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亮一亮看家手艺
作者:如意键盘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最新章节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正文卷第一百九十三章亮一亮看家手艺昨晚,沈从文吃得香、睡得更香。
    别说画了,笔都没摸一下。
    “怎么了,”沈从文奇怪道:“那纸上有什么?”
    贸然问出一句后,黄永钰也仔细瞧了起来:“这字……我好像见过。”
    最普通的钢笔,勾勒出了考究、规整的线条。
    细节清晰、配文规整,图文并现,层层推进。
    繁琐中见精细,平凡中现画功。
    新颖易懂的对话框式解读,一看就是后世标准的ppt展示模版。
    此画稿入眼便是一顶镶珠砌金、贵气冲天的凤冠。
    除了凤冠上的细节分解图,一旁还特意配了几行文字解析。
    沈从文只大概看了一眼,便把画稿从黄永钰的手里拿了过去。
    “其龙凤花冠钗,大小花二十四株、红、蓝、黄宝石各16颗……冠饰同皇太后、皇后服之。”
    轻声读了两句后,便立刻入了迷。
    “实在是太精美了,画得几乎是分毫不差,”沈从文指着画稿不停的夸赞:
    “这应该是宋朝的九龙四凤冠,难道在咱们团队里,也有和我一样喜欢古代服饰的人?”
    刚开始时没留心,后来仔细辨认稿纸上的配文,黄永钰就已经猜到了此画的作者。
    这一会,沈从文也想起了一人。
    此人昨日在敦煌研究所的资料室里,就已经展现出了对古代服饰的喜爱。
    “难道是小江?”沈从文不可置信的看着图稿:
    “他昨晚倒是把我的书借去看了,可我的书里也没这样的图啊。”
    “那小子本来就是个画师,”黄永钰看着图说道:
    “画些个说明拆解图,对他来说根本算不上是什么难事。”
    “你不懂,”沈从文指着画纸细说:
    “你看这里,如此繁琐的后冠饰物,他竟可以一个不漏的画出来,我都没这把握。”
    “这还用想嘛,看旁边的细节说明,”黄永钰断定:“这小子肯定经常画这玩意。”
    “难怪他昨天说热爱这行,”沈从文感慨:“没想到是真的啊。”
    黄永钰没搭话,向前快走了两步,又在花坛里接起了一张画纸。
    “这还有一张,也是个女冠。”
    “快,快拿给我看看。”
    “嚯~”黄永钰先过过眼福:“这是要把整个王母娘娘蟠桃会,都镶在冠上啊。”
    虽然还没有上色,但宋代凤冠的华贵已经跃然纸上。
    “所以说,”沈从文笑道:“凤冠不能久戴,不然脖子肯定受不了。”
    说完,他已经将黄永钰手里的画稿拿了过去。
    “王母娘娘仪仗队?”沈从文惊道:“这应该是钦宗皇后的凤冠,看来小江对宋代的后冠很有研究。”
    正说着,又一张画纸从空中飘下。
    花园里的两位同时抬头上看,二楼一扇大敞的窗户里,正轻轻悠悠的飘动着两片窗帘。
    “那是江山的屋吗?”
    “应该是的。”
    “走,”沈从文迫不及待的转身回撤:“上去看看。”
    叔侄俩一前一后走进了小二楼,迎面正好碰上刚准备和他俩汇合的邵伯林。
    “不是说在小花园里等我嘛,”邵伯林问道:“这一会你们就逛完了?”
    “边走边说。”黄永钰没多解释,只是向里面挥了挥手。
    “开饭了?”
    “上小江那屋去。”
    咚咚咚一阵敲门声,惊得江山一哆嗦:“谁啊?”
    张口问出一句话后,又翻个身接着睡。
    咚咚咚
    又是一阵。
    门外的三位,才看见眼前的房门被一把拉开。
    “黄老师?”张路抓了抓脑袋:“你们怎么上这来了?”
    “江山起了没?”
    “还在床上躺着呢,”
    黄永钰没再多问,直接走进了房间。
    “江山,”抡起胳膊就拍了江山一下:“再不起来,你那些皇后娘娘可都要飞走了。”
    “嗯,”江山继续迷迷糊糊中:“嗯?”
    撑起脑袋向窗前看了一眼,也许实在是太困了,便又躺了回去。
    这一会,站在书桌前的沈从文,又拿起了桌上仅存的一页纸。
    仔细一辨认,画得虽然仍是女冠,却是顶绝不寻常的女冠。
    “九龙、十六株花,”邵伯林缓缓读到:“前后垂珠翠十二旒……”
    沈从文微微点头:“小江啊,你这顶冠画得是仪天冠吧?”
    “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礼冠,”躺在床上的江山,闭着眼睛道:
    “仅为宋朝刘太后祭祀宗庙所制,当时还搭配了一件天子才能穿的减章衮服。”
    “当时,这刘太后已将不久于人世,”沈从文科普道:“于是便提出要在祭祀当日身着衮服。”
    “仁宗感恩她的尽心辅佐,”江山眯着眼,慢慢坐起了身:“边命人稍加改动后,依了她。”
    “醒了?”黄永钰看了他一眼:“这些都是你画得吧,昨晚几点睡得?”
