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着严寒,奔波相隔二千余里,再次回故乡去。
上辈子张琳毕业后留在南都,很少过年回来。开始几年是刚工作假期短,坐火车路上花好几天,又嫌家里人唠叨催婚,几年才回来一次。后来结婚有孩子,怕冷更是从来没有冬天回来过,带孩子回来两次也是五一十一天气舒服的时候。
算起来,已经二十年没有在冬天回家了。
这个时代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呢?更冷更难过吧?
穿越过来变成王林,一切太突然,脑子一桶浆糊,恍恍惚惚,对外界没什么印象。
时候是深冬,天气又阴晦下来了,北风刮起大卡车的篷布,呜呜的响。一股贴着地皮打着旋,卷起残雪,拍打到大家的脸上。
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大家的心禁不住一点点凉下来了。
这些半大孩子,年龄从十五岁到十八岁,以前父母都有工作,吃喝不愁。偶尔去过城市周边的农村,南都市四季常青,花开不断,和北方一片苍凉的大地,简直是两个世界。
前几天在省城,不停的有人开欢迎会,照相,大家还以为下乡也没有传闻那么惨。舞台撤了,大幕落下,该去哪里凉快,最终还是要去。
大卡车开开停停,把人送到几个公社,然后再分到村里。
最后在白谷堆停下,知青办的人员让剩下的几个人全部下车。大家以后就在这里分道扬镳了。
这里是三县交界处的中枢,方圆几十里的人,不论行政上属于哪个县,有事去省城,一般都来这里坐车。这里有几个工厂和煤矿,每天早上中午有两班直达济城客运站的班车。
有些离属地现场远的村庄,如果先去自己的县城转车,从村里到县城比来白谷堆更远,路更难走。
王林,江潮,王云,还有刘晓霞,吴军,五个人分到属于三个县的不同村,都在这里等各自村里来接。
知青办的李干事要和各村来的人做交接,也要等着。他好心给几个人解释,“这里有供销社,你们需要什么,最好现在去买。再下面没有能买东西的地方了。”
刘晓霞穿戴的有点单薄,她说这是新做的棉袄,家里人觉得很厚了。我说,“你这是不尊重北方的冬天。棉鞋也没有,手套和帽子都是薄线的,最好去买棉鞋和棉手套棉帽子。”
大家一起去了供销社。很大一间长长的平房,四面墙上从地下到屋顶都挂满了商品。衣服,布料,看好了,可以让售货员用长长的杆子挑下来。
如果销售员的心情不好,必须先交钱才能试穿。柜台这边先开票,一式三联的凭据上写好品名货号规格,把钱和票夹到头顶的铁丝上的木夹子上,使劲一推,夹子飞到中间一个小格子间里,一会儿找好的零钱,盖章的票据又飞回来。
头顶上有很多条铁丝,像蜘蛛网一样。几十个夹子呼呼呼,飞来飞去。
刘晓霞经历了北风打脸的洗礼,乖乖的买了棉鞋帽子手套。
这些王林以前都有,上次跟王大河走的时候的衣服又穿回来了,还留了厚衣服在西河村老王家,不用花钱再买。
她买了暖水壶,热水袋,女性必须品,和几斤点心和红糖。陈玉竹给了我很多票据。饭盒牙膏毛巾水杯毛巾,都是南都用的。
王云看她买什么,也照样买了。雪花婶子给她很多钱和票。江潮吴军家里有军人,俩人都有半新的军大衣棉军帽,比民用的好很多。他俩真不知道缺什么。
王林也劝大家都多买点吃的。其他可以没有,饿肚子真的难熬,村里有钱也没地方买。
各个大队接人的马车已经来了,小刘干事让他们签字,领着人走了。五个分几个方向,各自去不同的地方。
“王林姐,我害怕!”王云再也忍不住,抱着王林大哭。王林也抱着她,悄悄说,“你去的村和咱老家很近,才隔着十几里,你爷爷在那个村里有亲戚,他们肯定会去看你。你爸爸和爷爷早给你安排好了。”
