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 治愈心灵,寻找人生的春天
作者:天下小黑   催泪系导演最新章节     
    其实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电影要叫《放牛班的春天》!
    不过,这种事情不需要李易去科普,很快地就有影评人为观众解读。
    “《放牛班的春天》很多人在看到标题时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部很有乡土气息的电影,其实不然,“放牛班“这个词汇是源自于宝岛的一个形容被老师们放弃的差生班级的用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吊车尾“。
    这样一解释大家应该就明白了,不是说一群放牛的孩子的故事,而是讲述一群被老师、家长、社会都放弃的孩子们的故事,“春天“在这里也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一个季节而已,更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一个美好寄托。放牛班的春天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指那些被老师放弃的孩子们的人生也可以有光明的前途和未来。
    事实上,影片的外文名字并不是这个,影片的原名直译是“合唱团“,大家看到这里应该也明白了这注定是一部与音乐和歌声无法分割的电影。
    不同于其他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画面都在讲述一个关于“爱“的故事。爱是最伟大的力量,爱是最强大的武器,爱能柔软每一扇僵化的脸颊,爱能打动每一个冷漠的心灵。
    影片以倒叙的手法从几十年后写起,让我们提前得知故事的结局:有人成为了优秀的指挥家,这是一个在冬夜里提前预示了春天的故事,我们跟随着一本日记去探寻多年前的故事,去探寻一个音乐老师如何用爱去感化问题儿童的故事。
    在影片的发展中我们会看到许多“问题儿童“,但是他们真的是冥顽不化的坏孩子吗?并不是这样的,很多人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了关爱而已,真正的无药可救的孩子是很少的,更多的是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爱,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来得到父母关爱的孤单的孩子而已。而影片中的马修老师正是用一颗满怀爱的心去感化了大家,用爱去真诚对待别人才能真正得到爱的反馈。
    影片中有一个体育老师的角色,一开始看起来很像是讨厌孩子的人,还对马修老师说“你是改变不了他们的,他们就是这样的人,你接触久了就知道了。”
    其实随着影片的发展我们也能看出体育老师其实是一个很喜欢孩子们的人,会在校长哈彬对孩子们施虐的时候偷偷给孩子们用储备的柴火烧水洗热水澡。会在留下来看守学校的时候和马修老师一起偷偷给孩子们放假,也是因为这样才最终带着孩子们逃过一劫。
    影片中也有因为没有得到谅解而对学校放火的孩子(当然,也有人说,并不是蒙丹放的火),我们当然不能说这种行为是正确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是可以避免的,这件事情源头上的错误并不在于这个孩子,而在于用刻板印象去定义这个孩子的那些人。
    校长、一部分老师、甚至这个孩子的家人。当我们用刻板印象去看待事物的时候,很难再发现一个人的闪光点,但是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一成不变的人的,《放牛班的春天》就是这样一个给人以机会的故事。马修老师对孩子们伸出手,用音乐将深陷沼泽的孩子们拉了出来,引导他们走上人生的正途。
    有时候,他们缺乏的只是一个机会,或者一次原谅,一句关心的话,仅此而已。
    在影片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成为了伟大的人,成为享誉国际的指挥家,成为可以在世界上留下痕迹的人,但是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个“好人“,成为了一个“人“。
    这是看起来应该习以为常,但却在我们的生活中变成了一个难题,怎样去做一个好人,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怎样去做一个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去生活的人,在如今的社会里,我们如何真的做到1998年新华字典里那一段例句:“李明考上了京城大学,张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其实《放牛班的春天》也真实的向大家传达了这个理念,人生的春天可以有很多种,我们不是要用一个人有多伟大的成就去定义这个人的人生是否成功,而是这个人是否活的问心无愧。
    电影并没有交代,其他的学生们最终如何了,但是从皮埃尔和佩皮诺,我们可以看的出来,他们或许没有获得什么很高的成就,更没有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但是至少,他们都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人”!
    包括蒙丹!事实上,这个孩子才是最典型的,因为电影并没有交代,到底是谁放的火,但是镜头语言却给人的感觉,似乎就是他。
    那么他的未来会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想,他对马修的那一个笑容,其实已经可以说明很多了。
    比起真实的世界,《放牛班的春天》更像是一部童话故事,无论是影片的整体基调还是其中穿插的优美的歌曲,还是其中非善即恶的人物设定,这些都不像是真实的世界里会存在的事情,寄宿学校的译名翻译成“塘底“二字也并非偶然,这些问题少年们就像是生活在塘底一样,找不到生活的出路,被父母抛弃,被社会抛弃,如果没有马修老师的出现可能大多数人会走上崎岖坎坷的一生,会没办法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人们在看过影片以后会说感谢马修老师的出现拯救了这么多孩子的一生,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现实世界里,有很多很多的塘底学校,但却很少会出现一个马修老师去用爱拯救这些孩子。换句话说,如果现实世界是只用爱就可以拯救的地方,那很多苦痛也必定会消散的更快吧。
    总体来说,《放牛班的春天》确实是一部能带给大家一丝安慰的电影,也是正是因为这样的倾向于一种童话式的故事结局,才能让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感受到更多的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的欣慰感吧。
    电影有时候对于现实生活也正是需要起到这样一种引导的社会功效,我们看到一种虚幻的真善美,于是希望能够把这些良好的品质延续到现实生活中来,如果《放牛班的春天》能带给你这样的感动,那么也请在生活中,在这个春天里,把同样的感动也带给身边的人吧。”
    当然,不同的人,对电影的感受和解读的角度也不同。
    也有人认为,这其实是一部关于梦想,关于自由,关于叛逆,关于执着的电影!
