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忽必烈励精图治,稳定元朝在全国的统治之时,南方的南宋朝廷却又爆发了新的内部斗争。
因为‘鄂州’大捷的缘故,贾似道在回到朝廷之后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奖赏,被宋理宗加封为卫国公与少师,同时还命文武百官分立两侧恭迎他“凯旋“,之后更是被授予丞相之位,自此大权独揽。
但贾似道心里知道,自己的这番‘大捷’是经不起推敲的,军中知道自己底细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保不齐哪天就蹦出来个人戳穿自己的真面目,将自己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为了将威胁扼杀在摇篮里,他决定来个恶人先告状。
告谁的状?
当然是谁得罪他就告谁的状呗!
于是,曾在军营中对他“无礼“的大将曹士雄便被他以贪污军饷及盗取官钱为名流放偏远之地。
与他一起被流放的,还有曾坚守潭州,使蒙古名将兀良合台难以存进一步的名将向士壁,此人因为曾经在贾似道宣抚六路军马进驻峡州的时候,命令他将军权交给吕文德,但他没有听令,反而自己领兵出击,以断桥之计获胜,并私派传令兵回京奏捷,从而被升为湖南制置副使,算是踩着贾似道上位的人之一,如今贾似道当权,自然要报这个仇。
不仅如此,襄阳守将高达曾经在协防鄂州之战时,面对着贾似道提出护送自己去黄州的要求置之不理,还讥讽过他是懦夫,贾似道便诬告他里通外敌,说他在参与鄂州城的防守时,与蒙古军互有联络,这才能使得鄂州三月未曾陷落。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能守住城三个月,还成了错了?
宋理宗虽然昏庸,但是还没糊涂到连国之肱骨都杀的地步,面对着贾似道的诬陷,他并没有相信,反而表达了自己对于高达的看重。
贾似道也不傻,知道高达肯定是扳不倒了,于是便急忙更改口风,称:“高达守鄂州凡三月,大元师北还。”并提议以缗钱三千万犒劳高达所部,以示恩典。宋理宗准奏,并下旨升高达为知庐州、淮西安抚副使。
没有成功扳倒高达,贾似道心里十分窝火,于是便将气撒在了曹士雄与向士壁二人的身上。
1261年六月,已经被流放偏远之地的二人被贾似道以贪墨军饷为由抓捕入狱,二人宁死不屈,最终死于狱中。
其实贾似道在军中也不是一个盟友都没有,曾经主动帮助过他的吕文德就被他视为“好哥们”。
其实吕文德甘愿帮助贾似道也是有私心的,因为纵观整个宋朝,无论是南宋还是北宋,皆是重文轻武,身为吕氏军事集团的掌门人,他们家族一直都是武官世家,在朝中地位不高,所以他希望贾似道可以提携一下家族后辈,让他们融入文官集团之中,即便不能执掌一国之权柄,也不至于像现在一样,沦为战争的马前卒,而且在面对着朝中那些大腹便便的文官时,还要向他们卑躬屈膝。
贾似道也清楚他的想法,而他刚好也需要一个战功赫赫的武将来为他在军中确立威信,所以对于吕文德,他自然是不吝美言。
但此时的吕文德已经达到了武将的顶峰,被宋理宗封为了‘节度使’,允许他节镇两军,并封其为国公,已经无法再进一步了。
于是吕文德便向贾似道提议,想要将自己的亲信提拔一下,“好哥们”有求于自己,作为兄弟自然不能推脱,为了提拔他们,贾似道可谓是煞费苦心,经过多番运作,其兄弟吕文焕、吕文福、吕文信,子侄辈的吕师夔、吕师龙、吕师孟、吕师道、吕师望,女婿范文虎,同乡夏贵等人尽皆受到封赏,并纷纷成为握有实权的将臣。
其中作为同乡的夏贵受益最大,一跃成为了知淮安州,兼京东招抚使,成为独掌一方的大员。
