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8章 年 遣使册封周边各国
作者:5路偷懒   喂!当乞丐去啊?最新章节     
    永乐十六年,大明的天下一片昌盛之象,国威远播四海,周边诸多小国皆对大明心怀敬畏,或遣使朝贡,或请求册封,以得大明庇佑,也好在那纷繁复杂的天下局势中寻得安稳立足之地。成祖朱棣,这位有着雄图伟略的帝王,秉持着“怀诸侯,柔远人”之念,向来乐于对周边各国施以册封,彰显大明作为上邦大国的恩泽与威严,让四方来朝,万邦咸宁。

    《明史·外国传》有载:“永乐中,数有事于外国,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帝方招徕绝域,屡遣使颁敕往抚之,凡以册封、赐印、冠服、文绮者,不一而足。”由此可见,彼时大明对外交往频繁,通过册封等诸多手段,与周边各国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构筑起了一幅以大明为中心的天下秩序图景,而这也为围绕“1418年 遣使册封周边各国不要册封”的故事搭建起了基于史实的框架,让那段满是外交风云、关乎大明与周边国际关系的历史有了清晰可寻的脉络。

    我本是礼部的一名小吏,名唤林文,生得眉清目秀,身形略显单薄,却透着一股文人的儒雅之气。自幼便饱读诗书,对那经史子集、礼仪典章颇为熟悉,一心想着在这礼部之中,凭借自己的学识,为朝廷效力,将那礼仪之道传扬四方,也好让大明的威严与仁德尽显于世。我性子有些执拗,凡事心里头认定了对错,便很难改变想法,且为人又极重规矩,眼里容不得半点儿不合礼仪之事,可未曾想,这执拗的性子,竟让我在这遣使册封之事上,与众人唱起了反调,至于这其中的曲折故事,且听我慢慢道来。

    那一日,我正在礼部衙门里整理文书,忙碌间,听闻上司们在商讨着此次遣使册封周边各国的事宜。说是有几个藩国,新近派了使者前来,言辞恳切地请求大明给予册封,圣上已然应允,如今便要安排合适之人作为使节,带着诏书、印玺等物,前往各国完成册封之礼。

    我心中一动,想着这册封之事,虽说向来是彰显大明恩泽之举,可近些年来,却好似有些变了味儿。有些藩国,得了册封后,并未真正感恩戴德,反而是阳奉阴违,依旧在背地里做着些不利于大明的事儿,甚至还时常借着大明册封之名,在周边欺压其他小国,搞得那片地域乌烟瘴气。

    我越想越觉得不妥,当下也顾不上自己身份低微,便鼓足了勇气,朝着上司们所在的厅堂走去。到了厅堂门口,我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衫,便迈步进了门。

    屋内,几位大人正围坐在桌案前,你一言我一语地商议着使节人选等细节。见我进来,上司张大人皱了皱眉头,问道:“林文,你不在外面做事,进来所为何事?”

    我赶忙躬身行礼,说道:“大人,属下听闻此次又要遣使册封周边各国,心中有一些想法,想斗胆向大人进言。”

    张大人微微一愣,随后说道:“哦?你有何想法,说来听听。”

    我清了清嗓子,说道:“大人,属下以为,如今这周边有些藩国,虽受了我大明册封,却并未恪守本分,时常做出些有违道义之举,如此一来,我大明的册封倒像是成了他们肆意妄为的依仗。此次再行册封,怕是不妥呀,还望大人三思。”

    我的话一出口,屋内顿时安静了下来,几位大人皆是一脸惊讶地看着我,仿佛不敢相信这话是从我这么个小小吏员口中说出来的。

    片刻后,另一位李大人皱着眉头说道:“林文,你这想法未免太过幼稚了,遣使册封周边各国,那是彰显我大明国威,让四方来朝的重要举措,怎能因些许小国的不当之举便废止了呢?”

    我赶忙说道:“大人,属下并非要废止,只是觉得应当慎重,对那些品行不端、心怀叵测的藩国,大可不必轻易给予册封,以免坏了我大明的名声呀。”

    张大人听了,脸色一沉,说道:“林文,你不过是个小小的吏员,这等朝廷大事,自有圣上和诸位大臣们权衡考量,哪轮得到你在此妄加议论,莫要再胡言乱语了,出去做事吧。”

    我心中虽有些不甘,可上司已然下了逐客令,我也只能无奈地退了出去,可心里却依旧惦记着这事,想着无论如何,也得找机会再劝劝上司们才行。

    过了几日,使节的人选已然确定,各项准备事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我看着那一份份准备送往藩国的诏书、印玺,心里越发不是滋味,觉得这若是给了那些不值得的藩国,日后怕是要生出更多事端来。

