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吃饭最大
作者:名剑山庄   大明公务员最新章节     
    ,大明公务员

    第十四章吃饭最大

    如果说服不了方孝孺,他这一场辩论有什么作用,说服朱元璋?朱元璋是能说服的人吗?他老人家凡是自由判断。

    至于太子。太子更是听朱元璋的。

    也就是说,而今他即便与方孝孺舌战三百回合。也全部是无用之功。更重要的是,还有输的可能。毕竟何夕纵然自信,也不敢与方孝孺相比,毕竟天下文坛盟主,宋濂之后,就是方孝孺了。

    何夕可不觉得自己一定在言语上胜过他。

    既然如此何必费口舌啊。

    朱元璋说道:“方卿,秘书监的事情很多,你下去做事吧。”

    方孝孺自然想留下来,但是朱元璋这样说了,只能行礼说道:“臣告退。”

    在方孝孺走后,朱元璋说道:“何夕,刚刚做得不错,你知道我最担心什么吗?担心你少年得志,为人有自傲,就猖狂自任,受不得委屈。如果这样,你荒艿币桓还笙腥恕t诔5希幢闶请抟惨芪!

    “今后,你能让方孝孺一头。让俺放心不少。”

    何夕说道:“父皇谬赞。儿臣是不敢当方大人之锋,毕竟方大人是未来儒家大宗师。”

    朱元璋说道:“好了,别说那些没用的了。你现在可以说说,你的想法了。”

    “是。”何夕说道:“儿臣的感想,也只有一点,那就是唯心与唯物。”

    太子听了有些迷茫。倒是朱元璋对这两个词很是熟悉。很感兴趣,说道:“你说来听听。”//

    何夕说道:“儿臣之史学,乃是从千百之证据中,归纳,总结出一个道理来。然后反复证明。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但这个结论也不是一直正确的。如果将来出来这个结论,所预料之外的事情,也要加以修订。这个结论,暂时就是臣所言之道理。”

    “而儒学,却是先推出一个道理来,天下诸般事情,都要纳入这个道理里面。凡是不在这个道理之外,都是异端邪说,当鸣鼓而攻之,有很多不能解释的东西,要么视而不见,要诡辩之。”

    “前者唯心,后者唯物。”

    朱元璋哈哈一笑,说道:“如此说来,倒是有一点意思。朕想起一件旧事,那就是宋夫子在的时候,他给朕说,朕圣德参天,必有天瑞。必有天瑞。”

    朱元璋没有细说这个天瑞,想来以朱元璋之多疑与见多识广。下面送上来的天瑞。倒是什么,大抵是有所察觉的。

    只是没有拆穿而已。

    宋濂自己一些遭遇,也有了原因。当然了,宋濂未必参与了某些祥瑞造假。但是宋濂这句圣德参天,必有天瑞,是从天人感应引申出来的。毕竟皇帝做得不好,有上天示警,皇帝做得好,那么老天没有一点表示。这里理论,宋濂是完全相信的。朱元璋怎么相信,宋濂没有参与其中?

    不过人已经不在了。朱元璋也不说了。他转过头问太子,说道:“太子,你觉得他们两个人谁对?”

    太子一时间也迷茫了。

    真的迷茫。

    太子能够非常明确地感受到朱元璋的倾向性。但是他是真不明白。他说道:“父皇,何弟的意思,儿臣有些地方明白。儒家所言之道理,其实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他们常说君臣之义大于天,但是弑君之臣,不绝于史。忠君为上,但是私下也免不了蝇营狗苟之事。只是如果不以忠孝仁义治国。那该当如何是好?”

    朱元璋说道:“太子,这个问题问得好。何夕,你怎么看?”

    何夕一时间也有一些迷茫。他似乎明白了历史上的朱元璋为什么临终时候安排了一些儒臣为太孙大臣。原因很简单,朱元璋从来不是儒门中人。他其实也觉得儒学虚伪。只是,指出一个学说的问题是很容易的。即便后世体系完备的科学。也有一些无法解释的问题。但是找到替代的学说,可就不容易的。

    最少,历史上的朱元璋最后在治国上回归于儒学。因为他只有一个选项。

    但是怎么回答太子这个问题?忠孝仁义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即便是后世也是要发扬的,根本不能否定。也无法否定。纵然这世界上有很多丑恶,我们的眼中心中,也应该有一些美好的东西。

    这也不算错。

    忽然一句话,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冒出来,浮现在何夕的脑海之中:“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一句话给了何夕思路,他立即知道怎么回答了。他说道:“太子殿下,天大地大,吃饭最大。仓廪足而识礼仪。任何人都是以生存为第一要义的。忠孝仁义从来不是错的。错的是空谈仁义。太子觉得,朝廷要做的事情,是让天下百姓吃饱穿暖。还是要教化百姓仁义礼仪?”

    “如果是前者,则不谈仁义,则仁义自来,如果是后者,那就是礼教吃人。”

    太子想要反驳,却不知道该如何反驳。只觉得何夕的话,好像刀锋,让他很不舒服。

    无他,儒家地方官从来以教化为第一。杜甫诗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太子不是一个单纯的儒生。但是宋濂作为他的老师,在太子思想之中,儒家是占据很高的地位。此刻被何夕赤裸裸地挑破,让太子很难受的。

    “好。”朱元璋说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朱元璋说的是实话。

    朱元璋读现代的书籍,其实是很难受的。白话文与古代白话是有区别的。给朱元璋带来一些阅读障碍。再加上很多词汇是舶来词。朱元璋想要理解也是很困难的。

    工业革-命。现代化。生产力,生产关系什么的。让朱元璋难以理解。根本一点也不接大明十四世纪的地气,而今何夕这番话,已经非常接地气了。

    吃饭为先,还是礼仪为先。

    很多人或许不理解,这还算路线?难道古代朝廷不让百姓吃饭。

    古代朝廷倒不会不让百姓吃饭,但是古代朝廷不负责这个。封建王朝从机构上都没有想过解决百姓民生问题。即便有,也是附带的。只要百姓不饿死就行了。

    倒是礼教之事,从来是地方官政绩的重点。天下到处的贞节牌坊就是证明。

    明清最重视百姓民生问题的。也就是朱元璋了。洪武年间大规模开垦耕地,大规模推广棉花。在朱元璋之前,棉花种植面积并不算太多,但是在朱元璋之后,棉花成为中国种植最多经济作物之一,让民间百姓衣服从麻料变成了棉料。

    可以说,何夕吃饭为大说法,正好契合了朱元璋的想法。毕竟朱元璋是真正挨过饿的。只是朱元璋很多时候是下意识关注民生。并没有提高到理论高度。

    当然了,仅仅形成理论也不行。

    儒家不乏视民如伤等理论,但是根本没有行动。而何夕从现代带来的理论方法,足够支撑吃饭最大,这一条施政路线。

    朱元璋只觉得眼前一亮,可以说比何夕之前提的什么什么现代化,要高明太多了。

    朱元璋转向太子,说道:“太子。俺记得东宫是有空地的吧?”

    太子说道:“有。”

    朱元璋说道:“回去之后,将空地开垦了,你自己每天闲下来就去种田。不许假手于人,朕要监察的。”

    太子一愣,说道:“是。”

    朱元璋说道:“你回去好好想想。朝廷责任到底是什么?是教化天下,而是让天下百姓吃饱饭。”

    太子心中暗道:“您的倾向性已经如此明显了。还有什么好想的。”不过太子也知道,今后朝廷风向要变,他要好好审视一下自己之前现在与未来要做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