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公务员第四章未有期第四章未有期
何夕说道:“臣一直以为,工业革命与社会改造相互配合,先从一地然后推行天下。最为方便。而辽东最为合适。”
朱元璋说道:“凤阳不行吗?”
何夕一愣,说道:“这-------”
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朱元璋的想法却很简单。
或许何夕并不没有多少想法。但是朱元璋必须要考虑政治上的变迁。
而今淮西集团秉政,虽然说朱元璋想办法将淮西集团分拆为好几个派系,各自为战。但淮西人,或者说是两淮人还是在大明朝廷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甚至朱元璋对淮西老兄弟,比对别人多一些信任。
明朝前期,江西人在朝廷上很吃香,号称满朝半江西,不就是江西最先落到朱元璋手中,算是从龙有功。为江西人在朝廷上的崛起打下基础。而朱元璋可以肯定,如果按何夕的办法来。未来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朝廷上将是辽东人的天下。
这是必然的。
只是朱元璋对这样的政治格局,是有一些想法的。
因为辽东地区从来不是大明朝的基本盘,更不要说而今辽东很多人口是高丽人。今后将会有很多高丽人成为大明高官,这让朱元璋有一些不满。
而煤铁两项资源,辽东是最好的。但是在整个大明而论,却不是仅仅有辽东才有发展工业的根基的。比如凤阳,朱元璋的凤阳老家北边的徐州,在汉代就有冶铁矿。在宋代更是冶铁重镇。
以徐州为根基,兼顾凤阳,通淮河入海。难道真不行吗?
不过,朱元璋很快就放弃了。
不是不行,而是黄河。
今年黄河又决口,虽然没有波及凤阳。但是将来定然有这么一天。黄河一日不能搞定,就不能将真金白银,投入凤阳。
朱元璋说道:“算了。不过,辽东太偏了。这一点你也要好好考虑。”
何夕说道:“是。”
至于何夕什么时候能回辽东,却不知道了。
何夕走在乾清宫外面的走廊上,轻轻叹了一口气。
他这么想回辽东。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原因是太子的关爱。
去年,太子就巡视辽东,并看了辽东所有的工厂,所有机密与非机密的东西,太子都看了一个遍。对辽东官员,特别是能有建立工厂经验的官员,真是关怀备至。
屡屡加封。
虽然不能升迁,都升了官职,加了俸禄,甚至封妻荫子。
这让何夕很有危机感。
太子这分明是在掏何夕的老巢。
但是何夕没有办法。
太子有太多优势了。诚然,何夕手下的官员,一个个都与何夕关系密切。都是何夕派系中的人。利益相关。但是他们仅仅是与何夕关系亲近而已。他们依然是大明的官员。而不是何夕的私人。
这一点是不可能改变的。
太子有大义名分,从何夕这里投靠太子,并不会有什么道德的谴责。甚至何夕也没有什么约束力。而且很多人都觉得,何夕与太子关系不错。
最少现在,何夕与太子之间的矛盾,还隐藏在水面之下。
时间长了,辽东就真不是何夕的了。
而失去了辽东根基之外,何夕在朝廷上的力量就大大降低了。
这也是何夕最为忧心的想法。
只是越是这个时候,何夕就越要坦荡,甚至主动写信给手下人。让他们完全配合太子。内心之中再着急也要忍得住。
何夕看着红墙金瓦的紫禁城,心中暗道:“太子啊,太子,你想做什么?你对我就这么不放心吗?”
------
如果说太子对何夕不放心,那是过了。
太子不过是作为上位者的本能而已。
那就是对最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有备份。不能让下面的人给拿捏了。如果有一件事情,缺了某个人就不行。这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而且太子与朱元璋对未来的分歧,仅仅是一件事情要做的程度问题,而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
如果做一个比喻的话,那就是太子想要搞的是洋务运动,朱元璋想做的是戊戌变法。
但是不管怎么样,太子都知道,工业化,或者这些已经建立成的工厂,都是非常重要的。决计不能让一个人垄断。就好像,朱元璋也不能容忍大明军队被一个派系垄断一样。
太子此刻正与沐英规划,新北京城的地图。
太子说道:“大哥,你对辽东那些工厂有什么想法?”
沐英回想他在辽东看到的种种,忽然叹息一声,说道:“这才几年,天下好像变得我不认识一样了。”
何夕推行工业化的模式,其实是从军器局开始的。点点滴滴开始,才有了第一个火种,那就是太平铁厂。只是太平铁厂距离南京很远,一般人看不到。而且太平铁厂直接供应军队。很多人仅仅感受到军队武器成本大大降低。
之前每一副铠甲都是宝贝,而今用一件扔一件都不心疼。
而当沐英看到,数以千计的工人,分工协作,一起工作的时候,就好像看见一支军队,用不可阻挡的脚步滚滚而来。
沐英没有足够的学识,来判断这样的生产模式有什么影响。但是他却知道,这些工厂的重要性。甚至他敏锐的感受到,今后谁能控制住这些工厂,谁能有更强大的战斗力。
之前判断一个国家战力的时候,要综合这个国家有多少人。有多少粮食。有多少武器。而今就要算有多少工厂了。
太子说道:“何夕天下大才,只是有些地方上他没有想清楚。辽东太过偏远了,这些工厂必须控制在朝廷手中,从而制衡天下。辽东太远了。父皇为什么设立北京?很多原因就是这里。”
沐英点点头,说道;“殿下所言极是,这些工厂不放在朝廷眼皮底下,我也不放心。”
太子说道:“所以,我想抽调辽东的人马,在北京城附近建立工厂。而北京城不能在元大都旧址上,而是向东。方面利用遵化之煤铁,便东南之海运。”
太子在北京这一段时间也没有闲着,他详细的考察了北京的煤铁资源。觉得北京之煤铁资源,并不比辽东差。他想要将北京修建成为一个重工业城市。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想法。
后世北京要去工业化。但是而今,北京如果能生产全天下八成上的钢铁。只要控制了北京城,那么总领天下,就没有什么阻碍了。
太子也感受到了海运的重要,也想让大明都城靠海一些。
其实在元代的时候,运河是直接能通大都城中的。只是而今多年没有修缮,当年的运河已经不在了。但是如果将都城东移几十里,就能连通运河。
从而让京师的运输条件,更加便利。
当然了,这样做并不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有二。
第一,北京的地质条件。
北京看上去是平地,实际上是两条河的分水岭地带。地势比较高的。一般不会有水患。但是越往东,地势越低,水患的可能就越大,而天津城更是屡屡被淹。
舍去大都原址,就要重新选一块不被淹没的土地。这有些困难。
第二,就是军事上的得力条件。
北京选址,三面靠山。易守难攻。但是如果往东移了。就进入平原地带了。
距离北边,与西边的山就有一些远了。
当然了,这个距离是根据不同的军事环境而论的。在古代军事条件,一两百里的局面,足够敌人大兵马展开。北京失去了依靠。
只是,这些问题。在太子看来都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