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前边讲到老道长拿出当年贾仁伯伯托他转交给凌家族人的一册《陶朱公生意经》,对我们说,此书是春秋时期商圣范蠡的经商着作。
老道长转告贾仁伯伯的嘱咐,说一定要教导族人学会“陶朱公理财十二则”,老道长将贾仁伯伯总结的陶朱公的七条营商之道“据时而动、知斗修备、天予则取、贵出贱取、三八价格、积着理论、薄利多销”转告凌家族人。
我们听了老道长的说话,都十分感动贾仁伯伯的古道热肠。
这时,小道士进来,把大茶壶里的茶水,尽数为我们添满,然后拿了出去。
三叔向老道长问道:道长,我听闻云南多地震,我们在居屋建造方面有何要注意的事项?
老道长说:
说到地震这个事情,地震是因为陆地板块间的移动引起的震动。
云南位于欧亚地震带侧,大小地震不断,的确必须防患于未然。
中华大地历史上,最少发生地震的地方是浙江,最多发生地震的当属四川。
四川的西端是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山区地形,中间是盆地,东部是山区,四川的地震主要发生在西部地区。
四川西部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相衔接的部分,四五千米的高原地形陡然而降,到了四川盆地中央,只有海拔500米,很明显这里有一个较大的地层断裂带。
四川总共有八条断裂带经过,这八条断裂带是“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地震带、安宁河--则木河地震带、金沙江地震带、松潘--较场地震带、理塘地震带、木里--盐源地震区、名山--马边--昭通地震带等”。
任何一条断裂带发生动静,都与四川有关,所以四川的地震频发。
老道长说这些地震知识时,他是在沉浸式地向我们输出,没有留意到三叔跟凌轩两个人在旁边听得目瞪口呆。
我看着他们,不由得微笑,心里在想:
这些地震的信息,明朝的人是不可能知道的;而我和老道长均是从现代穿越到明代,在现代时的科学技术已掌握了这些地质资料,而且当时资讯较发达通畅,我和老道长当然知道,我们师生们还一度在历史课堂上讨论过相关的地震案例。
三叔如此相信老道长,是因为老道长之前的铺垫——老道长不是说自己在黄山上经常见到那些到处云游的有识之士么?
而凌轩则是三更约见后,知道了我和老道长都非正常人,所以选择性地相信我和老道长。
三叔和凌轩两人,对这些他们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知识,虽然有点惊吓,但也照单全收。
但是三叔明明问的是云南,为什么老道长指着东说了西,从云南扯了去四川呢?
只听到老道长继续说:四川发生过一场八级的大地震,很多房屋都倒塌了,但是在距离震央不足400里(现代的200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丁氏庄园却安然无事。
老道长说的这个案例,在现代时,我们曾在课堂上拿出来讨论过。
老道长口中所说的四川这场八级大地震,指的是2008年发生的四川汶川八级大地震,这座庄园在现代也是真实存在的。
在汶川八级大地震中,这座到2008年为止,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古董大庄园毫发无损。
这座丁氏庄园的祖先,在清康熙十年,即公元1671年,从广东韶州府(即现代的韶关)乳源县,应当时清政府的号召入川,移居重庆府合川县二甲康沟;在清雍正二年,即公元1724年初,移居四川仪陇县南阳轿顶山下居住。
丁氏家族经过150多年的经营,至光绪年间,家产丰盈,成了川北民间巨富之一。
清代末年,丁氏兄弟为了家族安全,策划将先祖代代遗传下来的巨额家资,用于筹筑一座客家风格的豪华、坚固、气派、宏大的庄园。
全族上下动手,精心选址,积极备料,专门雇请技术高超的建筑大师领班负责施工。
从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破土动工,到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庄园主体工程告竣,又用了三年时间内部细致装修,直到民国十四年,即1925年全部落成,前后横跨清朝和民国两个朝代,历时十八载春秋。
在现代时的课堂上,老道长即游教授曾与我们学生讨论说,四川有历史记载的地震,两千年间有近400多次,不过古时候不能知道地震的震级,所以史书仅形容剧烈的惨状,没有清楚记录地震的级别。
四川有历史记录具体地震级数的地震,自1933年7.5级茂县的叠溪地震计起,共发生5级以上大地震32起,其中6级以上地震13起,7级以上地震4起。
根据史料统计,四川地震发生频率也位居全国第五位,属于地震发生较频繁地区。
四川地震有个特点,就是第一次发生后,可能接下来还会有许多次连续震,这种叫震群型地震。
例如1933年茂县叠溪发生过一次地震,在1936年茂县又发生一次地震,在1940年距茂县40公里的汶川发生了地震。
1976年8月,在四川松潘、平武间,先后发生7.2级、6.7级和7.2级三次地震,三次地震经纬度极为接近,这都是属于震群型地震。
四川最近的一百年间,最大的地震当属2008年发生在四川汶川里氏八级大地震,汶川八级地震发生时,大半个中国都有震感!
2008年汶川八级地震造成死亡人数达7万多人,37万人受伤,人失踪,无数的建筑物倒塌,汶川地震的惨状可以称得上是人间地狱。
丁氏庄园也是因为在汶川八级强震中,屹立不倒,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得到专家们的专题研究。
丁氏庄园建成的时间是1922年的民国,跟我们凌家族人所在的明代洪武年间,有近五百多年的距离,但是丁氏族人入川的经历与我们凌家族人入滇的经历相似,而且同是前往地震常发之地。
老道长是想用这个真实的例子,告诉凌家族人,在云南这种常发生地震的地方,修建住房,应该仿效这座庄园的建造。
老道长继续说:
这座丁氏庄园位于四川省仪陇县的琳琅村,被当地人称作琳琅奇屋。
丁氏庄园在那场八级大地震中,不但墙无裂痕,片瓦也没掉下来。
丁氏庄园不但地震不会伤及它,连平常的自然灾害,对丁氏庄园也没什么影响。
丁氏庄园所在的仪陇县,历史上不是降雨过多造成洪涝就是天不下雨闹旱灾,让当地人苦不堪言,但是丁氏庄园不但洪涝不会影响到它的安全,连干旱也与之无关!
