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钟山风雨起苍黄
作者:阑风伏雨   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最新章节     
    秋天的金陵是浪漫的,一夜秋风起,宛如一首悠扬的诗篇,吹落了梧桐,也吹黄了银杏。

    秋天,对于中山陵来说,同样也是一个最为美丽的季节。

    当深秋的笔触轻轻拂过中山陵,一幅绝美的景致便在眼前徐徐展开。

    枫叶如火,红遍山间,大自然用最绚烂的画笔,在这庄严的历史圣地勾勒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卷。

    夏先衍在《大明经》诞生后休整了一会儿,然后一行人离开明孝陵灵源后进入中山陵灵源。

    中山陵,位于金陵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是华夏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

    站在山脚下望去,紫金山在秋色中更显巍峨,山间的林木被秋色染得斑斓多彩,红黄绿相间,层林尽染。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陵园的石阶与建筑上,金色的光辉与古朴的陵寝相映成趣,增添了几分温暖与庄重。

    中山陵作为伟大革命主义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像一条银白色的巨龙匍匐于紫金山上。从山底的陵门开始,到最顶端的墓室,地势逐渐升高,看到的景色也越来越壮阔。

    拾阶而上,道路两旁高大的松柏,身姿挺拔,四季常青的翠绿针叶在一片斑斓秋色中显得格外坚毅,宛如忠诚不二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伟大精神的土地。

    陵园内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在秋阳的照耀下,更显英姿飒爽,仿佛正静静地凝视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和人民。周围的花坛中,菊花正盛,它们不畏寒霜,傲然绽放。

    夏先衍一边走着,一边细细地感受着这里独特的气息,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在他心间悄然蔓延开来,仿佛与历史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那样的庄严肃穆、深沉厚重。

    中山陵有着宏伟的气势和庄严的外观。

    这里的建筑充分融汇了中西建筑风格。它既具有华夏传统建筑的庄重、典雅,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简洁、大气。

    在灵源之中,深深地蕴含着孙中山先生伟大的精神和崇高的理想。

    夏先衍于这灵源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 “博爱” 之精神,它恰似一道温暖的阳光,洒向世间每一个角落,彰显着人性的光辉与美好。

    “天下为公”的理念,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高悬于天际,指引着人们向着公平、正义的方向不断前行。

    还有那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如同滚滚奔腾的江水,汹涌澎湃,永不停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拼搏。

    他仿佛看到了孙中山先生那坚定的身影,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引领着华夏民族走向辉煌的未来。

    夏先衍登顶后抬首望去,门楣上方镌刻的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那字迹苍劲雄浑,乃是孙中山先生极具神韵的手迹 ——“天地正气”。

    山川不移凭英雄,浩气可撼岱麓松。

    他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静静地凝视着这四个大字所散发出来的浩然正气,果真是浩气长存。

    一行人跟随人群步入拱门,在祭堂内,他们望见了孙中山先生那巨大且庄严的汉白玉雕像,便默默地鞠躬致敬。随后,他们又悄然跟随人群走出了祭堂。

    夏先衍伫立在祭堂外,驻足眺望。放眼望去,金陵城的壮丽景色映入眼帘,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整个城市的风貌一览无余。

    而他心中涌动的,却是对孙中山先生无尽的敬仰与缅怀。

    看着脚下的台阶,夏先衍想起了这 392 级台阶蕴含的寓意。这 392 级台阶代表当时的华夏人口是三亿九千二百万,象征着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希望通过革命让每一个华夏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392 级台阶也代表着 “三民主义、九州方圆和两党合作”。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是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九州方圆象征着华夏的广阔领土,寓意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是为了整个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从下往上看,只见台阶不见平台,寓意着革命的道路是艰难坎坷的;而从上往下看,只见平台不见台阶,这又寓意着孙中山先生开阔的视野和对革命成功的坚定信念。

    随后,夏先衍又带领众人前往灵谷灵源之地,祭奠那些在革命和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

