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测试出的灌钢法生产方法是,因熟铁融点太高,不容易融化成流状,所以,乃以生铁为基,将生铁化成了铁汁之后,把大量熟铁片投掷进去,然后在高温下,生铁液缓缓沸煮熟铁片,如同是热水化果冻一般,最终将半融化的果冻状熟铁全部化在了生铁水中,而这个生熟相融的过程,需加热足足一整夜。两千环首短刀用来做钢条大概是够了,但考虑到这两千环首刀中,不同的刀炭含量是不同的,如果灌钢的时候融炼不均匀,出来的钢条质量还是相差巨大,这会给测试带来巨大干扰。而灌钢术,经一夜冶炼,钢水能混合均匀吗?回想之前煮钢之时,那一陶罐钢水煮了一夜,钢水只是缓缓流动的,流动性极差。这让李孟羲不由皱眉,钢质不均匀,这是个大问题。而若想尽可能冶炼出含炭均匀的一池子钢材,那么方法大概是,搅拌。拿着铁棍子来回搅和,搅和上成百上千次,钢水就能很均衡了,能用于测试了。李孟羲预计,灌钢池还有一百个土窑垒好,至少得三天时间。而当灌钢池子好了之后,铸铁之时,要铸造一千多根钢条,需要翻模三轮,花时间最低一日。当所有钢条铸造好之后,还有一步,淬火问题。比造钢条更难的,是淬火,钢条至少还能用铸造的方法造出一模一样的成品,但是淬火,淬火时间长一段短一点,淬火温度高一点低一点,钢材性能差别大了去了。李孟羲已意识到整个测试中最难的一个环节所在。依李孟羲对淬火仅有的理解,淬火的关键,一是钢条加热的温度,二是淬火的方法。两千钢条要加热到同样高的温度,靠铁匠们手工操作肯定是不行的,误差肯定极大,只能是批量统一处理。而批量统一处理的方法是,弄一个巨大的烧烤台一样的巨大加热槽,把一千个钢条同时放上去,这过程中,尽可能使加热槽里高低均衡,铺的炭也均匀,这样,应当能达到整个加热槽从前到后温度大抵是一样的。然后,多达千个钢条放在加热槽上,加热同样的时间,一声令下,同时取出淬火,然后淬火同样的时间,同时停止,只有这样,李孟羲才觉得能勉强有强度一样的钢条。关键是,足够长的一个加热槽,关键是这个加热槽深度均匀,关键是放木炭的时候,木炭铺一样的厚度。这其中,有两个严肃,一个是槽,一个是木炭。木炭要足够细碎,才能铺的足够均匀,这正如分肉一样,军中分肉的时候,肉切成大块,块与块之间差别大矣,而要是剁成肉糜,一勺肉糜与一勺肉糜之间,相差不过零点几g。所以,得把木炭打碎,最好是碎成粉末。想通了一切,李孟羲又去找人了。军中有诸多匠人之中,但想来,论建造的水平,只有那个会建造城墙的家伙水平最高。那个建造城墙的高人现在在城外盖土窑呢。李孟羲再一次找到建造匠人时,建造匠人正带着绳索锄头标杆等物,正量到了第二十个土窑。李孟羲带着新的施工任务来了,他问,能否做一个三千尺长的尺子,要求是,这个池子从前到后,一般高齐,不能有一点凸凹。建造匠人郑重的点了点头,“能。”“能?”李孟羲眼睛亮了。这个施工要求高极了,三千尺那么老长了,要从头到尾近乎水平,竟然能造出来。“能。”匠人还是点头。李孟羲笑了,“若真能造出,必有重赏!”一丈是十尺,而三千尺的池子,长足有三百丈,比城墙都要长了,所以,便不能建在城里。再考虑到为了方便测试,李孟羲索性把三百丈长的加热槽直接建在土窑集群附近。有了加热槽,还是不够,还需一千个靠近加热槽方便淬火的水槽,还有需要足够的淬火工具,既,铁钳或是铁夹子。铁匠营正在制造打铁工具,但想来,铁匠们打造的工具顶多是够自己用,几百铁匠,是打不出一千个钳子的,而要是没有钳子,李孟羲不知道该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把铁条从加热槽上拿下来。所以,还得铁匠们另作配合。铁匠营地,匠人队长正跟人商量着该在哪儿建个新的融铁池子,这时,传令兵带来了新的军令。传令兵说到,“军师有令!这两日,铁匠营需做够铁钳千把,以待后用。”这个命令有些莫名其妙,最近几日,匠营没有干别的事,都在给自己打造趁手工具,可铁钳这玩意儿,一人有一大一小两个就够用了,也不知打那么多做什么用的。可军令已下来了,只能照做。于是匠人队长转了一圈,挨个交代,每人打钳子五把以上,两日打完。铁匠们听闻此令,反响不大。李孟羲留给铁匠们打造工具的时间是足足七日,这个时间太充裕了,多打两把钳子,钳子又不需要多大强度,随便锤一锤就行,花不多长时间。这一切安排完之后,所需的最后一点准备,是炭。按加热槽三百丈长,槽中平铺二指厚的炭粉,而为便于加热,加热槽应该是跟钢条一般长的。想到这里,李孟羲顿时疑惑,“对啊,钢条得多长合适?”为找出合适的尺寸,李孟羲去找了蹶张大弩一具,他拿着绳子比着量了蹶张弩弩臂的长度,长度大致三尺多。而考虑到钢条弯曲幅度不如木料大,所以钢弩的弩臂要长上一截,基于这样的考量,钢条应该是四尺长。一般的剑也普遍才三尺,四尺算是比较长了的,再考虑到,环首刀就两千把,再加上融炼时的损耗,两千把刀具的铁料要铸造一千根钢条,其实不太够用。所以,又要保证有四尺长,又要铁料够用,便只能尽可能窄一点。最终,李孟羲确定的钢条尺寸是,长四尺,宽一寸半,厚度则约为零点八分,十分为一寸,零点八分约是两三毫米那么长。当钢条尺寸确定下来之后,那么加热槽至少也要宽四尺,四尺宽三百丈长的槽,平铺半指厚的碳粉,平均每丈需碳粉三十斤,那么百丈就是九千斤碳粉。诺大的数量。炭也不一定够,而且不同的炭燃烧时烈度不一样,所以,为尽可能减少误差,李孟羲经到处询问之后,他问得,军中杨木最多。所以,便只用杨木烧炭,烧九千斤碳粉。而因烧炭过程中,开窑时间,或是烧制时间长短,也影响炭的性能,烧的好的炭火力旺盛,而不好的炭火小烟大,所以便最好九千斤炭一窑烧完。而军中的几个炭窑都不够大,不足以一窑出九千斤炭,所以,还得重新再搭一个窑。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
九六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