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叶大人的命只有皇帝可以要,胡惟庸竟敢借朱元璋的刀!
作者:渝江河   大明第一贪官最新章节     
    第237章叶大人的命只有皇帝可以要,胡惟庸竟敢借朱元璋的刀!
    也就在观战将领的书信和叶青的亲笔奏疏送达之后不久,胡惟庸的声音就出现在了,中书省右相书房之外。
    阳光之下,
    三位身披大红官袍的官员,并排而行,一路向胡惟庸的独立办公书房而来。
    左边这位官员的官袍补子,为正二品武官雄狮图案,右边这位官员的官袍补子,为正二品文官锦鸡图案,而走在中间位置的官员,则是胸前补子为正一品仙鹤图案的胡惟庸!
    胡惟庸以告诫的语气,对两边的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道:“这打仗打的就是后勤补给,你们二位在这段时间里,必须都给本相把眼睛瞪大了。”
    “切记,务必保证徐帅所需的粮草、医药,不论是人吃的马吃的,都必须尽全力保障。”
    “锦衣卫那边与兵粮官道沿途州府,你们也要协调好,必须保证我后勤道路的安全,绝对不能让隐藏在中原的前元探子捣乱,更不能让他们把情报带出关去。”
    “锦衣卫确实有其特殊的地方,如果你们协调不了,就告诉本相,本相亲自去协调。”
    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只是拱手点头且再三保证。
    紧接着,胡惟庸又继续道:“还有,军报不能过夜,到了就必须商议,商议出法子之后,就必须告知徐帅,并快速落实。”
    “前线是魏国公这个武丞相在负责,后勤就是本相这个文丞相负责,绝对不能在后勤上出一点岔子。”
    “另外,你们还得告诉下面的人,本相和魏国公都是右相,确实存在左丞相之争,但在国事战事上,本相和魏国公是一体的,他们千万绝对不能在战事上出幺蛾子。”
    “还要告诫他们,管好自己的手,如果谁敢贪后勤,谁敢贪将士们的吃食医药和兵甲,不用陛下出手,我胡惟庸就把他全家老小都往死里整!”
    “不仅是战事,现在正是夏末之季,恐有水患,你们也要统筹好地方,巡察堤坝,做好抢修堤坝,赈济灾民的准备。”
    “国祸有三,一者叛乱,二者外敌,三者灾乱!”
    “你们也要叮嘱下面的人,谁要是敢在赈灾上贪拿一个铜钱,也不用陛下出手,我胡惟庸一样会把他全家老小往死里整!”
    “哪怕是淮西勋贵,也不例外!”
    尤其是在点名‘淮西勋贵’之时,胡惟庸可以说是语气加重了不止三分。
    不错,
    胡惟庸和朱元璋之间,确实存在相权和皇权之争,但他也是一个非常有分寸的人。
    什么事情可以松,什么事情必须紧,什么事情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让下面的贪吃一些,什么事情贪者必死,他都是心中有数的。
    也是不说他心里的那杆秤就一定标准,但他的心里确实有一杆自以为标准的秤!
    当然,这也并不能说他胡惟庸多么的为国为民,只能说他在尽全力不让朱元璋父子抓到一丝一毫的把柄。
    说到底,这所谓的相权和皇权之争,都只能在保障国家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进行。
    尤其是为人臣工的胡惟庸,如果敢跨过这条底线,那就是连带满门老小一起自掘坟墓。
    叮嘱完所有一切之后,兵部尚书这才开口说道:“胡相,魏国公都有按规定写军报过来,唯独那雁门县的知县叶青是一份军报都没写,完全不按章程办事。”
    胡惟庸听到这里,也是看向雁门关的方向,目光逐渐深邃了起来:“陛下在他身边,他不需要写奏疏,早朝之上也不许参奏他任何事情。”
    话音一落,胡惟庸就独自回到了他的书房,并关好了房门。
    二位尚书看着那紧闭的书房大门,尽管他们知道这句话别有深意,但以他们的道行,依旧只能明白字面上的意思。
    紧接着,二人也是看着雁门县的方向,眼里尽是不可置信。
    他们不明白,一个边城七品知县,怎么就能让皇帝连同宰相,一起给他如此特殊的待遇。
    皇帝和皇后不远千里去他叶青的身边,文宰相直接朝堂之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武宰相更是以他的建议为北伐战略总纲。
    要是换做往常,这种事情他们连想都不敢想,可万万没想到,有生之年却是亲眼见证了。
    想到这里,走在回兵部和户部路上的二位尚书,也不禁有了想在这朝堂之上见一见叶青的想法!
    而此刻,
    胡惟庸在窗前目送二位尚书离开之后,这才心中暗道:“你肯定收不到这位叶大人的军报,太子殿下亲自去打过招呼,有关于这位叶大人的奏疏,直呈本相书房。”
    他知道这位玩人水平不输朱元璋的太子殿下,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就等同于把证人交给想要杀人灭口的人保护,但凡那人不是个傻子,都不敢在这个时候去灭口!
    不仅不敢灭口,还得好吃好喝的养着!