    正巧,这日我在衙门里遇到了平日里与我交好的同僚陈生,他也是个心思细腻、颇有见识的人。我便将自己心中的想法和担忧告诉了他,陈生听后,思索片刻,说道:“林兄,你这想法虽说有些道理,可朝廷既定的旨意,哪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呀,不过,咱们或许可以试着收集一些那些藩国不良行径的证据,呈递给上司们,说不定能让他们重新考虑考虑呢。”

    我一听,觉得陈生说得在理,当下便与他商定,两人分头去打听那些请求册封的藩国的情况,也好为劝说上司做些准备。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和陈生一有空便往那些常与藩国打交道的商人、使者处打听消息,还查阅了不少过往的往来文书记录。这一查,还真让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

    有个叫婆罗国的藩国,此前受了大明册封后,不仅在国内横征暴敛,搞得百姓怨声载道,还时常派兵侵扰周边的几个小国,抢夺财物,强占土地,那几个小国畏惧大明威严,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忍受。

    还有个暹罗国,表面上对大明恭敬有加,可暗地里却与一些对大明心怀不满的势力勾结,互通消息,妄图在那片地域搅起风云,谋取私利。

    我和陈生将这些情况一一整理成册,心中想着,这下总能让上司们重视起来了吧。

    又过了几日,我怀揣着那本册子,再次来到了上司们议事的厅堂,求见张大人。张大人见我又来了,眉头紧皱,不耐烦地说道:“林文,你又来作甚?莫不是还想说那册封之事?”

    我赶忙躬身行礼,说道:“大人,属下此次确是为册封之事而来,不过,属下收集了一些那些请求册封的藩国的不良行径的证据,还望大人过目,或许能让大人改变想法呀。”

    说罢,我便将册子递了上去。张大人接过册子,随意翻看了几页,脸色越发阴沉了下来,说道:“林文,你这是从何处得来的这些消息?可莫要胡编乱造,诬陷他国呀。”

    我赶忙说道:“大人,这些皆是属下与同僚陈生多方打听、查证而来,绝无半点儿虚假,还望大人明察呀。”

    这时,屋内其他几位大人也凑了过来,看着册子上的内容,皆是面露异色。李大人冷哼一声,说道:“即便这些情况属实,可册封之事关乎朝廷颜面,哪能说改就改,若是此时反悔,那些藩国必然心生不满,恐会引发诸多事端呀。”

    我着急地说道:“大人,可若继续册封这些品行不端的藩国,那日后生出的事端怕是只会更多,还望大人能向圣上禀明情况,重新斟酌此事呀。”

    张大人却摆摆手,说道:“林文,你的心意我等知晓了,不过此事休要再提,你且退下吧,莫要再为此事纠缠了。”

    我满心无奈,只得再次退了出来,心中既气愤又难过,气愤上司们不听劝告,难过自己无力改变这局面。

    可我依旧不死心,想着若是能直接向圣上进言,说不定还有转机。于是,我便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奏疏,陈述了册封那些藩国的利弊,以及那些藩国的不良行径,希望圣上能收回成命,慎重考虑册封之事。

    我找了个机会,将奏疏通过合适的渠道递了上去,然后便在家中焦急地等待着消息。

    日子一天天过去,却始终没有任何回音,我心中越发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这大胆的举动会换来怎样的结果。

    终于,有一日,我正在家中读书,突然一群官差破门而入,为首的官差喝道:“林文,你好大的胆子,竟敢私自上奏疏,妄议朝廷大事,跟我们走一趟吧!”

    我心中一惊,却也不惧,说道:“我所奏之事皆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着想,何罪之有?”

    那官差却不由分说,便将我押往了衙门。到了衙门大堂,那主审的官员一拍惊堂木,说道:“林文,你可知你犯下了大罪,一个小小吏员,竟敢干涉朝廷对外册封之事,你该当何罪?”

    我据理力争道:“大人,我只是如实陈述情况,希望朝廷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日后生出祸端,这怎能算是犯罪呢?”