但贾似道如此胡搞引起了朝中左丞相吴潜的不满,说起这位爷,也是一个狠人,他于宋宁宗嘉定九年(1216年)便参加了省试并高中,按照惯例,省试前十名的卷子,由礼部奏名朝廷,参加殿试,而后在主考官批复完试卷之后,交由宰臣复审,最后呈送御前由皇帝亲阅,最终决出最后的名次,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而吴潜,是宋宁宗亲自选出的状元。
此人为官经验极其丰富,做过秘书省正字(负责整理、校正书籍);当过法官(嘉兴府通判);干过地方父母官(平江知府);还担任过太府少卿(管仓储出纳)和吏部员外郎(管人事行政)。
不仅如此,吴潜还对军国大事有着一定的研究,公元1233年,时任蒙古可汗的窝阔台邀约南宋夹击金国之时,他就曾上疏,指出其中利害,但朝廷并未理会他的意见,而后他又提出四条朝廷要务,分别是“拱卫蜀地,加固荆襄,增强江防,预备海军”,这回朝廷觉得有道理,于是将他提拔为浙东提举常平(管平仓救济,农田水利),但吴潜却拒绝了任命,继续担任吏部员外郎,兼职国史编修。
后来,朝廷终于发现了他的才华,将他任命为建康知府、江东安抚留守,他又将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了防御蒙古、提高民生中去了。
公元1234年,宋理宗听从赵葵兄弟二人的建议,派兵进入中原,史称“端平入洛”,吴潜在知道后极力反对,连上多封奏折劝谏却无功而返,并因说话太直,得罪了当时的丞相郑清之,不久就遭到弹劾,被贬为秘阁修撰,但不久之后又被起复,担任江西转运副使,后来又转任江西安抚使。
也就是在这期间,吴潜碰到了他的伯乐——魏了翁,这位名臣非常赏识吴潜的能力,上奏朝廷请求将他留在自己的府中辅佐自己,后来更是在去世之前将他推荐入朝,被宋理宗任命为工部侍郎、知江州,不过这位老哥竟然又一次拒绝就任,反而继续返回魏了翁身边,最终还是魏了翁发挥自己的人脉再次运作,将其改任为兵部侍郎。
不过在这之后,吴潜又因为‘丁母忧’(母亲去世),参与到储君选举及党政之争等原因,官场生涯一直起起伏伏,最终罢官回家。
可在丁大全被贬之后,朝中已无人可用,在这危难之际,宋理宗再次将他起复,任左丞相兼枢密使,并加封为庆国公。
这样一个宦海沉浮了数十年的老人,在朝中自然有着极高的地位,贾似道想独掌大权,吴潜就是他绕不过的那道坎,更何况二人本来就不太对付,于是贾似道自然而然地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无时无刻不想将他扳倒。
恰巧此时,吴潜为了替被诬杀的曹士雄与向士壁二人出头,与贾似道针锋相对,贾似道便趁机向宋理宗进谗言道:“有童谣云:大蜈蚣、小蜈蚣,尽是人间业毒虫。夤缘攀附有百足,若使飞天能食龙。”
蜈蚣,音译过来就是吴公,这摆明了就是诬告,毕竟谁会拿一首童谣当真呢?更何况这个童谣可能就是贾似道自己编的。
但宋理宗信,不过他那仅存不多理智告诉他,仅凭一首童谣就怀疑自己倚仗的朝中元老实在有些不切实际。
可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早晚都会结出恶果。
看到宋理宗怀疑的眼神,贾似道决定再加一把火,于是他便让自己的党羽——侍御史沈炎以宋理宗立忠王为太子时,吴潜以忠王身体不好,想拥立济王的陈年旧账来弹劾他,这一下正好戳中了宋理宗的软肋,因为宋理宗当年就是靠着当时的权相史弥远支持,矫诏废掉了当时的太子赵竑才上位的,所以在立嗣这件事上很忌讳有臣子参与其中。
于是在公元1260年,再相仅半年的吴潜被贬谪到循州(今广东惠阳)。
但仅仅把吴潜赶出朝堂,不是贾似道的目的,斩草不除根,也不是贾似道的性格,他要做的,是让吴潜死!
