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梁末帝朱瑱(二十一)
作者:文笔生辉   旧五代史品读最新章节     
    龙德元年(公元921年)正月癸巳日,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在皇宫的金碧辉煌之上,为这庄严的殿堂增添了几分温暖。朱瑱坐在高高的龙椅之上,身着华丽的龙袍,威严地扫视着殿下的大臣们。他的声音,如同春雷般在殿堂中回响,宣布了一项新的诏令。

    “自今日起,各道入京奏事的判官,需先经御史台点检,确保无误后,方可在正从正衙退朝之后,再到中书门下公开参拜辞谢。若有违反此规定者,必须具名上奏,以明其责。”朱瑱的话语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接着说道:“对于那些应当面赐给章服的官员,朕决定,仍令阁门使取该官员的官状,申报中书门下。待接受敕牒后,方可正式结入新衔。此举旨在确保朝廷的秩序与威严,不容有丝毫马虎。”

    甲辰日,阳光依旧明媚,皇宫内又迎来了一项重要的人事任命。朱瑱宣布,任命河东道行营西面应接使、前静胜军节度使、崇裕等州观察处置等使、特进、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温昭图为匡国军节度使、陈许蔡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同时,任命北面行营副招讨使、匡国军节度使、陈许蔡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光禄大夫、检校太傅王彦章为宣义军节度副大使,主持节度事务,并兼任郑、滑、濮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同时依旧担任北面副招讨使。

    这两项任命,无疑是对温昭图和王彦章两人能力的极大肯定,也是朱瑱对他们忠诚与才干的赏识。两人听后,皆面露喜色,连忙跪谢皇恩。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便到了二月。己未日,皇宫内再次传来人事任命的消息。朱瑱任命暂代静胜军节度观察留后、前汝州防御使华温琪为静胜军节度观察留后,并依旧检校太傅。这一任命,无疑是对华温琪在静胜军期间的出色表现的认可。

    丙寅日,朱瑱又宣布了一项重要的任命。他任命荆南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渤海郡王高季昌为守中书令,并依旧担任荆南节度使。高季昌在荆南的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爱戴,这一任命无疑是对他功绩的肯定。

    庚午日,朱瑱再次发布任命,晋州建宁军节度观察留后刘x被提升为晋州节度使、检校太保。这一任命,无疑是对刘x在晋州期间的辛勤付出和卓越成就的肯定。

    壬申日,史馆上奏了一封重要的奏折。史官在奏折中写道:“臣曾见北齐文士魏收所撰写的《后魏书》,该书自魏太武帝初期至北齐,历时多年而未能完成。魏收为了编成这部典籍,曾大量征集百官家传,编辑斟酌,逐条选取,搜寻遗亡。数年之间,终于编成了一代典籍,编入北史,其功不可没。臣现在请求陛下明确下制,敕令内外百官及前资士子、帝戚勋家,都各自交纳家传,详细叙述父祖事迹源流及才术德业明显可考者,并编纂送交史馆。此举旨在搜集历史资料,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如果记得前朝会昌以后公私事迹者,也允许抄录送交官府。但所记之事必须直书,不用文藻修饰,以确保历史的真实性。”

    朱瑱听后,深感史官之用心良苦,于是下诏同意其请求。他深知历史的重要性,也明白搜集历史资料对于后世的意义。因此,他毫不犹豫地支持了史官的提议。

    紧接着,盐铁转运使敬翔也上奏了一封奏折。他请求在雍州、河阳、徐州三处重新设置场院税茶,以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朱瑱听后,认为此举有助于缓解朝廷的财政压力,于是也同意了敬翔的提议。

    己卯日,礼部尚书、充任西都副留守兼判尚书省事崔沂上奏了一封关于尚书省印章的奏折。他写道:“西京尚书省在处理公事时,常常需要借印施行。然而,借印不仅繁琐,而且容易出错。因此,臣请求陛下铸造尚书省分司印一面,以便尚书省在处理公事时能够更加方便、快捷。”

    朱瑱听后,觉得崔沂的提议很有道理。于是,他同意了崔沂的请求,并下令铸造尚书省分司印。这一举措,无疑提高了尚书省的工作效率,也减少了因借印而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然而,在这个月里,也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镇州大将王德明竟然杀死了其主帅王熔,并自称留后。他派遣使者来到京城,请求朝廷的支援。这一事件,无疑给朝廷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宰臣敬翔得知此事后,认为这是一个扩张朝廷势力的好机会。于是,他请求朱瑱答应王德明的请求。然而,租庸使赵岩等人却认为此举不可行。他们担心,如果答应了王德明的请求,可能会引发更多的叛乱和动荡。

    朱瑱听后,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给朝廷带来巨大的麻烦。因此,他决定谨慎行事。最终,在权衡利弊之后,朱瑱决定拒绝了王德明的请求。他派遣使者前往镇州,传达了朝廷的旨意,并告诫王德明要遵守朝廷的法度,不得再行叛乱。

    这一决定,虽然让王德明感到失望和不满,但也维护了朝廷的威严和稳定。同时,也让其他将领看到了朝廷的决心和力量,从而不敢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