    那官员冷哼一声,说道:“哼,朝廷的决策岂是你能随意质疑的,先把他关入大牢,等候发落。”

    就这样,我被关进了那阴暗潮湿的大牢里,心中满是委屈与不甘,想着自己一片忠心,却落得如此下场,可又无可奈何。

    在牢里待了几日,陈生托人来给我传信,说他正在外面想办法营救我,让我莫要着急。我心中感激,却也知道这事儿没那么容易解决。

    又过了几日,牢里来了个狱卒,他看我可怜,便和我聊了起来,我把自己的事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那狱卒听后,摇摇头说道:“你这性子也太执拗了,朝廷的大事哪是你能改变的呀,不过看你也是个实诚人,我帮你传个话出去,看看有没有人能救你吧。”

    我赶忙谢过那狱卒,心里又燃起了一丝希望。

    过了些时日,经过一番周折,或许是上司们念在我往日做事还算勤勉,又或许是朝廷也不想把这事儿闹大,我竟被从牢里放了出来,只是被严厉警告,不许再插手册封之事。

    我出了牢后,看着那依旧在筹备着的遣使册封事宜,心中满是无奈,知道自己终究是无力改变这一切了,只能默默祈祷,希望那些藩国日后莫要做出太过分的事,辜负了大明的一片好意。

    在这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着各自对外交往以及册封等方面的情况,且与大明1418年遣使册封周边各国这一经历有着诸多关联与可比之处。

    在英国,当时正处于中世纪晚期,其作为一个岛国,对外交往多集中在与欧洲大陆国家的往来上。英国国王有时也会通过授予一些欧洲大陆的贵族、领主头衔或土地等方式,来建立同盟关系或彰显自己的影响力,这与大明的册封周边各国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一种对外施加影响力的手段。不过,英国的这种授予多是基于政治、军事利益的考量,比如为了对抗共同的敌人等,且范围相对较窄,主要在欧洲大陆内部。而大明的册封则更侧重于彰显上邦大国的地位以及传播文化礼仪,范围涵盖周边诸多亚洲国家,体现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对外交往手段的差异,英国重利益结盟,大明则重文化传播。

    在法国,中世纪晚期的法国在欧洲大陆有着重要地位,周边诸多小国、领地对其或依附或寻求庇护。法国国王会通过赐予爵位、签订条约等方式来确定与这些国家、领地的关系,其中赐予爵位便有类似册封的意味。但法国的这种行为更多是为了巩固自己在欧洲大陆的统治地位,整合周边势力,使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与大明册封周边各国希望其遵循礼仪、维护地区和平不同,法国更强调权力的掌控,体现出不同国家战略需求下对外交往方式的差异,法国重权力掌控,大明则重和平秩序。

    在奥斯曼帝国,疆域辽阔,其与周边诸多国家、部落有着复杂的关系。奥斯曼苏丹会对一些表示臣服的地区或部落首领赐予官职、称号等,以此来维系对广大地域的统治。这种册封方式融合了奥斯曼自身的宗教、政治文化特色,比如会依据伊斯兰教义来确定册封的名号和等级,同时也带有很强的军事统治色彩,要求被册封者需为帝国提供军事支持等。与大明册封周边各国注重文化礼仪的传播以及和平友好往来不同,奥斯曼更侧重宗教与军事层面的控制,体现出不同民族宗教构成下对外交往中册封行为的特色差异,奥斯曼重宗教军事,大明则重文化礼仪。

    在威尼斯共和国,作为商业城邦,其对外交往主要围绕着海上贸易展开,与众多地中海沿岸国家以及其他海上贸易伙伴有着密切联系。威尼斯会通过签订贸易协定、给予贸易特权等方式来巩固与这些国家的关系,虽然没有传统意义上像大明那样的册封行为,但给予贸易特权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即让对方更愿意与威尼斯保持良好合作。这与大明册封周边各国基于政治、文化层面的考量不同,威尼斯更看重商业利益,体现出不同发展模式下对外交往策略的差异,威尼斯重商业利益,大明则重政治文化。

    在阿拉伯地区,各个部落、城市之间以及与周边国家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有时会通过认可对方首领的地位、赠送贵重礼物等方式来表示友好或者建立同盟关系。这种方式相对比较灵活、随意,没有像大明册封那样有着严格的礼仪程序和官方文书等。阿拉伯地区更注重实际的利益交换和人情往来,比如共同对抗外敌、分享贸易资源等,体现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对外交往形式的差异,阿拉伯重实际利益,大明则重礼仪规范。

    在日本,当时处于室町幕府时代,对外交往相对有限,主要是与周边的朝鲜、中国(大明)等国家有着往来。日本会通过派遣使者、进献礼物等方式来维持与这些国家的关系,虽没有类似大明册封他国的行为,但十分看重从大明等国家获得的文化、物资等方面的交流成果,比如学习大明的先进文化、技术等。这与大明主动册封周边各国以构建国际关系秩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