丁氏庄园旁边的水井,常年水量充足,自丁氏族人入川到此开井起,三百多年,从未干枯过,你说奇不奇怪?
当地人说,琳琅奇屋的神奇是因为受到两座大山的护佑。
这两座大山就是琳琅村里丁氏庄园背靠着的轿顶山,以及轿顶山东北方向的琳琅山。
轿顶山的山形像一顶轿子,又像一顶官帽,所以又叫作官帽山。
琳琅山的山脉就像一个五角星,延伸向五个方向,所以又叫作五龙山。
当地人说,丁氏庄园是建在风水宝地上,轿顶山让丁氏族人做任何事都亨通发达,五龙山更是祥瑞,五龙戏水,又怎会缺水?
事实上,两座山汇聚下来的地下水,刚好到了丁氏庄园水井位置,不涝也不枯、不多也不少,常年充足。
而丁氏庄园能在四川诸多地震中幸存下来,是因为它在建筑设计时,经过避震处理。
丁氏庄园坐北向南,一楼一底,整座庄园为土木混合承重层楼式群体建筑,由一大二小三个天井,呈“一”字排列的三个院落和东面三层楼的碉楼组成。
丁氏庄园正脊高约15米,大中小三套四合院紧衔相依,正中主院最大,左院次之,右院最小。
庄园由石、土、木三种原料构建成的。
四合院的柱、檩、枋、椽等木材用料,均选伐自琳琅山上的楠柏之木,内花园四周共有庭柱14根,直径均在0.5米以上,通高10米,比普通的大一倍,每根庭柱上都有木刻龙头,栩栩如生。
人们发现,庄园用作庭柱的14根楠柏之木,都是整木,中间没有人工连接之处。
整座庄园没有一钉一铆,全靠斗拱、大梁、立柱,纵横交错,相互连结,完整而坚固。
庄园地面的石材也特别考究,专选质地坚硬、细密的青灰色石材,最长的有3.8米,最短的也有2.8米,最高90厘米,宽40厘米。
庄园的墙体,特制1.2市尺(1市尺是33.33厘米,1.2市尺就是约40厘米)厚的宽墙板,选用的材料是本地最好的红色粘土,其中大量掺杂了河沙、古灰、瓦砾、柏木条、竹木条,并辅之以糯米浆、红糖水、桐油、鸡蛋清,以增加墙体粘性和硬度。
据说建筑时,要求工匠每天只筑一板高的墙,主人在筑好的墙上任意掏个小洞,灌上水,经过12小时以上,若滴水不漏,才算合格,方能往上筑第二板墙,可谓精益求精。
由于这座庄园的建设图纸没有留存下来,所以不能得知其地基作何处理,但是古人曾为了抗震,发明了圆的地基,例如西安的小雁塔。
西安的小雁塔也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八次地震,最大的一次是8.4级的强地震,比丁氏庄园经历过的8级地震还高0.4级,但是小雁塔都可以有惊无险。
人们研究小雁塔时,发现了它抗震的秘密,就是小雁塔的地基像是一个大面朝上的半圆球体,而小雁塔的地基周围都是软土,这使得小雁塔遇到地震时,随地震的摇晃而在软土里摇晃,如一个不倒翁一样。
估计琳琅奇屋的地基也曾为发生地震而作周全考虑。
在中原地区,人们建房时,会要求所建地基形状要宽、平、方、正,且不能建在土质松软、地下潮湿、砂石混杂的地方,但是你们入滇后,可能中原的建筑常识跟云南的不相同了。
在选取适合建房的风水宝地后,一定要认真参照当地古宅的设计,多听当地人房屋为避震作出的处理,房屋的地基框架一定要按当地的设计,要找当地建筑工人参与施工。
这时候,小道士把煮好的一壶松针茶拿进侧厅。
老道长示意我们喝茶,我们都拿起茶杯一饮而尽,小道士为我们续杯。
老道长继续说:
首先讲一讲房子的朝向。
在云南房子的朝向,与中原不同。
中原的房子讲究坐北朝南,因为这样的房子,接受的阳光较多;而中原的汉人又十分抗拒阳光从西面而来,所以除非不得已,在建房时不会将房子向西或西南。
因为西面来的阳光,令晚上的房子不凉快,十分闷热。
但是云南地理位置与中原不同,云南虽也是在北半球,但与赤道更靠近,而且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四季天气跟中原不同,凉的日子更多;即使是夏天,也有早晚凉、中午热的情况。
云南的阳光不似中原般从南面射来,而是从西南或东南而射来。
接受西南而来的阳光,会让房子在气温冷时,更觉温暖;接受东南而来的阳光,早晨可以舒服地享受阳光的漫射。
其次,云南的房子样式跟中原很不同。
云南昆明与大理多是白族与纳西族聚居。
昆明因汉族较多,很多民居样式与中原相似,多是三间四耳、三间六耳的三间厅土木或砖木结构的“一颗印”式建筑。
大理白族民居和丽江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三间为一单元称一“坊”,两坊组成“曲尺形”住房;三坊组成“三坊一照壁”院落;四坊组成“四合五天井”的四合院落。
城镇的白族和纳西民居,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
农村的白族和纳西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大多数农村的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例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
我们听了后,都感到茅塞顿开。
我们将来在云南建造属于凌家族人的“琳琅奇屋”的前景,经老道长一说,像徐徐打开的画卷一般,越来越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