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70年 夏朝于此时始建开启
作者:5路偷懒   喂!当乞丐去啊?最新章节     
    公元前2070年,华夏大地仿若一片风云汇聚的浩渺沧海,往昔部落联盟共治天下的格局已悄然松动,那维系多年的平衡似风中残烛,摇摇欲坠。各部落间人心浮动,或期盼、或犹疑、或暗怀心思,皆在这历史的转折点上,等待着一场足以改写乾坤的变革降临,整个世间都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与期待。

    《竹书纪年》中载:“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禹崩,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这段文字,清晰地勾勒出了从大禹承继舜位到启承接大统的脉络,其间权力的交替、人心的向背皆跃然纸上,也见证着世袭制在历史的浪潮中逐渐站稳脚跟,夏朝的崭新篇章就此缓缓翻开。

    在这波谲云诡的年岁里,阳城之中,有个名叫阿禾的年轻农夫,生得面庞黝黑,透着一股庄稼人特有的质朴与憨厚。他身板结实,那是常年在田间劳作练就的好体魄,性格呢,说好不好,说坏也不坏,就是有时候轴了些,认死理,一旦心里有了主意,十头牛都拉不回来。阿禾自小就跟着父辈在田间耕耘,对那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每日里最关心的,便是庄稼的长势,盼着能有个好收成,让一家人衣食无忧。

    初春的阳城,寒意尚未全然褪去,晨雾还如轻纱般缭绕在田间地头。阿禾早早便扛着农具,往自家的田地里走去,一路上,瞧见不少邻里也都纷纷出门,开始了新一年的劳作。

    “阿禾啊,你听说了没,如今这天下共主之位的事儿,可还悬着呢,也不知最后会咋样呀。”隔壁的阿伯一边整理着农具,一边忧心忡忡地跟阿禾搭话。

    阿禾一边翻着地,一边瓮声瓮气地回道:“咱管那干啥,咱把这地种好了,有粮食吃,比啥都强。这天塌下来,还有高个儿顶着呢。”说罢,手上的动作不停,一锄头下去,翻起一块带着湿气的泥土,那泥土的气息在空气中散开,倒让他心里踏实了几分。

    这日,阿禾正在田里忙着除草,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喧闹声,那声音越来越大,似是有不少人正朝着城中的广场涌去。阿禾心中好奇,便将锄头往地里一插,拍了拍身上的泥土,也跟着人群走去,想去看个究竟。

    到了广场,只见各个部落的首领们齐聚于此,众人面色各异,气氛凝重得如同那铅灰色的天空,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益和启站在众人之前,正言辞恳切地说着各自的想法。

    益向着众人拱手,一脸诚恳地说道:“诸位,我承蒙大禹王厚爱,曾伴其左右,亦习得几分治理之道。如今大禹王已逝,我愿承其遗志,继续引领诸位,保这天下太平,还望诸位能信我、助我啊。”

    启却身姿挺拔,目光坚定而有神,朗声道:“我乃大禹王之子,自幼随父治水,历经诸多艰难险阻,深知百姓疾苦。这天下,是父亲与诸位共同打拼而来,如今他将这担子交予我,我自当担起此责,定能让各部落安居乐业,让万民过上好日子,我相信我有这个能力,也望诸位能认可我。”

    启的话音落下,底下的部落首领们便交头接耳起来,有的微微点头,似是认可启所言;可也有的皱着眉头,面露犹豫之色,毕竟禅让之制沿袭已久,这突然要改为子承父业,心里一时还转不过弯来。

    阿禾站在人群中,挠了挠头,小声嘀咕着:“哎呀,这事儿可真够麻烦的,就好比咱种地,往年都是按老法子来,这冷不丁要换个新花样,还真怕收成不好呢,也不知他们最后咋决定呀。”周围的人听了,有的觉得他这比喻实在,忍不住笑了笑,阿禾见有人笑,还挺纳闷,心想自己说得都是大实话呀,有啥好笑的呢。

