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海陆关贸总协定
作者:蚂蚁爱大树   塞音老仙闹大明最新章节     
    按人均产值论,塞国比大明富庶不知几倍。

    然而大明地大物博,人口繁多,才是商人最喜欢的市场。

    管仲说过:“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商,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商。”商人祖师爷白圭曾经说过:“越是穷地方,越是藏大鱼。”

    然而此时的满脑子都是那一船船的银子和钞票,接下来就是和户部为代表的大臣扯皮。

    户部认为这笔钱自当入国库,充当国用。朱棣不舍得啊,想要纳入内帑。

    这事还没扯清楚,话风就突然转到要不要迁都这件事上面。

    永乐迁都这件事对后世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对大明朝廷的效果而言,确实很难讲。

    目前是大多朝廷大臣不愿意去北京,那地方风沙又大,又落后,哪有南京富庶?

    再说了,当时明朝经济文化中心肯定在南京啊,江南地区的发达毋庸置疑。

    但朱棣不干啊,他在北京呆习惯了,那边比较有安全感啊。当然,他也想打击北元,开疆拓土。总之,没人能知道朱棣的真实想法,但论迹不论心,后来朱棣确实一直在和北元干仗。

    是塞国的这笔钱给了朱棣更多信心,起码腰杆子更硬了,在迁都之事上他就硬逼朝臣屈服。

    大臣们对付皇上也有的是招,就说反正国库没钱,你要非得迁都,那就得用塞国这笔钱。经过一番极限拉扯,最后只给朱棣留了三百万现银,其余全入了国库。

    这时大伙儿才想起塞国来的仇敬他们已经等了半个月了。

    最后还是太子朱高炽领班,姚广孝、杨士奇和文渊阁学士及相关人员与仇敬使团洽谈。

    这次仇敬过来是要和大明搞一个一揽子的边贸总协定,这种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以前都属于朝贡体系。

    就是你蕞尔小国,向大哥我称臣纳贡,然后我看着给你赏赐。当然,咱们大明是天朝上国,肯定不会让小兄弟吃亏就是,否则下次谁还来呀?

    但塞国和大明是兄弟之国呀,那肯定不能按照朝贡那套来,仇敬是带着方案来的。

    大明不是对贸易全无概念的,市舶司从唐朝就开始设置了,专门负责进出口贸易,发许可证,收税,对进出口船只检查,看有没有夹带违禁货物等。

    但此时的大明海贸仍然是朝贡制度,你的有牌照(堪合)才有资格到朝廷指定的市舶司朝贡。大明对这些朝贡使团的回礼也很厚道,一般是贡品的十倍。

    明朝有一起事故,就是一伙海盗意外得到大明的堪合,冒充使团去朝贡,结果遇到真使团,两家直接火拼起来。

    这要不为了赚点儿钱,谁冒那么大的风险啊?

    皇上的面子很值钱,可能是受了刘学勤的影响,对海洋事业比原来的历史重视了许多,对于朝贡回礼少了一些,但仍然没有收税。

    而原本的历史中,直到正德年间,海禁废弛,才开始抽20%的实物抽分,与宋元时期的关税制度接近。

    这个时代抽税不可能像后世那样,做到各种商品细目制定不同的税率,也没有hS代码之类的分类系统。

    所以宋代是将商品分为细色(贵重)和粗色(普通)两大类,前者抽税1\/10,后者为1\/15。

    大明在毫无准备之下,谈判过程就是被动审阅塞国提出的文本。

    塞国提出,希望大明方面开放广州、福州、宁波、天津等四处海港,或增设市舶司;长江沿岸设置荆州、汉口、南京、九江、镇江、苏州等六座江港;

    对等的,塞国对大明开放合浦、防城两座海港;宜宾、重庆、阆中、昭化、岷都等河港;秦州及宁县(庆阳府)设置两座陆港。

    在以上港口交易区内,两国商人可以自由贸易。

    考虑到明国出口到塞国的商品以粗色为主,在本次协定期限内,塞国对大明商人免征关税。

    但对于大明方面对塞国商品收不收税,收多少税,文本中并没有提及。

    初次接触之后,朱棣召集内阁,主要是请杨寓普及税收知识。

    塞国的税收设计也是参考了之前历朝历代经验,还有一些刘学勤掺杂的私货。杨士奇要总揽全局,对税收还是很熟悉的。

    税收有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条是:除了死亡和税收,没有什么是确定无疑的;第二条就是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

    朱棣听完还有些小失落,他还想问问老仙有没有长生不老的办法呢,好嘛,这直接确定无疑了。

    接下来就是塞国的税收制度也还在不断演进,但是整体而言,重工商业税,轻农业税;对官绅等权利阶层,增强纳税意识,但也要适可而止;税收累进制度,尽管实施的还比较粗糙,但官府内部已经形成共识:

    富人应当承担更多的赋税。

    之所以官僚体系不为权贵阶层打掩护,主要还是因为官员收入是比较理想的。腐败问题肯定也有,但刘学勤的意思是先让这种情况冒头,然后再找解决办法。

    总体上塞国施政是比较自信的,大概每个人觉得身后有老仙这个无所不能的存在,另外在收取贿赂方面也是不太敢伸手,感觉老仙肯定会知道似的。

    这一点,朱棣父子就很无语,知道自己跟刘学勤没法比。就连姚广孝那么自视甚高的人,还不是给老仙纳了名帖,做了人家记名弟子。

    反正刘学勤确实舍得给底下人花钱,杨士奇还把他当年当书局掌柜时一年分红四千多两的事说了,那帮大学生们听得直咧嘴。

    大明的正一品月俸还不到一百石,折银六十两,一年也就七百两。你一个破掌柜,那还是十来年前,刘学勤才起步的时候,凭啥拿那么多?

    朱棣觉得不能在这个话题上展开,赶忙打岔:

    “朕觉得和塞国人往来,还是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朝贡不能因他一国而改弦易辙,那让那些藩属国如何看待我上国啊?”

    “江港嘛,南京肯定是不行滴,当然,也不能寒了人家的心,我们毕竟是兄弟之国嘛。我看可以试着开一两座港口,至于选哪里?你们可以先讨论。”

    “还有,塞国那些货物太贵,咱们的粮食又太便宜。任由其货物卖到我大明来,老百姓岂不要饿死?所以我们要抽税,特别是那些工业品!”

    朱棣让大臣们商量,等提出方案再给他写奏折。

    把球又提回到朱高炽和姚广孝那里,朱高炽有些为难,问杨士奇道:

    “皇上的条件如此苛刻,塞国方面能接受吗?”

    杨士奇笑道:“无碍!塞国尤重贸易,就算没缝的鸡蛋,他都能给你叮开了,何况皇上不是已经匀了他们两座港口吗?足可以交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