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水旱灾害背后的故事
作者:艾搭不理   从前有个协谷镇最新章节     
    “领导,我家地里的水五指深了!”

    “领导,你看看我们家的地,玉米都快泡死了!”

    “领导,我家十亩地,全淹了,你看看,这片都是!”

    ……

    一听说镇上来核实受灾面积,地里泡水的农户都来了,将郑为民团团围了起来大倒苦水。

    郑为民没有理会周围诉苦的群众,他作为核实灾情的人员,必须客观的评价土地的受灾情况。他翻着南高村的地亩册子,仔细核对着受灾情况。地亩册子是一个村分地的最终凭证,村里哪里有多少地,谁分了多少,白纸黑字记得清清楚楚。

    “保柱,怎么跟地亩册子对不上号?”

    随便翻了几页,郑为民就发现了问题,地亩册子上面写着这片有耕地五百亩,但现在放眼望去,这片仅被水泡的耕地至少八百亩开外。

    “这个……”

    苏保柱有些尴尬的挠了挠头,他倒是知道是什么原因,但这事真没法说!

    “咱们的政策不可能说你淹了多少就救助你多少,你们分了几亩地,地亩册子上白纸黑字记得清清楚楚,多出来的,到底是侵占的边坡还是水沟,你们自己心里有数!”

    郑为民不用想也知道,土地面积的扩大,肯定是老百姓违法侵占的边坡、水沟,这年头有霸道的连生产路都敢侵占,别看这些东西不大,零零碎碎加起来也不少了。

    这会还没有那么多的键盘侠,镇上的干部还敢站在公利的角度训斥惹祸的老百姓,如果放到现在,估计郑为民连来都不来,直接让村里报个数,然后压缩掉九成水分之后再发救灾款。

    “领导,你先告诉我们,一亩地能赔多少钱吧!”

    虽然被镇上的领导直接点到了脸上,但村里的老少爷们依然没有生气,这年头有钱的是大爷,这个管着发钱的领导,更是大爷中的大爷!

    “什么叫赔多少钱,谁赔给你?”

    郑为民正在气头上,一听到“赔”这个字就不乐意了,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上级的救助资金在很多地方被叫做赔偿款,这造就了一大批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筷子骂娘的优秀人才!

    “我们不是遭灾了嘛……”

    村民们意识到自己好像真的说错话了,不过咱协谷镇的老百姓,最大的优点就是嘴硬!

    “你遭灾了就能胡说八道?国家就欠你的?这是政府的救灾款,不是你的赔偿金,还想讹国家,也不撒泡尿照照!”

    苏保柱见郑为民的脸色不对,连忙假装训斥周围的村民,郑为民虽然只是镇上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但他对上提供的是最关键的第一手数字。

    不管苏保忠之后如何去协调,上级也只会将南高村的救灾款挪给北边的平原村。南高村虽然海拔不高,但在整个协谷镇也算是个山区村,山区村的降雨量再大,也不可能比北边的平原村受灾严重,所以到最后的南高村拿到的钱数只可能比这个数字小,不可能比这个数字大

    “领导,您也别跟他生气,庄稼被淹,我们都急坏了!”

    有机灵的村民立刻反应了过来,苏保柱只不过是村里的会计,哪有资格在村里唱白脸,现在他唱白脸了,显然是在提醒大伙有些过了。

    “具体能救助多少还不一定,每个村的情况也不一样,还得跟咱们村里的领导商量决定。”

    郑为民当然不会将每亩的救助标准告诉他们,这个钱虽然是根据亩数下来的,但是在这种普遍受灾的背景下,村里肯定不会只给受灾最重的,一般都是大伙多少分一点,受灾严重的多分点,受灾轻的少分一点,省的到时候有人闹意见。

    这种做法如果放在现在绝对是妥妥的违规,但是在当年这却是一种相对比较公平的做法。

    “你们真要是受灾比较重,生活困难,就赶紧去村里找找苏书记,到时候让他给你们报上去,咱们拨款都得有组织程序,你们直接来找我也没用!”

    郑为民就将球踢回了村里,村里的事还得依靠村两委来做,乡镇工作有个铁律,那就是:要想村里工作好开展,镇上就不能把爪子伸的太长!

    “我的职责就是尽量多给你们报点数,到时候争取让县民政局多拨点钱。不过还是那句话,正常分的耕地受了灾,上级会救助,你们私自侵占的边坡、水沟、生产路,一概没有!”

    看着大片的农田被水淹了,郑为民也非常心疼,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场洪灾不仅仅是天灾,更多的是人祸!

    虽说前几天下了好几场雨,但总的降雨量并不大,正常情况下绝对不会造成洪涝灾害,现在大量的农田被淹的真正原因,是农田水利设施的系统化瘫痪!

    最早发生问题的是农田灌溉系统,六七十年代,我国持续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兴建了一大批水渠、渡槽。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这些水渠、渡槽逐渐接近使用年限,地方上也没有能力和动力去维护,这些曾经辉煌过的农业明星逐渐被废弃。

    当年修建这些设施的时候,用的都是上好的石材,于是雷峰塔的故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遍又一遍的上演。按道理说,破坏农田水利设施,是要负法律责任,但现实中,特别是那些年竟然神奇的没人去管。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很多老百姓发现自己在水沟、河渠边的地垄,无法使用联合收割机等等大型机械采收,如果采用人工去割,无疑将会增加很多无谓的成本。

    分到这些地块的人家,自然不会甘愿吃这哑巴亏,于是很多人家就偷偷“改造”了这些水利设施,于是农田中的排水设施,出现了“大变小、小变无”的趋势,严重影响了雨水下泄的速度。

    随着粮价长时间在低位徘徊,大伙都发现一个道理,那就是种地真的不是什么好买卖!为了增收,很多人就开始在田间地头、河道沟渠里栽种杨树,一棵成材的杨树能卖上百块,这可比种地划算多了。看到别人赚钱的老百姓,开始大规模抢占水沟、河道种树,这又严重削弱了河流的泄洪能力。

    进入汛期之后,无处可去的雨水,只能淤积在农田中,这才出现了小雨大涝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