    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族长站了出来,他拄着拐杖,清了清嗓子,高声说道:“启贤能之名,吾等早有耳闻,且大禹王治水之功,惠及万民,如今其子承其位,亦是顺乎天理人情。再者,益虽也曾辅佐大禹王,然其威望尚不足以服众啊。”老族长的话仿佛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不少原本摇摆不定的部落首领听了,纷纷点头称是,原本僵持的局面开始渐渐朝着启这边倾斜。

    阿禾看着这一幕,心中暗自思忖:“嘿,瞧这架势,这启说不定还真能成事儿呢,要是他能让天下太平,咱这庄稼说不定也能长得更好,就不用老担心发大水啥的了。”想着想着,他脸上竟不自觉地露出了一丝期待的神情。

    日子一天天过去,关于天下共主之位的争论仍在继续,不过启的支持者却是越来越多。阿禾依旧每日在田间忙碌着,只是每次去城里交换些生活用品时,都会听到各种关于此事的传言,心中也越发关注起来。

    一日,阿禾挑着自家种的粮食去城里换些盐巴和布料,刚走到城门口,就见城中格外热闹,百姓们都朝着一个方向涌去。阿禾拉住一个路人问道:“哎,兄台,这是咋回事儿啊,咋都往一处跑呢?”

    那人兴奋地回道:“今日启要在城中的祭台再次与诸位部落首领商议大事呢,说不定这天下共主之位今日就能定下啦,咱快去凑凑热闹呀。”

    阿禾一听,也来了兴致,赶忙随着人群往祭台走去。到了那里,只见祭台周围早已围满了人,各个部落的人都有,大家都一脸严肃,又带着几分期待地望着台上。

    启站在祭台中央,神情庄重,再次阐述自己的治国方略,言辞间满是对未来的规划与期许,说得不少部落首领连连点头,百姓们也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

    就在众人觉得此事即将尘埃落定之时,突然,一个身材魁梧的部落首领站了出来,大声说道:“虽说启你有些能耐,可这禅让之制乃祖宗之法,哪能说改就改呀,我等怎能轻易信服。”

    这话一出,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仿佛空气都凝结了一般。阿禾在人群中,忍不住咂咂嘴,小声嘟囔道:“哟,这位大哥可真是个死脑筋呀,这都啥时候了,还抱着老规矩不放呢,就跟那守着老树根的老黄牛似的,任谁劝都不听咯。”周围的人听了,有的赶忙捂住嘴,生怕笑出声来坏了这严肃的气氛,可那眼神里却透着忍俊不禁的笑意。

    启却依旧沉稳,微笑着回应道:“祖宗之法亦需顺应时势而变,如治水之时,若只守着旧法,哪能成功治理水患,让百姓安居乐业呢?如今天下之形势,需有新的引领,方能走向更昌盛之境呀。”

    启的这番话,又让不少人陷入了沉思,那原本强硬反对的部落首领也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反驳。就在众人沉默之际,又有几位德高望重的族长站出来,表示支持启,这下,反对的声音渐渐弱了下去,大势已定,启即将成为这天下共主。

    阿禾看着这一幕,心中也松了口气,笑着对身旁的人说:“哈哈,这下好了,总算定下来了,往后啊,咱就盼着这启能带着咱们过上好日子咯,我这种地的,也能安心侍弄我的庄稼了。”

    没过多久,启正式即位,成为夏后帝启,夏朝就此建立,整个阳城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之中。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阿禾也把自己带来的粮食分给了周围的人,说是一起沾沾这新朝建立的喜气,大家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回荡在街巷之间。

    然而,好景不长,这天下刚安稳没几日,便有一些部落因不满启即位,暗中联合起来,妄图挑起事端,扰乱这来之不易的太平。

    一日,阿禾正在田里收割庄稼,忽然听到远处传来喊杀声和兵器碰撞的声音。他心中一惊,赶忙停下手中的活计,站直身子望去,只见一群身着异装的外族人,正气势汹汹地朝着阳城这边杀来,守城的士兵们赶忙上前阻拦,双方瞬间厮杀在一起。

