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前边讲到凌家族人从安徽休宁出发的第十三天,我们在景德镇,连续两天挖到了张氏不知何故埋在地下的财富。
明朝初期,朱元璋为了巩固上层统治,花尽心机、排除异己、巧取豪夺,这些我们在前边都曾经提过,在此也就不再提了。
我根据陈锁匠提及张老爷定制锁具的时间,推断张老爷当时一定是走投无路,但又不甘于双手奉上家族财富,才会出此下策,将财富埋于深山密林中。
张老爷定制锁具的时间是洪武九年,即公元1376年,刚好这一年发生了明初着名的“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
从1376年到目前我们所在的1389年,都已过去14年了,如果还有知情人在世,早就回来把金元宝挖走。
金元宝到现在还在,那就表示,当年知情的人,或许身不由己没了自由,或许已遁入烟尘。
凌家族人持“百忍”家训,素来处事低调,即使得了巨财亦风轻云淡;如此巨财,为免引来祸患,长辈们除了安排好族人妥善保管金锭,长辈们还做好登记,以便日后这笔财富能发挥它的作用。
世间的财富,本来就是“击鼓传球”的游戏,在那一声声的时代鼓点中,人们互相传递价值。
中午的时候,天又继续下雨,我们除了外出吃饭,就留在客栈里休息。
到了傍晚,天开始放晴,西边的天空也现出了彩霞。
吃过晚饭,我们整理一下行装后,就早早休息了。
明天,还要继续出发!
一夜无梦,又到天明。
天还蒙蒙亮的时候,我们就已整装待发。
前一天晚上,三叔早已在客栈旁的小食店订好了丰盛的早饭,我们吃完早饭后,把行李装上驴车和牛车,离开客栈,向西面出发。
我们一路坐着车向前,走出了小镇,走进了村道,步入田野,穿过两旁比人高的芦苇丛,终于到达了昌江的渡口。
我们一行人需要搭乘过渡小船,才能到达对岸。
一路走过来,发现今天的雾很浓,凌家子弟的衣服都被雾湿了。
凌轩忙于走前走后打点一切,照看我的任务,就交给的萧遥剑,他在临出发时,就为我披了一件小羊皮衣服,我还是很暖和的。
走近昌江时,只见两岸长满了芦苇,此时的芦苇开满了毛绒绒的花,江风一吹,两岸白浪滚滚。
正是:
婷立江堤未说愁,
惯尝冷雨笑金秋。
平生尽解风霜味,
一曲欢歌伴碧流。
在等三叔联系渡船时,萧遥剑伸手摘了两支芦苇给我和陈婉玩,我们都很高兴!
萧遥剑是那种胆大心细的人,很懂得哄人和体贴别人。
在古代的江南,船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船的种类有很多,按运载的不同分为货船、客船、渡船。
此时我们站在昌江的渡口,等待的是渡船。
渡船一般就是供横渡较宽的河流用的,如果是小河的话,在古代也有“共享船”的使用。
也许有人会问:又不是每一个人都被训练过怎么撑船,那怎样共享呢?
是这样的,江南的野外多河涌,建桥多被大水冲毁,聪明的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两边岸上建一牢固的高架,上边有一条固定的铁索或绳子横跨两岸。
人要过对岸时,就用岸边拴着的共享小船,站在小船上,摸着铁索或绳子来移动小船,到了对岸,上岸后绑好小船。
如果有人想过对岸,岸边却没有小船,那么,就要等对岸有人要过来时,才能有船用了。
昌江是一条较宽的大河,河面最宽的地方有近150米,最窄也有80米;当然不可能设置共享渡船。
渡口一般会选择建在水流较平缓、河面较窄的地方,在这种地方摆渡较安全。
昌江上的渡船可搭人、小车、牲畜和货物,属于较大的三人一橹的大船。
我们一行人将驴、牛与小车分开,先把小车推上船,再把驴、牛引上船,坐上几个人,船夫三人,两人在船尾,一人撑着竹竿在船上灵活走动把握住方向,船就是这样横渡江面了。
我上了船,一摸船身,是铁力木制成的。
铁力木坚固结实,浮在水上,少费人力。
我们到了西岸,在等候其他人摆渡过来的时候,我们走上渡口旁边的垒起的高台上,只见苍茫的江上,已经有许多来往船只。
这时,蓝绿的江面上,浮着灰蒙蒙的雾,毫无心理准备,红彤彤的太阳,忽然一下子就从雾中跳了出来,金灿灿的阳光把江面染成橘红。
萧遥剑轻轻吟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我接着说:能不忆江南?
我们一行人足有一百多人,有三只渡船全部开齐,用了差不多两个小时,船夫才将我们全部送到了西岸。
上了岸,为驴、牛套好车,装好行李,这些都是很花时间的。
为什么古代人是慢生活?
不是他们不想快,是根本快不起来。
慢生活,也真正让人回归生活的本身,以一生的时光,享受流年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