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去马鞍山偷鸡
作者:赵不言   从长征开始:十军团的绝境血路最新章节     
    说完部队整编的事情,接下来就该安排转移的前期准备工作了。

    “目前中央虽然已经同南京达成了合作抗日的共识,但转移到新根据地的路上绝对满是刀山火海,我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的小心来”。

    在交还上虞县城和几百号俘虏后,一向“不好战”的孙大师长果然就偃旗息鼓选择了和三支队进行武装静坐。

    看似风平浪静之下实则暗伏危机!

    随着皖浙赣根据地的部队进入四明山区,原本负责堵截他们的第19师也一路尾随投入到了浙东地区的围剿作战,再加上原来的88师、第6师和新15师,眼下四明山周遭已经聚起了四个师二十个团的重兵集团。

    他们就像守候在洞口的饿狼一般,只等抗日三支队脱离山区环境就会立刻一拥而上分食血肉。

    廖春华和杜斌彬都盯着地图愁眉不展——形势凶险呀!

    迟疑半晌,杜斌彬率先开口打破沉默:“不然……还是留下来不走了吧?从浙东去大别山这一路距离太远了,不仅需要长途跋涉,而且敌人肯定还会在沿途层层拦截阻击”。

    他叹了口气悲观说:“能成功到达大别山区的几率实在太渺茫了,到时候别说十不存一,恐怕会是百不存一甚至全军覆没”。

    廖春华比杜斌彬懂得更多一点,他补充道:“我军一旦离开根据地长途行军,沿路既无物资补充,在敌人几个师的压迫下又不能停留作战,最后多半都会跟………唉!”

    廖春华话没说完,但赵骥却猜得到他没说出口的后半句——会跟之前的十军团和井冈山留守部队落得一样的下场!

    以当时局中人的正常思维来看,这的确是条绝境血路,可身为穿越者的赵骥却非常笃定只有北上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浙东军政委三人班子目前隐隐是二比一的局势,赵骥必须拿出一个足以令人信服的理由来才能通过这次关系全军命运的重大决定。

    “廖书记,杜副书记,首先,如果中央后面不要求我们撤到长江以北的话,那我们就原地留下来,但如果中央有这么个要求的话,我们就无论困难多大都应该坚决予以执行,对不对?”

    “这是自然”,廖、杜二人在服从中央这一点都是没有任何异议的。

    “那好,军事上讲究个不打无准备之仗,身为军事主官,我的建议是提前做好一切准备,只等中央命令一到就尽快可以予以执行”。

    廖春华和杜斌彬一起默默地点了点头。

    “我对北上转移的意见原则是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

    其实,这个“两宜两不宜”原则是502后来往北转移时提出的,所以浙西南挺进师最后也是为数不多从南方腹地成功成建制突围到江北的部队。

    赵骥对此也深以为然。

    “从目前的形势看,全国一致团结抗日已是必然,我们必须密切关注正面战场的进展,等倭寇出现南下迹象时,国军主力肯定会向北集结”。

    赵骥敲着桌面一字一顿地说:“这时候就是我们转移的最佳时机”。

    时间已经进入1937年春了,赵骥估计88师和19师、第6师很快就会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朝着淞沪战场集结了。

    “我们的第一站目的地是这里”,赵骥用手指点点地图上皖苏两省交界处,“马鞍山!”

    “我打算安排李睿以四明商行为掩护,特务连配合,先行前往马鞍山寻找隐蔽地点囤积补给物资,我军到达此处后可以暂时歇脚,而后再视情况往大别山地区转移”。

    赵骥选择马鞍山作为中继站其实还有更深一层的思考,只是会上不便明言。

    马鞍山距离南京不过数十公里,自古便号称“金陵屏障,建康锁钥”,此地既有山地作为遮蔽,又有大江可以依托,位置且险且关键,南宋年间着名的采石矶之战就爆发于这一带地域。

    赵骥计划利用马鞍山的位置和地形先发一笔财,再偷摸敲一记闷棍。

    赵骥想得很美好,廖春华却立刻就表示了激烈的反对:“胡搞!马鞍山绝对不能作为转移的中继站!”

    廖春华刚上山的时候就介绍过自己的履历,他曾长年在皖南地区从事农运活动,对安徽的地理环境十分熟悉:“马鞍山离南京太近了,反动派是绝对不可能容忍我们进驻那里的,到时候哪怕只是短暂停留也一定会引来敌人不惜代价的追剿”。

    “而且要去大别山的话,马鞍山也不顺路呀,我们干嘛要费劲绕路去南京外围兜一圈?我们沿富春江就能直入皖南,然后转西就到大别山啦”。

    赵骥很想告诉他那时候南京的军队根本无暇顾及自己这支五千人的孤军,但这话偏偏不能明说,何况现在说出来也不会有人相信。

    “额……好吧,是我考虑不周,那就直奔大别山吧”,赵骥实在找不出个合适的理由,只能临时改变计划——先去大别山落脚,届时再根据实际情况看要不要分兵去南京外围偷鸡。

    反正因为自己穿越而在浙东造成的改变不足以影响到即将到来的国战,在预知历史关键时间节点的前提下,留给自己的微操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决心既定,各项准备工作立即全面展开,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情报。

    三支队的情报网当然还触及不到南京乃至东京,但预知88师、19师和第6师都将会参加淞沪会战的赵骥严令孙林密切留意这三支部队有无开拔的迹象。

    88师是最早一批被投入战场的参战部队,只要孙元良一动,那么北上转移的时机就要来了 。

    没想到,比88师开拔更早来到的是来自中央分局一封措辞严厉的批评电文。

    “抗日三支队长赵骥存在明显左倾逃跑主义思想,其在革命队伍中肆意发表放弃现有根据地的煽动性言论,现就地免去其浙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的职务,要求其立即进行深刻反思,并做出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