    “很多人在看完《放牛班的春天》之后,总会歌颂马修老师,仿佛在电影里面,他就是唯一的看点似的。
    但是我想说,我看到的其实是一部关于梦想,自由,叛逆,疯狂,执着的电影。
    一个人,可以没有梦想,但绝对不能没有执着。执着于应该执着的,执着于渴望执着的,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实质意义的幸福与满足。
    看完此片,对“执着”我有了全新的定义,执着的力量好比梦想的力量,这种力量的驱使给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和存活的勇气。
    首先是马修的执着,马修对音乐的执着,令他没有放弃追求的权利,令他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正是音乐和孩子,让他时刻保持乐观、豁达、善良与纯真。只要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认真渴望的脸,耳朵里回响着孩子们稚嫩纯净的歌声,对于他言,这就是一生难以忘怀的缱绻。
    是的,我们很多人看到了,是马修拯救了孩子们的梦想,可是又何尝不是孩子们激发了马修的音乐梦想?
    让曾经发誓不再触碰乐谱的马修,重新拿起笔来谱写美丽的乐章。
    从片子开始到结束,内心一直汹涌。已经很久没有如此澎湃的感觉了。我庆幸是在这个时候静下心来看这部片子,因为它给了我启发,令我重见前行的方向。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影片末尾,字幕显示着这样一句话:克莱门特·马修继续给别人上音乐课,直到去世,从未试图扬名立万。
    马修的日记里记录着这样一句话:我叫做克莱门特·马修,失败的音乐家,失业的学监。
    实际上,我认为他并没有失败,相反拥有骄傲的成功,他的成功不在于扬名,而在于他的坚持和永不言弃。
    成为寄宿学校学监的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用自己的真诚和对音乐的执着感染身处“泥淖”的孩子们,令他们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池塘之底”的孩子们,对世界的愤恨,对亲情的漠视,对社会的失望,对未来的迷茫,加上他们扭曲的意志,反常的神态,恶劣的行为,全都被马修的音乐一点点稀释,溶解,淡化,余下的只有对理解和自由的无限渴望。
    还记得马修的第一堂课上让学生们写下自己的梦想吗?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曾经经历过,只是相比起来,电影里面的孩子们,大概是第一次有老师让他们写下这种“奢侈”的东西吧。
    梦想?在马修到来之前,他们只能深埋在心底,或者没有人会认为,这群“放牛班”的孩子们,配拥有所谓的梦想。
    马修问科尔班偷钱买什么的时候,他小声地回答:热气球。
    热气球,那是自由的意象;
    课堂上,孩子们托着腮帮子,望着窗外蔚蓝的晴空。
    晴空,那是自由的意象;
    短暂的活动时间,他们小心地放飞一只又一只纸飞机。
    纸飞机,那是自由的意象;
    每天坚持练习的那些乐曲,关于黑夜和风筝。
    风筝,那是自由的意象。
    残酷冷冰的辅育院禁锢着他们孱弱的身体,却无法桎梏游离的魂灵。随风飘荡的歌声将孩子们的魂灵带到远方,那里有情,有爱,有理解,有救赎,还有他们执着的音乐和自由。
    梦想在现实面前总是显得那么渺小,只有在意识领域才是自由行走的巨人。
    当梦想被现实的利刃切割得支离破碎的时候,我们再也无能为力无计可施的时候,心再不甘情再不愿,还是只有屈服并放弃。
    现在的我们,或许可以不用拘泥于那些虚荣浮华的梦想,即使梦想无法实现,至少我们还拥有执着于梦想的力量,就像马修用他的真诚和坚持,执着于音乐一样。
    马修在现实之路上,成为音乐家的梦想越来越远,但他依然坚持于属于自己的音乐创作,收获了无数次心灵的震颤。他那双苍劲的手,握住的不是那些虚华的苍凉,而是孩子们那一颗颗真挚纯真的拳拳之心。
    马修被辞退离开的时候,漫天飞舞的纸飞机,孩子们稚嫩的笔迹,触动心灵的歌声,一次次源自内心最深处的感动,足够他用余下的时间来缅怀与纪念。
    故事的最后,马修带走了佩皮诺,每周六都会执着等待的佩皮诺终于等到了微笑离开的那一天。
    这的确是一部让人喜极而泣的电影。电影没有暴力、明星、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可是这样一部《放牛班的春天》却成为了无数电影人的心灵鸡汤。
    心灵鸡汤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了人们嘲讽的词汇,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影片已经结束,孩子们的歌声还回荡在我的耳畔,内心的澎湃依然汹涌。
    如果说李易的《天堂电影院》是一封电影人写给电影的情书的话,那么《放牛班的春天》就是是一首优美抒情的人性赞美诗!
    耳畔依然在循环着那天籁般的声音,音乐的魅力在这里展现的淋漓尽致,尽管我们未必听得懂,那歌声里面唱的是什么,但是却不妨碍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重温那如同天籁一般,能治愈心灵的音乐!
    马修老师在日记的最后记录自己为一位过气的音乐家和失业的代课教师。他可曾知道,自己给六十个孩子带去过心灵的春天,给观众们带来心灵的甘泉。
    里面的音乐太美了,有被救赎的感觉。就此音乐,拉开那一面墙宽的窗帘,外面淅淅沥沥的小雨也跟着附和着。
    一切是如此的美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