王林把行李放上马车,爬上去。赶马车的老头甩甩鞭子,“闺女,坐稳了,回去得一个钟头,咱得快点走。万一天黑了,山里乱七八糟的东西多,再吓着你。”王林点了点头,一张嘴,风就往肚子里灌,两个人都识相的闭嘴,正好不用闲拉呱。
马车来一趟不容易,车上堆满了东西。有几麻袋麻糁豆饼,是给牲口的精饲料。还有个大筐,里面零零碎碎的,是给村里人捎的灯油,针头线脑。
坐在两个麻袋之间,脚伸在麻袋下面,刚压的豆饼还热乎乎的。头顶上用盖上一件冬款女士短军装外套,挡住外面的大北风。
晃晃悠悠迷糊了一觉,听到老头喊着吁吁吁马车停下,终于到了。
王林掀开衣服,从麻袋之间钻出来。外面已经黑了,我们现在的位置在村庄的西南角,地势比较高,整个村庄在一个凹地里,像一只大碗。
正是吃晚饭的时辰,家家点着油灯,几百点火光,摇曳飘飘,真像聊斋里面的镜头。莫名有点慎得慌。
大队长还在队部等着,让先去他家吃饭。“王林同志,欢迎到我们黄路泉大队。一路上咋样?饿了吧?先吃饭,吃完饭再说。”
王林把行李放在大队部,背着军挎包跟着去了大队长家。
桌上有两个玉米面做的馍馍,还有一碗白菜炖粉条,一盆煮地瓜,一大锅稀稀的玉米面糊肚。
大队长媳妇热情的很,“闺女,快来,先暖和暖和手。”又递给王林一个馍馍,舀了一碗咸糊肚,又招呼多吃菜。“俺们山里没有好东西,你坐了一天车,先讲究填饱肚子。”
其他几个人都不吃,只有大队长陪着,两个小孩,从门外偷看,眼珠子滴溜溜看着黑馍馍。大队长没拿黑不溜秋的馍馍,他吃着地瓜。
王吃完一个黑馍馍喝了一碗咸糊肚,就不吃了。大队长也放下筷子,“俺们这里离县城比较远,村子又小,很少分来知青。以前的知青来的来,走的走,只剩下三个男知青,女知青的房子几年没有人住,都快塌了。今天你先和俺闺女挤一挤,明天再开会商量咋办?”
王林点头同意了。“我听大队长的,我在你们家吃饭,也会按照规定给你们粮票。”说着,先拿出来五斤粮票递给他媳妇。“婶子,我先给你十天的,我也不知道够不够,不够下次再补上。”给的是细粮票,他家吃饭都是粗粮,大队长媳妇看看男人,不敢拿。王林又给她塞到口袋里,“家里吃啥我就吃啥,我是来劳动的不是来享福的。婶子帮我做饭,又费时间又费柴火,还得洗洗刷刷。地里的活,还得你们费心带着我慢慢学呢。”大队长点点头,她媳妇才收下。
又抓出一把水果糖递给两个小孩,“我不知道家里还有小孩,空手就来了。这几块糖是从南都带来的,让孩子们尝尝。”小孩抓过去,一溜烟跑出去了,大人想说不让拿也晚了。
队长媳妇叫柴金花,高高兴兴喊她闺女进来,“这是小闺女琴子,带新来的知青姐姐去你把她的被褥搬回来,你们俩先挤一挤。”
田小琴一路走一路聊,跟我说这个村大部分人都姓田,还有姓杜的,姓李的,人都少。他爹田大虎是退伍军人,哥哥叫田小林,嫂子叫李秀娥,两个侄子一个叫铁蛋一个叫钢蛋。还有个姐姐嫁到隔壁柳沟村。
晚上,王林躺在滚烫的炕上,像烙饼一样睡不着。
王大山竟然把她安排在这个村。这是最好的选择。
她小时候在这里长大,比较熟悉这里。而这里的人不熟悉王林,穿帮的可能最小。
杜张村张家的人,虽然也很熟悉,但最熟悉的人是张宝生和他妈,可是他俩都不能说了算。其他人张琳出生的时候死了或者分家单过了。
并且他们非常熟悉王林,很容易察觉到现在的王林和之前的王林不一样啦。
如果去西河村,王老头和老婆子,其他邻居非常非常熟悉王林,现在的却没有以前的记忆,对他们一无所知。随时随地都可能露出马脚被人怀疑,那里是非常非常非常危险。所以她没有选那里了。
买点心和糖的时候,就是想送给上一世张琳的亲姥娘,亲妈,可是她顶着别人的身份,怎么做呢?怎么才能不让别人怀疑?