    夕阳的余晖如同熔金般洒落在古老的林间小道上,斑驳陆离的光影中,每一片叶子都似乎被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辉。

    轻柔的晚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似乎在低语着千年的往事。远处的山峦在暮色中渐渐模糊,轮廓变得柔和而深邃,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此时的灵谷寺,钟声悠扬,回荡在宁静的山谷之间,为这黄昏的景色增添了几分庄严与祥和。

    随着夜幕的悄然降临,灵谷景区逐渐归于沉寂。

    灵谷景区因古灵谷寺而得名灵谷景区,是在原古灵谷寺的旧址上改建形成的公园景区。灵谷景区现有灵谷寺、灵谷塔、无梁殿、宝公塔、三绝碑、万工池等名胜古迹,又同时分布有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谭延闿墓、邓演达墓等。

    灵谷寺:建于明初,当时规模宏大,占地500亩,现寺址仅是明初灵谷寺龙王殿的一部分。灵谷寺是南京重要的佛教寺院之一,内有大雄宝殿、大遍觉堂、观音宝阁等建筑。

    灵谷塔:又名阵亡将士纪念塔,高66米,九层八面,为花岗石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塔内有螺旋式台阶绕中心石柱而上,共252级。塔内外壁上刻有许多碑文,是纪念国民党阵亡将士的重要建筑。

    夏先衍踏入灵谷灵源之地,感受则别有不同。一座钟山,承载着古往今来的历史,亦埋葬着诸多英烈。

    明孝陵彰显着古代的璀璨辉煌,中山陵乃承古启今、肩负救亡图存之重任,而灵谷则是为救亡图存而英勇牺牲的英烈之安息之所。

    英灵浩气贯长虹,烈士忠魂映碧空。

    战火硝烟铭壮志,山河岁月记丰功。

    冲天意气千秋颂,报国情怀万代崇。

    砥砺前行承使命,中华崛起势如龙。

    钟山之外,当黄昏的余晖尚未完全褪去,华灯已悄然初上,为这古老而庄严的山脉披上了一袭璀璨的外衣。街道两旁,一盏盏路灯渐次亮起,宛如点点星辰落入凡间,与天边残留的晚霞交相辉映,织就一幅温馨而梦幻的夜景画卷。

    山脚下,城市的烟火气息渐渐浓郁,家家户户的灯火透过窗户,透出温暖而亲切的光晕。

    街巷间,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小吃摊、夜市摊位陆续开张,食物的香气与人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

    而这烟火气息,仿佛忠诚的卫士一般,静静地拱卫着那巍峨耸立的钟山,为它增添了一份尘世的温情与安稳。

    繁华热闹的金陵城,灯火辉煌,人声鼎沸。那熙攘的街道、璀璨的霓虹、欢声笑语的人群,无不展现出一片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仿佛是一首激昂的乐章,奏响着时代的强音。

    它是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回应。先生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殚精竭虑,奋斗不息。他所期望的民主、富强、文明的华夏,在这片土地上正逐步成为现实。

    金陵城的每一处发展,每一个进步,都承载着先生的理想与信念,是对他伟大抱负的生动诠释。

    同时,这也是对牺牲烈士的最好回应。那些为了革命、为了抗战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铸就了今日的和平与繁荣。

    金陵城的繁华热闹,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宝贵成果。这热闹的景象,是对他们无私奉献的崇高敬意,是他们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的延续与传承。

    夏先衍的神识与钟山的灵源相互交织,他感悟着灵源意识的起伏波动,恍惚间,似乎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以及无数烈士们那欣慰的笑容。他们的奉献没有付诸东流,他们的理想如同璀璨星辰,为华夏儿女照亮了前行之路。