次年,贾似道派心腹刘宗申赴循州担任知州,并让其秘密杀死吴潜。
1262年正月,为了让吴潜的死在朝中翻不起浪花,贾似道再次以立储之事向宋理宗进谗言,又一次触怒了宋理宗,宋理宗遂下诏吴潜党人,永不录用!
此时,贾似道知道,吴潜的死期到了。
五月,刘宗申接到贾似道的指示,假意设宴为吴潜庆生,却悄悄在酒中下了剧毒,吴潜不知有诈,饮下毒酒,当他感觉到腹内剧痛时心知不妙,但为时已晚。
几日后,毒渗入脏腑,吴潜强忍剧痛,挥笔写下遗书,而后穿戴整齐,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离开了人世,享年68岁。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四个儿子也都非常厉害,其中长子吴璞与次子吴琳于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一同中了进士,吴璞最后还官至吏部尚书,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三子吴定乃是一代名儒,拒绝萌荫入仕,四子吴实从军入伍,最终战死沙场。
(pS:再加一个小知识,吴潜有一个重孙名叫吴镇,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代画苑四大家\&,简称‘元四家‘。)
在吴潜去世13年后,刚刚即位的宋恭帝赵显为吴潜昭雪,追复原官,并于第二年赐谥号“少师”。
在将吴潜赶出朝堂之后,贾似道其实已经控制了所有的朝政,但他却时刻保持危机感,将目光又投向了另一名朝中大员——李曾伯。
李曾伯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祖上是北宋末年的大奸臣李邦彦,就是因为他在金兵逼近北宋都城开封之时还在力主割地求和,最终直接导致北宋灭亡。
但李曾伯和他的祖上完全相反,他是一个强硬的主战派,偶像就是辛弃疾,在南宋朝堂之中素有“知兵”之名,是不可多得的将才,曾先后出任过淮东、淮西、广西、京湖、四川、湖南六大战区的制置使与安抚使,可谓是常年战斗在一线的劳模级战斗英雄。
此时的李曾伯因在静江挫败了蒙古名将兀良合台的进攻而被宋理宗召入朝堂,不再担任湖南安抚大使兼节制广南一职,被升为观文殿学士。
这个职位其实算是一个虚衔,手中并没有什么实权,史载:“宋朝殿学士有观文殿大学士、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学士,端明殿学士。殿学士资望极峻,无吏守,无典掌,唯出入侍从,备顾问而已。”
但问题就出在了这个虚衔上面,因为宋代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观文殿大学士为最高级职名,非曾任宰相者不可担任。
但李曾伯常年奋战在抗蒙的第一线,根本未曾担任过丞相之位,如今宋理宗将他封为观文殿学士,肯定是有提拔他为相的想法。
不过也正因为李曾伯常年在一线战场,所以跟贾似道并无过多的交际,而且如今的前线战场上,大部分的将领都曾给他当过下属,就连吕文德也在他的麾下任过职,再加上李曾伯与吴潜还是旧相识,他如果登上相位,贾似道是否还能继续掌控朝堂就不一定了。
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克劳塞维茨曾在他的着作《战争论》中写过一句着名的话——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贾似道肯定没听过这句话,毕竟此时的克劳塞维茨连细胞都算不上,因为他比贾似道晚生了500多年。
但这并不妨碍贾似道将这个理论付诸实践。
在贾似道的授意下,他的铁杆心腹沈炎上疏弹劾李曾伯,内容无外乎就是恶意抹黑的一些小事,但盲目信从贾似道的宋理宗已经基本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于是在将李曾伯任命为观文殿大学士仅仅五个半月后,便下旨将其撤职。
在本章的末尾,将李曾伯的一首词送给诸位。
《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pS:吴履斋,就是吴潜,李曾伯写此词时48岁,任职两淮制置使,吴潜作为他的前辈曾在其登临多景楼之前7年至此,做过一首词《沁园春·多景楼》,李曾伯此词是和其韵而作)
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
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
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
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
淮头。
虏尚虔刘。
谁为把中原一战收。
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且容老子,还访浮丘。
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
危栏外,渺沧波无极,去去归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