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木料与大米
作者:名剑山庄   大明公务员最新章节     
    大明公务员第六十二章木料与大米第六十二章木料与大米

    走谁的关系靠近陛下,那你就是谁的人。大明权力结构,与其说是金字塔,不如说是同心圆。最中间那一个点就是皇帝,这一点外面第一个小圈,就是朝廷大佬重臣。而外面辐射的圈,就是各级官僚。他们只能通过这些人来到陛下面前,而陛下是权力本身。

    谁想要越级靠近陛下,只有两个下场,第一成为新的重臣,第二粉身碎骨。

    这个道理再浅显明白不过了。

    如果按何夕的说法,叶旺这个举动,能不能得到皇帝青睐不说,先将某几个大佬得罪光了。

    但是何夕不是不知道。这一番话,何夕是顺势说出来的。同样也是给叶旺的考题。

    何夕想来想去,他其实还想在军中有一定的影响力的。这个度很难把握。想来想去,最好的办法,还是为朱元璋代为招抚叶旺,而不是让叶旺投入自己门下。

    其实,这两个实际情况是一样的。但说出来却不一样。

    前者代表着何夕协助朱元璋管理一些他顾不上的事务,后者代表何夕有政治上的野心,其中分寸拿捏很重要。而且何夕更是感觉,他自己这样的小动作,未必能瞒得过朱元璋。

    毕竟朱元璋是何等人物。只是在表明自己的态度而已。不过,这个表态首先是叶旺的表态,做孤臣的表态。

    只是何夕不知道叶旺能不能领悟到这一点。

    如果能,这一件事情还能继续下去,如果不能。那么何夕就只能再观察一下。毕竟叶旺虽然是一员猛将,但是这个年头的大明,最不缺少的就是猛将了。

    点到为止,不再多言。何夕说道:“我想叶将军有些误会了。我想要了解辽东土产,并不是我想要这些。而是辽东需要这些,朝廷战略转移到东北,什么时候对北边动手,并不取决于朝廷什么时候想动手,而取决于辽东粮食有多少,辽东粮食不能自给。朝廷每年海运不过七十五万石,其中一半一半要转运到北平去。辽东能留下多少?三十万石?还是二十万石。补上辽东的缺口,对了,我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辽东还要向大宁转运粮食?每年辽东结余能多少万石?”

    叶旺低声叹息说道:“能有五六万石结余,就不错了。”

    何夕说道:“打仗的事务,我就不班门弄斧了。从辽东出发,攻北边。大战一起,要料敌从宽。到底需要多少粮食。叶老将军有底吗?”

    叶旺说道:“一百万石打底,上不封顶。”

    叶旺说的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并不过分,而今大明动兵,决计不是三万五万。定然要十几万之多,其中骑兵占据多数,几十万人人吃马嚼的,不说太多的。最少半年一年储备。毕竟一场仗打一年半载太正常了,更不要说,纳哈出在草原上,距离辽东有一段距离,这就要征召民夫运输粮草了。

    需要的就更多了。

    汉武帝打匈奴,是怎么样打的天下户口减半。就是这样。

    毕竟,叶旺与纳哈出对阵数次,是知道纳哈出的实力的。他麾下有几十万之众,牛羊马匹数百万头。以至于让元廷不能控制。一方诸侯。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

    当然了,历史上明军兵临城下,纳哈出投降了,带着他的几十万部众,带着他数以百万计的牛羊投降了。他的这些牛羊,让大明牛羊价格来了一个跳水价。

    前后不超过三个月。根本没有用那么多粮食。倒是据说这数以百万计的牛羊草料不足,不得已杀了很多做肉干。

    但是,即便何夕知道这个历史,朱元璋也知道。但是他们也没有将所谓的历史,当成必然发生的事情。很多事情,几乎在人一念之间。朱元璋没有放弃想办法招降纳哈出,争取比历史上更好的局面。但是同时也在筹备比历史上更坏的局面。

    在东北打一场持久战。

    当然了,何夕卖命的给辽东筹备粮食,还有一个原因。纳哈出或许好打的。但是不要忘记了,朱元璋要打的不仅仅是纳哈出,还有女真人,而且是犁庭扫穴,寸草不留那种。

    这也需要粮食的。

    总之,在辽东屯粮总是没有错误的。

    何夕说道;“我这一次来的主要目的就是,加强海运,正确多为辽东运粮食,最少要在辽东有一百万石存粮,甚至更多,越多越好。而官方运粮,是有限度的。朝廷不可能增加太多海船。我必须另想办法。”

    何夕说到这里,看向叶旺。

    叶旺紧皱眉头,似乎没有反应过来。或者是在揣度,何夕的另想办法的办法是什么?

    何夕只能自己接着说,他说道:“那就是开辟民间运粮。”

    叶旺说道:“民间运粮食?他们为什么要运?开中法吗?”

    开中法,就是朝廷鼓励百姓向边疆运粮食政策,也就是将粮食运到边疆,边疆将领给予盐引,然后商人再用盐引卖盐,回家贩卖。其实就是用盐买粮食。

    这就是明代的盐税为什么不高的原因。因为开中法其实已经预支了盐税。当然了,还有明朝皇帝没有宋朝皇帝狠心。除却特殊情况,宋朝的盐价是明朝的十几倍乃至于更多。

    不管将来的开中法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现在的开中法运行尚算良好。但是何夕对开中法还是有想法的。

    开中法本质上就是朝廷用盐利支付粮食费用。而且手续繁琐。以官府的脾气,多一道手续,就多一些弊病。最好的办法是以商业手段来解决。

    何夕说道:“在江南,合抱粗的可以做横梁的大木,在十两上下,越大越值钱。我想知道,砍一棵大木需要多少成本?”

    叶旺沉吟片刻,说道:“驸马或许不知道,其实进山伐木,是很辛苦的活。从挑选木头开始,砍倒木头,再从山中拖出来,即便不提深山野兽,单单说大木倾倒,一个不小心,就要了人命。”

    “甚至在西南,有十人进山,五人回的说法。”

    “即便在辽东,这样大木要出山,也是很难的。”

    何夕说道:“你既然知道西南伐木,那么你知道放排吗?只需在河流边上,砍伐巨木放进水流之中,顺势而下,在下游平坦的地方收集即可。而我勘查辽东水流,有数道河流都是可以用这种办法。”

    “叶将军以为不可吗?”

    叶旺说道:“可以是可以。只是仅仅是大木,就能让民间运输粮食来辽东?”

    何夕说道:“我要定价,一根合抱的巨木只需一两银子,或者四石米。”

    叶旺一愣,说道:“大人,这不大好吧。”

    如此一来,一根大木从辽东到江南,就是十倍的价格了。而且叶旺之前说过,深山伐木,是很费力的。一两一根大木,叶旺都要好好核算一下,会不会赔钱了。

    何夕说道:“放心,不会永远如此的。”

    办事情,总是要开业大酬宾。

    只有疯狂的利润,才能刺激民间进行木粮贸易。但是这种贸易形成规模之后,定价权就在官方手中了,无他,整个辽东都是在军管,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民间力量。

    不用官方的力量用什么。

    更不要忘记何夕掀起了航海潮,估计这个时候很多勋贵都在找船。造船业都在造大木,这就注定了,很长一段时间大木的价格都要往上涨。之前一个大木十两,今后就不是这个价格了。

    在没有找到替代的材料之前,能够造船的大木料,没有最贵只有更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