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漫话》
第二百二十六章:咏竹
莫春炳,一位扎根于广西钦州乡村的智者,以四季变换与乡土人情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反映乡村风貌的优美诗歌。他不仅热衷于文学创作,还精研风水易道,将古老智慧应用于乡村规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通过微信“位置”搜索“莫大哥”,即可深入了解这位乡土诗人及其作品,体验一段心灵之旅,感受乡村的纯真与诗意。莫春炳的作品如同清泉,滋养人心,引导我们在都市喧嚣之余,重拾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联系——
《咏竹》
莫春炳
2023 年 7 月 15 日
欲与山峰试比高,
敢将沧海逞波涛。
高风亮节傲霜雪,
能屈能伸大情操。
竹林七贤留青史,
元帅扁担纪风骚。
弯腰犹存擎天柱,
挺拔更待冠英豪。
……
赏析
莫春炳先生的《咏竹》一诗,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竹子的非凡特质与深刻内涵。若将其置于唐诗宋词的宏大语境中加以剖析,更能领略到这首诗传承经典又独具创新的魅力。
唐诗宋词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往往寄托着诗人的情感与志向。竹子作为一种常见的意象,承载了诸多美好品质。在这首《咏竹》里,开篇“欲与山峰试比高,敢将沧海逞波涛”便展现出竹子的凌云壮志。这与唐诗中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道“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咏竹》中竹子欲与山峰比高、在沧海中逞波涛的描写,同样赋予了竹子一种超越平凡、挑战极限的精神,这种对力量与勇气的歌颂,突破了人们对竹子柔弱形象的常规认知,为竹子注入了豪迈壮阔的气魄。
“高风亮节傲霜雪,能屈能伸大情操”一句,精准地概括了竹子的高尚品格。在唐诗宋词里,傲雪凌霜常常是文人墨客用来形容君子坚韧不拔精神的典型意象。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借梅花在严寒中独自绽放,赞颂了其不畏艰难的高洁品质。而此诗中竹子面对霜雪,以高风亮节傲然挺立,同时又具备能屈能伸的大情操,这一描述更为全面地展现了竹子刚柔并济的特性。能屈能伸这一特质,使竹子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它不仅是坚韧不屈的象征,更是懂得在困境中灵活应变的智者化身,体现出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哲学,这在古代诗词中并不多见,为竹子意象增添了新的内涵。
“竹林七贤留青史,元帅扁担纪风骚”两句,巧妙地将历史典故融入对竹子的赞美之中。竹林七贤在魏晋时期,以其不拘礼法、放达不羁的生活态度和卓越的文学才华闻名于世。他们常聚于竹林之下,饮酒赋诗,畅谈人生,竹子成为了他们高雅情趣和超凡脱俗精神的见证。宋词中也不乏用典之作,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连用多个历史典故,通过对古人故事的引用,丰富了词作的内涵,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咏竹》中提及竹林七贤,使竹子与文化名人紧密相连,赋予了竹子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元帅扁担纪风骚”则将竹子与革命历史相结合,元帅扁担的故事体现了竹子在艰苦岁月中的实用价值以及其所承载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跨越古今、融合文化与历史的写法,拓宽了诗歌的视野,让竹子这一意象在不同时代的背景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弯腰犹存擎天柱,挺拔更待冠英豪”,此句进一步深化了竹子的形象。弯腰时依然有着擎天柱般的力量,暗示着竹子即使处于困境或姿态谦卑时,内在的力量和精神依然强大。而挺拔之时更是期待着成为英豪中的佼佼者,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信念。在唐诗宋词中,对于事物内在精神的挖掘往往是作品的精髓所在。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通过对生活场景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咏竹》的这两句诗同样深入挖掘了竹子的内在精神,将竹子的外在形态与内在品质完美融合,展现了竹子无论处于何种状态,都具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抱负。
总体而言,莫春炳先生的《咏竹》在继承唐诗宋词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它借鉴了唐诗宋词中对自然意象的运用和对情感志向的寄托方式,同时又融入了独特的现代视角和创新思维。通过对竹子多方面特质的描写,不仅展现了竹子的自然美和精神美,更将历史文化、现实意义与个人情感紧密相连,使这首诗具有了丰富的层次和深刻的内涵。在当今时代,这样的诗作让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自然意象的魅力,也为诗歌创作如何在传承中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