京城的粮食也是一天一个价。

    朝堂阴云密布,天元帝更是在朝堂上发了火。

    可发火也没用,每年粮食就那么些,以前只能供百姓不饿死。

    如今四处是洪涝灾害,粮食一车车往南边运,大家能吃的粮食就少了,自然也要涨价。

    粮食收成需要时间,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半载,总要让其从地里慢慢长出来。

    莫说百姓们不好过,便是翰林们也是个个满脸愁容。

    休沐日,沈逾白就在颜料铺子遇到了卫风,彼时卫风正在售卖自己的字画。

    那颜料铺子掌柜颇为嫌弃:“此字形虽不错,神却是散的,我收来还不定能卖出去,最多五两。”

    卫风气得脸色胀红:“当今圣上亲口称赞我的字有风骨,怎的到你嘴里反而没神了?”

    颜料铺子掌柜却不以为然:“门口就在这儿,你若不愿卖,走便是了。”

    卫风抓住那幅字画就要走,却听那掌柜悠悠道:“莫要以为你是翰林便了不得,来我这儿卖字画的翰林多得是,左不过几两银子的东西。”

    卫风悲愤到浑身颤抖。

    转身要逃离这等屈辱之地,却瞧见沈逾白正站在店门外。

    卫风浑身一僵,更觉无地自容。

    沈逾白却拱手行礼,颇为恳切道:“在下仰慕卫翰林才学已久,不知能否向卫翰林讨一幅字?”

    卫风心知沈逾白这是为他做脸,心中便是一暖,大方道:“沈兄若要,给你便是。”

    沈逾白却是淡笑:“卫翰林一字难求,我如何能白白受之?只是我囊中羞涩,只能拿百两来酬谢,望卫兄莫要嫌弃。”

    那掌柜打算盘的手便是一顿,旋即露出笑脸:“这位客人,我们铺子还有许多好字,您可愿瞧瞧?”

    沈逾白却道:“得卫兄一字足矣。”

    掌柜便是脸色乍青乍白,心中暗暗懊恼没按卖主的开价将字收了。

    这一转手便能赚八十两!

    此时眼睁睁看着沈逾白将卫风请走,就如看到煮熟的鸭子飞了。

    出了铺子,卫风拱手:“多谢逾白兄解围,我实在惭愧,竟落魄到来卖字画。”

    “卫兄靠才学糊口,有何惭愧。”

    沈逾白淡然道。

    卫风抬头去看沈逾白,见他脸上没有一丝轻蔑,就知他是真心,心底不由对沈逾白更亲近了几分。

    作为文人,他有着自己的傲气。

    可家里多张嘴等着吃饭,总不能为了自己的傲气让家人饿肚子。

    自他入了翰林,就将家中父母妻儿都接了过来,一家子指望他的俸禄过活,日子过得清贫,省一省倒也能过下去。

    如今粮食大涨,他那点俸禄就不够了。

    “我苦读圣贤书二十载,一张字却只值五两银子,实在可笑!”

    卫风愤懑不平。

    沈逾白宽慰道:“商人逐利,要将字贬低得一无是处才能压价,卫兄何必因他人之言而自轻自贱?”

    卫风拱手:“多谢沈兄点拨,让我豁然通达。”

    又想到那掌柜的脸色,他心情大好也就有了闲心与沈逾白闲聊:“沈六元怎的来颜料铺子了,难不成也是卖墨宝补贴家用?”

    沈逾白笑道:“我来看看颜料,家中女眷……”

    卫风的笑僵在脸上,又想起沈逾白北宝胡同里的宅子,便悲愤道:“好了,你莫要再说了!”

    他不想听这位说家中女眷如何如何。

    沈逾白颇惋惜地闭了嘴,末了又道:“卫兄莫着急,粮价过些日子就要跌了。”

    卫风只以为沈逾白是安慰他。

    南边受灾严重,粮价不再涨就不错了,哪里会跌。

    不过他还是承沈逾白这份情。

    只是没料到,京城粮价果真渐渐跌下来了。

    起因是建康府知州崔明启给天元帝进献了一种“红薯”,能亩产八百斤。

    天元帝特意将“红薯”煮熟尝过,甘甜软糯,实在美味。

    如此好吃之物,又如此高产,自是龙心大悦。

    今年春种时,崔明启将此红薯全府推广,并承诺红薯按每斤十个大钱回购,又因沈族的红薯本就声名远播,因此并未费什么劲就将红薯推广开。

    今年的建康府又是风调雨顺的一年,红薯在八月大丰收,家家户户除了留下口粮,其余全卖给了府衙。

    而崔明启又将一小半送到了京城。

    倒不是他舍不得,实在是人手不够。

    得知这一消息,天元帝立刻派兵马前往建康府,将红薯尽数押到灾区。

    至于运到京城的红薯,自是被拿来售卖,以缓解京城粮荒。

    一时间,京城高门间以吃红薯为荣,倒是让得粮价跌了一成。

    虽跌得不多,终归是能让更多人吃得起粮食,而翰林们也终于能吃饱肚子,翰林院的气氛总算好转。

    而沈逾白又被天元帝召进宫了。

    按照惯例,他该跟着徐直一起轮班,其他时候在翰林院修史,可天元帝时常插手翰林院的轮值,准确地说是插手沈逾白的轮值,这不,此次沈逾白就是跟随姜清月一同入的宫。

    到用午膳时,沈逾白又被召到御书房。

    此次不等天元帝发话,沈逾白主动献上自己带来的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