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之塔,位面探索层,位面学者专用的操作间内。
夏多一番操作将位面探索阵列设置为主动探索,目标则是已经被时之塔锚定的【黄沙半位面】,并命令塔灵将结果投影出来。
片刻过后,操作间正中六组数据,每一组探测数据,都是一个由1200多个简化奥术几何图形符号组成的群落,彼此间界限。
这样一组数据,在地球上可以称之为“1200维数据集”,位面探索阵列就是通过这1200多个维度来描述感知场域在以太间层探测到的时空状态。
这其中就隐藏着和位面有关的信息,当然这一个数据中肯定不止包含位面相关的信息,还有更多信息,或许能反应出这个世界的部分本质。
当然主要还是和位面相关,毕竟是位面探索阵列收集的数据嘛!
就如同描述人的状态,可以用身高、体重、爱吃甜这三个维度,但还可以有更多。
描述以太间层的时空状态,当然也可以有更多维度,而不仅限于,1200多维。
当然,这1200维仅仅只是夏多简单粗暴地将1200多个奥术几何图形分别当成了一个维度,才有1200维之多。
或许里面只存在120个维度,而每个维度都用10个奥术几何图形来描述具体的参数。
至于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夏多现在还无法得出结论,暂时将其按照1200维数据集去处理总归是没有问题的。
数据分析的过程其实就是给数据降维的过程,现在只是稍微繁琐了一点而已。
在地球上,别说是1200维数据了,就算是12000维都不稀奇,只不过地球上有计算机可以利用,在这里夏多就只能人工手动降维。
但也不至于复杂到哪里去,只要摸清楚其中的主要脉络即可,就比如他现在将要做的——
六组反应以太间层时空状态的数据,都是位面探索阵列在以太间层投射的感知场域所记录的包含【黄沙半位面】数据,其中比较容易发现的就是【黄沙半位面】在以太间层中的外显特征。
在去除半位面在以太间层自主迁移导致的数据偏差后,所得到的就是恒定时空中较为稳定的【黄沙半位面】外显特征了!
现在的夏多对于以太间层暂时还没多少兴趣,当然也可以说暂时还没能力去研究这个,他更关心位面本身。
因而,这六组1200维数据在进行降维后,实则就是黄沙半位面在恒定时空中的外显特征数据了,这是一个全新的、只有672维的数据集。
这个数据依然很复杂,但夏多现在又不是要研究这672个特征点与黄沙半位面的全部对应关系。
他要的只有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接着,夏多便从随身空间中取出一本早就用完的笔记,这是他在绿野位面战争之前,来这里记录的黄沙半位面在恒定时空中的外显特征数据。
或者更直白地说,是进行位面改造前的黄沙半位面,在恒定时空中的外显特征数据。
如此两相对比,直接就排除了一大半暂时还搞不明白的特征点,剩下一百多个特征点,就是位面改造使得黄沙半位面在以太间层中的变化了。
从1200维数据,到100多维数据,简化了不是一点两点。
实际上,夏多还可以进行更多针对性的改造实验,以确定更多特征点所对应的位面根源变动。
这还只是黄沙半位面,后面还可以有【蓝晶位面】,或者其他什么位面。
而在这一系列实验之后,又能得出位面与以太间层时空状态之间更为清晰的关联,得出一个更为准确、更为实用的位面外显特征模型,从而提高发现新位面的效率!
……
在找到这段时间的位面改造对【黄沙半位面】在恒定时空中的状态变化关键特征点后,夏多又将其代入到时刻变化的以太间层时空状态中。
借此找寻这组100多维的数据集在那个原始的1200维数据集中的位置变化,也即位面改造对黄沙半位面在以太间层中的实际影响。
或者用地球上的话来说,就是找到数据变化背后的物理意义!
数据分析本身是枯燥的,但如果将其与各种具体事物联系起来,那就变得有趣起来了,至少也不失为一种苦中作乐的方式。
一边从脑海中调取时之塔蓝图中关于位面探索阵列感知场域的那部分信息,一边结合这部分信息所对应的以太间层时空状态,分析那组100多维数据集的实际意义。
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月底,当然,在这期间夏多也没忘了在每天对黄沙半位面进行根源改造后记录它在以太间层中的、全新的外显特征数据。
如此长期且不间断的数据收集、研究分析,在月底时,夏多终于得出了一个关于位面改造的初步结论——
位面改造,特别是根源改造,对位面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这会直接改变位面在以太间层中的时空关系!
但这样的改造并不会改变半位面本身的锚定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位面状态确实会发生变化,但变化后的位面迁移规律却没有改变。
类似于地球宇宙中某星球质量发生了变化,这会导致其在恒星系内的运行轨道发生变化,但围绕着恒星运转这一点本身并不会便。
时之塔锚定半位面,并非是限制其自主迁移,虽然也确实可以这么做,但黄沙半位面的锚定却仅仅只是计算其迁移规律。
其与主位面在以太间层中的关系,就类似于行星与恒星的关系,只要确定了迁移规律,就可以时刻定位它的准确位置。
次位面的锚定也差不多,是记录位置。
所不同的是次位面类似于主位面,并不会发生自主迁移,其在以太间层中时空位置的变化,更多是因为以太间层本身的变化。
因而,次位面的锚定反而比半位面锚定更简单些,只要记录了次位面相对于元素位面的六维坐标,就轻易不会改变。(不是内部位置的六维坐标,是位面本身,宏观上的,只要确定了与主位面在以太间层中的时空距离,就相当于有了一个比较固定的位面坐标)
实际传送也会比半位面更为简单,当然这仅仅是指相同时空距离上的两个位面的传送难度。
一般情况下,次位面与主位面在以太间层中的时空层次距离更“远”,而半位面则更近,有些甚至直接就限制其自主迁移,将其与主位面固定连接了。
跨(次)位面传送法术,大都是8环起步,而半位面,如果与主位面完全重叠的话,甚至直接走进去即可,都不需要任何法术。
即便不完全重叠,只要限制了其自主迁移的特性,一般也只需要一个5环法术就可以完成跨位面传送了,甚至更“近”些,3环法术也勉强可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