张琳小时候听姥娘唠叨,姥爷会做小买卖,经常穿着大衣戴着礼帽出去半月,回家褡裢里就有很多哗啦啦的银元。
后来参加了部队。当时华野主力就在沂城济城中间的山区,姥爷给章县莱县历县这一带给部队采购棉花,雇佣附近的人背棉花,晚上偷偷运回根据地的被服厂,才认识了张玉福,把大女儿田世英嫁给张宝生,再后来生了张琳。
田得水的娘,非常挑剔刻薄恶毒,最爱挑拨儿子打儿媳,二儿媳妇就经常被打,差点跳河。大媳妇赵氏却从没有被田得水打过,田得水还反过来让亲娘对儿媳妇们好一点。
因为赵氏精明能干,做饭女红,样样精通,甚至纺线织布也比别人快的多。田得水他娘挑不出毛病,儿子还护着媳妇。说赵氏会拿捏男人。气得转头又挑二儿媳妇的不是,让二儿子狠狠打。
田得水赵氏这些好处他们的孩子却一点没有学会。八个孩子个顶个的,又犟又拗,毛毛楞楞,脑子不拐弯。干活呼弄,一点不细致。
赵琳前世的父母非常不合格。他们不会生活,不会爱孩子,一切都是本能的随大流,人家咋样她咋样。做饭不好吃,熟了就行,做的衣服不对称,不是太肥就是太瘦,从来没有合适过。
赵琳小时候最幸福的时光,就是被姥娘带大的那几年。姥娘单独做好吃的,熬稀饭的时候用茶缸子蒸大米饭,拌上白糖,有时候煮鸡蛋让她偷偷吃。
所以,当赵琳变成王林,最想去的地方,就是有姥娘的地方,那里还有她妈,还有小姨小舅,那些疼过她的人。他们还会护上一世一样着自己吧?
第二天,队长铛铛打铃,全村集合,介绍了我这个新来的知青。马上过年了,天寒地冻,大风吹得手都伸不直,地里也邦邦硬,啥活也干不了。但又不让闲着,只能组织学习。
老人妇女家里忙年的,点个卯都回去了,村里其他几个男知青,也早请假过年了。
只有几个年轻人,围着问这问那。
“你从哪里来?
“南方,南都市。”
“远吗?”
“很远,差不多两千公里,四千多里地,坐火车要转车,三天四天才能到。”
“南方冷不冷,下雪吗?”
“南都市很少下雪。过年的时候还能穿一件单衣服。”
他们不信,拿出上火车之前拍的相片,他们才惊呼,真的只穿一件。
又指着其他照片,“哎呀,香蕉竟然是长在这么高的大树上,一大圈啊!俺以为像茄子一样一个一个的。”
王林一个一个的问她们叫什么名字,看到了张琳的亲妈,她现在才十五,比现在的王林还小两岁。
王林忍住颤抖,把照片递给她看。她好像没啥兴趣,只是人家看,她也跟着一起看。她向来是这样没有自己的主意,属磨盘的,推一下动一下,人家别人咋样她就咋样。整天口头语就是“人家说,人家说。”
看来,第一个目标就是好好改变改变她。让她变成更好一点。
接近老妈,改造老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