    华夏守护之灵也微笑着俯瞰山下的金陵城。随后,他腾空而起,引领着三座灵源中的灵气持续在紫金山汇聚。

    随着灵气不断凝聚,最终化而为龙。明孝陵灵源幻化成龙头,中山陵灵源变为龙身,灵谷灵源化作龙尾。此时此刻,三座灵源意识心意相通。

    一条由灵气幻化而成的龙自紫金山山巅翱翔而起,华夏人的信仰筑其体,万千英灵塑其灵,万家灯火点其睛。

    金陵城的华夏子民此刻仿佛听到了来自钟山的雄浑龙吟之声,于是不约而同地望向钟山的方向。

    紫金山巅的巨龙为回应金陵城的华夏子民,吐出一口龙息,将钟山灵源之地的造化之气馈赠给城中。

    随后,这条巨龙亲昵地将龙头在华夏守护之灵身上蹭了蹭,又朝着夏先衍等人挥动龙爪,最终消失在灵源之地。

    此刻,金陵城中一片欢腾,龙吟声消失后许多人回过神来,不约而同地望向身边之人。

    “龙吟声嗳,你听见了吗!我好像听到了龙吟嗳!”

    “嗯呢,我也听见了,好像在紫金山的方向。”

    “哈哈,这不是在做梦吧?我居然听到了龙吟声。”

    “别掐我啊,你没做梦,我也听到了,好像大家都听到了。”

    “真的有龙出现了啊!这世界太疯狂了,下半年的新闻一个比一个震撼!”

    “我是龙的传人,我是龙的传人!”

    “... ...”

    ... ...

    一时间,整座金陵城陷入了狂欢之中。

    在金陵的外国人看着几近疯狂的华夏人,有些茫然。因为他们根本什么都没听到,只是看到华夏人在同一时间看向同一个方向,然后就疯狂地宣称听到了龙吟之声。

    “哇,华夏龙,这是他们的守护图腾吧!华夏的图腾居然诞生了!”

    “好羡慕,我的国家什么时候也能有图腾诞生!”

    ……

    当然,也有嫉妒得快要发狂的人,尤其是那些脚盆鸡人。

    华夏守护之灵感受到了金陵城中不怀好意的敌视情绪,他毫不在意地笑了笑。那些心怀不轨之人可要小心了,他已经通过长江水脉与丝绸之路文脉通知了沿途的灵源,将脚盆鸡标记为敌对势力。老老实实待在华夏还好,一旦有了妄念,可就有苦头吃了。

    身处钟山的夏先衍努力平复着激动的心情。原本他还打算继续沿着山探寻其他地方的灵源,没曾想华夏守护之灵一露面便直接替他们完成了任务。一行人彼此对视几眼后,最终将目光投向了队长。

    夏先衍思索片刻后说道:“原地休整一段时间,然后下山。金陵之行即将暂告一段落。” 说完,他心神沉入识海之中,因为守护之灵有些事情要交代给他。

    金陵,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在近代史上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程,见证了华夏社会的沧桑巨变。

    19世纪中叶,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华夏被迫打开了国门,金陵也未能幸免。1842年,清政府在与腐国的谈判中败下阵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华夏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标志着华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自鸦片战争后,金陵被卷入近代华夏的风雨飘摇之中。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金陵成为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见证了农民政权的兴衰起伏与大规模的社会变革尝试,诸多宏伟建筑与制度在此构建,虽最终失败,却给金陵留下了独特的历史印记。

    随着近代化进程推进,金陵开埠通商,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次年,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金陵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在此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象征着君主制的终结与民主共和的曙光初现。

    然而,好景不长,金陵在随后的岁月中又遭遇了巨大的灾难。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金陵沦陷后,日军在金陵及附近地区进行了长达六周之久的血腥大屠杀,遇难者达30万人以上。这场惨案震惊了世界,也成为了华夏民族历史上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

    抗战胜利后,金陵作为国民政府首都,又见证了国共两党的政治博弈与历史转折。

    在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后,金陵迎来了新生。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金陵,宣告了国民党政权的覆灭。这座城市才真正迎来新生,翻开了走向现代繁荣与发展的崭新篇章。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