    阿禾瞪大了眼睛,心里又慌又急,可一时也不知该咋办才好。他看着那些外族人,心里想着:“这些个家伙,咋就不让人省心呢,这刚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又来捣乱。”慌乱之中,他顺手捡起地上的一根木棍,朝着战场的方向跑去,边跑边喊:“你们这些坏蛋,不许欺负咱阳城的人!”可刚跑了没几步,就被地上的石头绊倒了,摔了个狗啃泥,那模样别提多狼狈了。

    好在守城的士兵们奋力抵抗,击退了那些外族人,阿禾这才从地上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心有余悸地走回田里,嘴里还念叨着:“哎呀,这打仗可比种地吓人多了,咱这庄稼人,还是老老实实种咱的地吧。”

    此后,为了应对这些心怀不满的部落滋事,启开始大力整顿军备,加强城中的防御。阿禾虽然只是个农夫,但也想着能为保卫阳城出份力,于是他每天收割完庄稼后,就主动去帮忙搬运守城用的石块、木料等物资,累得满头大汗也不喊一声累。

    有一回,阿禾在搬运石块的时候,不小心砸到了脚,疼得他龇牙咧嘴的。旁边的人都劝他回去歇着,可阿禾却梗着脖子说:“没事儿,这点小伤算啥,咱可不能在这时候当逃兵呀,大家都在出力呢。”

    可那脚伤却越来越严重,阿禾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地里的活儿也耽搁了不少。他看着自家田里的庄稼因为自己受伤没来得及打理,有的都开始发黄了,心里别提多着急了,暗暗埋怨自己不小心。

    阿禾的妻子看着他这样,心疼地说:“你呀,就是个倔脾气,让你别去逞能,你不听,这下可好,庄稼也顾不上了,这日子可咋过呀。”

    阿禾耷拉着脑袋,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低声说:“我这不是想着为大家做点事儿嘛,谁知道会这样啊,唉,都怪我这不小心。”

    日子就在阿禾养伤的时光中缓缓流逝,地里的庄稼虽然收成不如往年,但好歹也收了一些,勉强能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阿禾心里愧疚极了,每天都盼着自己的脚伤能快点好起来,好去弥补之前落下的活儿。

    好不容易,阿禾的脚伤渐渐好转,他又迫不及待地回到田里,继续忙活起来。只是经过这一遭,他也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莽撞了,得小心着点儿,毕竟家里还指望着这地里的收成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启在不断应对各种挑战中,逐渐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他推行了一系列利于百姓生活和农业生产的政策,比如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等,阳城的日子也慢慢有了起色。

    阿禾看到这些变化,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他积极响应启的政策,主动去开垦了几块荒地,每天都在地里忙得不亦乐乎。看着那新翻的土地,阿禾仿佛看到了来年的好收成,心里满是期待。

    可天有不测风云,这一年,阳城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旱灾,连续几个月都没下一滴雨,地里的庄稼都快渴死了。阿禾心急如焚,每天都去河边挑水灌溉,可那点水对于大片的庄稼地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看着庄稼一天天枯黄,阿禾心里又急又难过,他跪在田地里,望着天空,喃喃自语道:“老天爷啊,你可开开眼吧,咱这庄稼要是没了收成,一家人可咋活呀,这新朝刚建立,正盼着日子越来越好呢,你可不能让咱失望啊。”

    周围的邻里们也都唉声叹气,大家都在为这场旱灾发愁。阿禾虽然沮丧,但还是鼓励大家不要放弃,一起想办法度过这个难关。

    就在大家都快绝望的时候,突然传来消息,说是启组织了人力,正在从远处引水源过来,要修建灌溉的沟渠,来拯救这场旱灾。阿禾听了,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他赶忙跑去帮忙,和大家一起挖沟渠、引水。

