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饮马江边
作者:小猫爱吃鱼老鼠爱大米   挽明:努尔哈赤屠城,朱常洛重生最新章节     
    除了番薯之外,土豆也是抵御饥荒的宝物。

    万历四十二年,一种陌生的小白花引起了朱翊钧的注意。

    这是红毛夷敬献的贡品,夷人称之为\&马铃薯\&

    据说是弘治五年,一个名叫哥伦布的佛朗机蛮夷从美洲带回西洋的。

    万历三十二年,红毛夷窃居澎湖岛,后来被南居易撵到了琉球岛。

    他们多次派使节进京朝拜,这种黄不啦叽的土疙瘩便带到了北京。

    红毛夷把这玩意儿说得天花乱坠,说一顷地能产几十万斤,是个好吃不贵的宝贝。

    朱翊钧却投去鄙夷的目光:\&蛮夷!\&

    好歹是贡品,有司将其种在西苑太液池边。

    然而朱翊钧嫌弃白花不祥,将之发配到菜户营。

    菜户营里云集了全天下最会种菜的一群人,专为宫廷种菜,因为马铃薯是长在地下的,于是取名\&土豆\&

    菜户营所培育的土豆很难走上普通人的餐桌,一般农户根本无法获得优良的种苗了,因此土豆一直养在深闺无人识。

    饿殍遍地的明朝之于营养丰富的土豆,就这样阴差阳错给错过了。

    番薯在辽东意外走红,给了常洛莫大的信心,悠悠万事,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中国人最是温良恭俭让,只要还有一口吃的,绝不会起兵造反。

    他想到了大力推广种植土豆,以应对愈演愈烈的饥荒。

    隔行如隔山,要想推广土豆,就得这方面的专门人才。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详尽记录了水稻、大麦新品种的培育,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的变异,推论出人为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品性,为人工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世界级的农学大佬!

    然而这样的天才在呆板僵化的科举制的禁锢之下,根本没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宋应星自幼博闻强记,万历四十三年与其兄宋应昇赴省城南昌参加乡试,名列全省第三,其兄宋应昇考取第六名,人称\&奉新二宋\&

    但此后十八年中,宋应星连继六次参加会试,均名落孙山。

    当时的社会风气,重空谈,轻实学,科举以八股文取士,以四书五经命题,考生根本不能发挥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直到明亡前夕,宋应星也只做到了福建汀州府的推官。

    一个不世出的天才,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埋没了。

    蕃薯引进到北方能够大获成功,宋应星居功至伟,朝堂之上,常洛毫不吝啬对他的赞赏之词:

    \&昔日汉文帝曾经说过,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宋爱卿立下的是匡扶社稷的奇功。朕今日特赐宋爱卿进士出身,良田三百亩,白银千两,布六十匹,望卿能继续钻研农艺,造福黎民百姓。”

    宋应星只是一个屡试不中举人,如果没有皇帝的慧眼识珠,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他赶忙跪地谢恩:“陛下隆恩,臣定当竭尽全力。只是臣以为,仅靠番薯还不足以完全解决饥荒之患。”

    常洛满脸带笑:“爱卿有何良策,尽管讲。”

    宋应星道:“陛下,番薯的产量虽高,但在北方一年只能种一季,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土地。如果能够和土豆套种的话,必定能使粮食大增。蕃薯亩产在六千斤上下,而土豆亩产在三千斤上下。如果栽种得法的话,两项相加可达万斤!”

    天下还有这等好事?大殿中的文武大臣无不面面相觑。

    常洛喜笑颜开问道:\&蕃薯和土豆的生长习性不同,套种在一起会有妨碍吗?\&

    宋应星拱手答道:\&陛下所虑极是,臣去年试着套种了十来亩,收获颇丰。只要规划得当,不仅不相妨碍,反而相当益彰!\&

    又讲了大规模单一种植,一旦发生病虫害,就会出现绝收,十分危险,而套种则极大地降低这种危险。

    常洛大喜过望:“爱卿此言,甚合朕意。卿即刻着手此事,所需人力、物力、财力,由户、工二部全力支应。”

    宋应星得了旨意,便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备起来。

    他亲自前往各地挑选合适的田地,又召集农户讲解套种之法。

    起初,农户们半信半疑,但看到宋应星如此认真执着,也都纷纷静下心来学习。

    在常洛的催促过问下,户、工二部鼎力支持,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不出两个月,套种的番薯和土豆都在茁壮成长,放眼望去,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常洛命京师周边郡县的官吏都前来观摩学习。

    宋应星毫无保留地将套种的技术倾囊相授。

    蕃薯和土豆的种植十分简便,最难得的是不择土地的肥瘦干湿,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有一分地便种一分地,有半分地便种半分地。

    常洛又传旨户部,南北诸省,凡种植番薯和土豆的,一律免三年赋税。

    这个口子一开,番薯和土豆迅速在陕西、山西、河南推广开了。

    远在东北的毕自肃也不甘人后,要求户部派人到辽东传授番薯和土豆的栽种技术。

    如果能在辽东实现粮食自给,那将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常洛命宋应星带领百余名官吏,二千余农民,前往辽东。

    泰昌三年七月初三,袁崇焕苦等的军粮终于到位,十二万大军兵分两路,分别从抚顺、开原出发,进抵鸭绿江。

    抚顺一路由辽东总督袁崇焕亲自带领,由抚顺经清河、宽甸、凤城,抵达镇江堡,与朝鲜义州隔鸭绿江相望。

    随行的有参将罗一贯、赵率教、何可纲、朱梅、左辅。

    这一路大军共七万人,运送粮草辎重的民夫高达十三万人。

    开原一路大军由老将刘铤、杜松带领,由开原经尚间崖、界藩城、古勒寨、马儿墩城、赫图阿拉、阿布达里冈、固拉库崖、宽甸,进抵镇江堡。

    随行的有副总兵王宣、赵梦麟、李怀忠、马世贤。

    这一路大军共五万人,运送粮草辎重的民夫高达十一万。

    辽东经略熊廷弼坐镇沈阳,与辽东巡抚毕自肃一起,负责粮草、武器的转运和后援。

    大水已经退去三四个月了,辽东边墙附近的十几个县依然满目疮痍。

    放眼望去,尽是洪水冲刷之后的断壁残垣,墙上爬着绿油油的苔藓,道路上长满了荆棘和野草。

    七月二十五日,两路大军在鸭绿江边会合,总兵力十二万,民夫二十四万。

    安营千座,扎寨百里,旌旗飘扬,锣鼓喧天,场面极其壮观。

    这是热血厮杀的时刻,更是建功立业的时刻。

    多少英雄在此折戟沉沙,多少豪杰在此扬名立万。

    战马萧萧,江涛滚滚,袁崇焕眺望着莽莽苍苍的长白山,心中踌躇满志。

    明军大军云集,蓄势待发,驻守义州的阿敏和济尔哈朗赶紧驰报坐镇平壤的皇太极。

    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皇太极也不敢闲着。

    他毫不手软地对朝鲜人进行着残酷的镇压和搜刮。

    数百万文恬武嬉的朝鲜人,屈服于三十万女真人的铁蹄和屠刀之下,忍受着饥饿和鞭打,像牛马一样昼夜不停地劳作,整修城池,挖掘壕沟,构筑堡寨工事,稍有不从就被杀死。

    李珲和杨镐龟缩在乱石林立荒草丛生的济州岛上,望眼欲穿地盼望着朝廷援军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