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无为不争
作者:风疏竹   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最新章节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前边讲到凌家一行人上黄山的第六天,吃过早饭后,老道长带领我们去游了芙蓉岭。

    芙蓉峰位于黄山北端,东连磨盘峰,西接探头峰,为36大峰之一,海拔1335米;芙蓉岭在芙蓉峰下的南边,下有白马源、白马溪,山形峻秀,宛如初放芙蓉,艳丽动人;芙蓉岭是北面登山必经之路。

    早上下了暴雨,雨后游芙蓉岭,我们看见水聚千沟万壑,到处可赏飞瀑流泉。

    在芙蓉岭头,我们看到了芙蓉岭壮丽的风景,凌家子弟们在欢呼,我和老道长站在后边淡定聊天。

    我问了老道长一个问题:道教相信轮回转世吗?

    老道长说:轮回转世、超脱生死是佛家的主张,道家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我又问:道长,能说得明白一点么?

    老道长捋着他那长长的白胡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一听,知道老道长在跟我说《道德经》。

    我在现代时读过《道德经》,但就是觉得很晦涩难懂,现在这么难得遇上真正的修道之人,我怎么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呢?

    我就问道:道长,如何理解道家的无为、不争?

    老道长说:无为、不争,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明白;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世人以为道家清心静气、自然无为,炼丹制药、中医养生,这些都是表面,真正的道家博大玄奥。

    我觉得老道长现在才是真正跟我打太极!

    我好像听懂了,但又好像一无所得。

    我当然不会这么错过这个学习的机会!

    我不服气地继续问道:道教的标志是太极图和八卦图,太极图和八卦图不是《易经》的吗?道教跟《易经》有什么关系?

    老道长停下捋他的白胡子,低头认真在对我说:

    你所说的《易经》,其实分为《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现在《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仅余《周易》存世,世人多称《周易》为《易经》。《易经》不只跟道教有关系,跟儒家也有很大的关系。《易经》既是道家的指导思想,也是儒家的指导思想。

    三叔和大哥凌轩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到我和老道长的身边。

    三叔听到我和老道长的对话,就对老道长讲:道长,能为我们开几堂课讲解《易经》吗?

    道长微笑着对我们说:只要你们肯学,我就给你们讲。

    我们从原路返回到松谷草堂,时已正午,道院已为我们准备了黄粱米饭和香菇斋菜,我们都吃得很香。

    吃完午饭,我们稍作休息。

    下午,老道长在回廊围绕着的天井中央为我们讲课,近六十人的凌家子弟坐满了天井四周回廊上的坐凳上,采药人也来听课了。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秋天午后的阳光,穿过云层,斜斜地把正四方形的天井分成三等分。

    靠西的三分之一,阳光把西面回廊上的透雕花替,倒影在地上;

    中间的三分之一,是明亮的阳光,正中刚好是我们曾在上面喝茶的石台;

    靠东的三分之一, 是回廊檐下的阴影,老道长就站在那道阴影内。

    这是穿越时空的课堂啊!

    老道长头戴纶巾,身着浅蓝色粗布直身道袍,简单却出尘脱俗。

    老道长缓缓地说: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传说《易经》主要由三位圣人来完成,这三位圣人第一位是伏羲;第二位是周文王和周公父子,这一家算作一位;第三位是孔子。

    伏羲在上古,周文王在中古,孔子在近古。

    《易经》被《吕氏春秋》称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意思是指大到没有外面,小到没有里面,就是说《易经》广大精微、无所不包。

    《易经》是能解开宇宙万物密码的宝典,我们学习且活用《易经》,等于掌握破解宇宙秘密的密码。

    怎样才能破解《易经》?我们现在有三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是上古的伏羲留给了我们的,就是伏羲八卦。

    八卦图是宇宙最基本的秘密,代表着阴阳。

    第二把钥匙是中古周文王留给我们的,是文王六十四卦。

    它告诉我们,宇宙只有六十四个密码。

    第三把钥匙是近古孔子留下的,是《十翼》。

    孔子读完《周易》后,不由发出由衷的赞叹,他替《周易》装上了十只翅膀,好让《周易》能飞起来。

    无为、不争是道家宗旨。

    先师老子对君王的告诫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无为,指顺应自然,不争,是不与民争利。

    无为、不争是指不要采取极端的措施来加以干预,而是采用淳朴和无欲来进行教化。

    看似无为,实则有为;看似不争,实则为大利而弃小利。

    老道长说得摇头晃脑,我们听得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