    经过一番辛苦的劳作,终于,清澈的水顺着沟渠流进了干涸的农田里,庄稼们像是得到了救命的甘霖,又渐渐恢复了生机。阿禾看着那绿油油的庄稼,激动得眼眶都湿润了,他对着一同劳作的人们说:“咱这夏朝啊,有这样为百姓着想的君主,真是咱的福气,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阿禾的庄稼在精心照料下,迎来了丰收。他看着那堆积如山的粮食,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心里对启的感激又多了几分。

    可岁月不饶人,长时间的劳作,加上之前受伤落下的病根,阿禾的身体是越来越差了。他常常觉得力不从心,可还是咬牙坚持着,不想让旁人看出自己的虚弱。

    有一回,阿禾在田里劳作时,突然觉得一阵眩晕,差点摔倒在地。他扶着锄头,站了一会儿,缓过劲儿来后,无奈地苦笑了一下,自言自语道:“唉,看来我这老骨头是真不中用咯,想当年,我在这地里干活,从早到晚都不带歇的,现在倒好,干一会儿就不行了。”

    尽管身体不好,阿禾依旧心系着自家的田地,每天都会去看看庄稼的情况。他看着在启的治理下,阳城越来越繁荣,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富足,心中满是欣慰,觉得自己这一辈子,能见证夏朝的建立与发展,也算是值了。

    最终,在一个宁静的夜晚,阿禾闭上了双眼,结束了自己这充满波折又不乏精彩的一生。而夏朝,在启以及后世君主的引领下,继续书写着属于它的辉煌历史,成为华夏文明中璀璨的开篇,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记忆,流传千古。

    在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除了夏朝开启统治新纪元外,世界上其他的地区亦有着各自的发展轨迹。

    古埃及,正处于早王朝时期向古王国时期过渡的阶段。“彼时之古埃及,法老之权威渐盛,国家之统一得以巩固,上下埃及之融合更为紧密。农业沿尼罗河蓬勃发展,灌溉之术日益精进,粮食充盈。金字塔之建造初兴,虽规模尚不及后世宏伟,然已显其对神灵与来世之尊崇,工匠们汇聚,精雕细琢,欲以巨石筑就永恒之居所,彰显法老之荣耀,于尼罗河畔开启文明之华章。”古埃及借尼罗河的馈赠,在农业与建筑等领域发力,逐步构建起独特且辉煌的文明体系,其对来世的信仰更是融入到了诸多方面,影响深远。

    古巴比伦,城邦林立,正处于文明不断交融发展之时。“古巴比伦之地,诸多城邦星罗棋布,各有其主,然贸易往来频繁,文化亦相互渗透。楔形文字于泥板之上记录着诸事,或为契约,或为史诗,见证着当时之社会生活。空中花园虽未建成,然其建筑之技艺已颇具水准,人们于两河流域辛勤耕耘,发展灌溉农业,亦探索天文历法,试图解开天象之奥秘,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孕育出灿烂之文明。”古巴比伦各城邦在交流与竞争中共同推动着文明的进步,其文字、建筑以及天文等方面的成就,成为当时世界文明中的璀璨明珠。

    古印度,正处于哈拉帕文明的繁荣阶段。“古印度之哈拉帕文明,城市规划井然有序,街道纵横交错,排水系统精巧,房屋多为砖石所筑,显其工艺之精湛。农业以种植大麦、小麦等为主,兼营畜牧,百姓安居乐业。宗教信仰初现端倪,虽未形成如后世那般完备之体系,然已可见对自然神灵之崇拜,于印度河流域绽放独特之文明光彩,为后世印度文明之发展奠定基础。”古印度的哈拉帕文明展现出高度的城市建设水平与社会发展程度,其宗教文化的萌芽也为后续文明的演变埋下了伏笔。

    这些古老的文明在公元前2070年这一特定历史节点上,各有其发展脉络,或兴盛、或探索,与夏朝在中国的崛起一同构成了那个遥远而又神秘的世界历史画卷,其间承载的故事与智慧,值得后人细细品味与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