    可即便如此,他也觉得叶青确实是太不讲规矩了,愣是直到现在一份奏疏都没送来过!
    不仅他叶青的奏疏没送来,连那些被派去观战的将军,也直到现在都还没个消息!
    “难道王保保现在还没开始攻城?”
    “不可能!”
    “他哪里拖得起啊!”
    胡惟庸一边如此思索,就一边往他的案桌而来。
    可还不等他坐下,他就看到桌面上重叠摆放着的两个蜡封完好的信封,最上面信封的封皮上书【胡相亲启】。
    看着这四个字,他瞬间就知道是负责观战的驻军将领,给他写的信。
    下一瞬,胡惟庸便快速打开信封,然后就认认真真的看着这加起来足有千字的十纸书信。
    烛台灯光之下,胡惟庸是越往下看,眼神就愈加的复杂,有不可置信之色,也有后怕之色。
    这封书信是观战将领所写,而负责去观战的将领,又是身处于长城望楼之上,属于一个不远不近,又居高临下,还纵观全局的位置。
    也因此,胡惟庸看着这封信,也就像也身处于那个位置,看这雁门关首战全程一样!
    战役细节写得很详细,可却没有守关主将信息,更没有总指挥的消息,也就是说只看这封信的话,根本就不知道总指挥是不是叶青。
    “首战大捷啊!”
    “战损几百人,杀敌近三万,还有一种远比朝廷大炮打得更远数倍,威力大数倍不止的大炮?”
    “这雁门县还私造大炮?”
    “这大炮又是谁造出来的,是驻军将领,还是叶青?”
    “.”
    看完这封信之后,胡惟庸就更加的后怕了起来。
    他希望真正的防守总指挥不是叶青,搞出这大炮的人也不是叶青。
    因为一旦这所有事情都是叶青所为的话,他将很可能面临一个不好的结果。
    那就是真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左丞相,不是武丞相徐达,也不是文丞相胡惟庸,而是现在还当着七品知县的叶青!
    如果朱元璋不在叶青身边的话,他不会往这方面想!
    可问题的关键是,朱元璋和马皇后都在叶青的身边,也就是说他们现在才知道的事情,帝后二人早就知道了。
    他们二人迟迟不表态是什么意思?
    那就是默认的意思!
    不仅如此,还可以说明他们对叶青的态度是用大于杀,最起码现在是这么个态度!
    只要态度不变成杀大于用,他就有竹篮打水一场空的风险!
    “不对,”
    “那叶青不死,就一切都有变数!”
    “武丞相本就是陛下的人,如果再让那和淮西勋贵有仇的叶青当了左丞相,我可就再也没机会了!”
    胡惟庸越往这方面深入思考,就越觉得像是这么回事。
    因为在他胡惟庸看来,如果叶青真有造炮指战之才,朱元璋他们一家三口是很有可能把叶青往左丞相之位上送的。
    原因无他,只因为他叶青和淮西勋贵们有着你死我活般的大仇。
    只要把他叶青往那位置上放,就可以起到一个相互制衡的作用!
    因为这份大仇,他叶青就只有背靠皇帝这一座山,以寻求庇佑,而淮西勋贵们也会因为这么一个人变成顶头上司,而变得收敛!
    到了最后,他朱元璋就变成了那个最大的受益者!
    想到这里,胡惟庸的眼睛里,也有了一抹不大明显的凶光!
    可也就在看过叶青的亲笔奏疏之后,他又瞬间收起了这份杀意,还面露淡淡喜色。
    因为不仅不用他想办法弄死叶青,他叶青自己就在自寻死路!
    “来人,”
    “去把吏部尚书吕大人,翰林院大学士孔夫子叫来。”
    很快,二人就来到了胡惟庸的书房里,并交换看着观战将领的亲笔信,以及叶青的亲笔奏疏。
    二人交换看过之后,胡惟庸便看向孔克表道:“夫子,你来说说,本相该怎么做啊?”
    孔克表直言道:“明日早朝,参奏他私造大炮,巧夺兵权,只要满朝文武闹腾起来,陛下想保都保他不了。”
    听着这么一句话,胡惟庸直接就把眉头皱成了一堆。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他是真的不想和这个孔子的五十五世孙为伍,可这家伙在读书人心中的地位太高,他不拉拢又不行。
    可他也是真的蠢到了家!
    不错,
    这么干是可以逼着皇帝弄死叶青,可皇帝紧接着就一定会弄死他们。
    要知道他朱元璋在记仇这方面说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了!
    胡惟庸碍于情面,也只是叮嘱道:“你给本相记住,陛下那边没说要置他叶青于死地,你我就绝对不能干置他于死地的事情。”
    “叶青的命,只有陛下他们一家三口可以要!”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就差没把‘要杀叶青,也得借他们一家三口的刀’给直接说出来了。
    紧接着,胡惟庸也不管孔克表是否明白话中真意,他只是看着吕本问道:
    “吕大人,你觉得本相该怎么做?”.
    求看官大大们追订支持,求推荐票、月票、打赏支持,谢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