    “呵呵,”江山天亮才合眼:“越画越起劲,直到躺下还满脑子都是皇后娘娘。”
    布满整张速写纸的宋代凤冠,细节精美、线条流畅。
    珠翠、博鬓、仙雀、珠穗、九龙四凤、王母娘娘仙女仪仗队……层层叠叠镶满了整顶后冠。
    这哪里还是帽子,简直就是一座行走的艺术品。
    四页稿纸分别画了宋朝三位皇后的后冠,和一顶公主出嫁时配戴的霞冠。
    连邵伯林和黄永钰都不舍得挪开眼,更别说就好这口的沈从文了。
    “小江啊,”沈从文紧紧攥着稿纸:“你这画……嗯,你这画……”
    “沈老师,我画得还行吧?”
    “画得太专业了,”沈从文特别看中这点:“我那书稿里,还没这样的分解图呢。”
    “小江,”黄永钰奇怪道:“我没猜错的话,你这是照着《宋代帝后画像》画得吧?”
    “您没猜错,”这的确是江山的操作。
    “可这画册在湾湾的博物馆呀,你是怎么看见的?”
    “燕图就有,”沈从文还去查过资料:“只不过是照片而已。”
    “哦?燕图还有这个?”黄永钰真没关心过这一块。
    “香江出版的画册,”江山还真去查看过:“照片拍得特棒,可惜书店没的卖,不然我肯定得买上一本。”
    “这可真是好东西,”沈从文还没舍得撒手:“在我的书里,也可以安些这样的分解图。”
    “这主意不错,”邵伯林也觉得可行:“这样的图文对照,读者就更容易理解了。”
    “沈老,您要不嫌弃这画,就拿去瞧着玩吧,”江山原本就是为他画得。
    “当真?”沈从林喜道:“你舍得?”
    “嘿,能给您瞧上,我高兴还来不急呢。”
    再说,就这几幅图,他江山想画多少就能画多少。
    “宣传部的领导把您请来,”江山继续说道:“应该是对《丝路花语》的服化道不满意。”
    “服化道?”沈从林一时没听明白:“服化道是什么?”
    “服装、化妆,和道具,”江山认为:
    “如果说舞姿和舞艺是一场歌舞剧的硬功夫,那服化道就是这场歌舞剧的软功。”
    “有道理,”沈从文点点头:“就和拍电影一样,服装也很重要。”
    “您可以先画些唐代飞天的头饰和衣饰,这样道具师和服装师就会一目了然了。”
    “小江这主意好,”沈从文当即就想回屋:“我马上就照着你这图的式样,给她们画几套。”
    “先吃饭,”邵伯林早饿了:“吃饱了再画也不迟。”
    屋里的几位都惦记着这里的伙食,于是步调一致的向餐厅走去。
    “可以啊小江,”
    落在后面的黄永钰对江山道:“你的记性就这么好,可以信手拈来。”
    “都不知道练多少遍了,”江山一向坦白:“从去年画到今年,早刻脑子里了。”
    “我明白了,”身旁的张路,恍然大悟:
    “去年咱们为了了解丝绸之路上了趟燕图,你不会是从那时候开始画得吧?”
    “不就是那一天嘛,”江山将计就计:“不然,我那天能待那么久。”
    “丝绸之路?”黄永钰听得云里雾里。
    “这一年我们经历的事可多了。”张路一脸骄傲的揽起了江山的肩膀,笑得特得意。
    “嘁,”黄永钰嘁了一下,也揽上了邵伯林的肩膀。
    “一会多吃饭,少说话。”
    江山拍了拍张路,赶紧上前一步搭上了黄永钰。
    按照后世电视剧的快节奏拍摄惯例,道具组的任务进度总是被一催再催。
    但,由王凯和江疏影主演的《清平乐》剧组,倒是个例外。
    要钱给钱、要时间给时间。
    提前近一年就进组的道具师们,也为《清平乐》交上了一套出色的答卷。
    当年为了选取宣传角度,江山几乎在道具组拍摄了两个多月。
    将耗资巨大的朝服和冠饰,完美的体现在了前期宣传剧照中。
    前景为载入史册的帝后画像与定妆照对比,背景为传承至今的宋代名家书画。
    一组组精美的剧照提前问世后,立刻引起了一众网民的热议和关注。
    一时间,《清平乐》的播出版权费用,如坐了火箭般蹭蹭直上。
    直到最后,被芒果台以单集640万元,全剧4.5亿人民币的惊天价格一举拿下。
    从而使江山的新媒体公司,也跟着收入了一笔可观的宣传服务费。
    不过据说这部电视剧的收视率,没能配得上它的单集收购价。
    但,这就不是江山该操的心了,他的任务只是为了抬高版权的售价。
    至于收视率的高低,一概与他毫无瓜葛。
    毕竟,芒果台又没请他去做宣广。
    江山现在画得几页后冠图样,就是当年宣传画的最后定稿图。
    直到现在,仍对它记忆犹新。
    时不时亮一亮看家手艺,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虽然靠着大树好乘凉,但自己若没些本事,出局也是迟早的事。
    很快,面包车们又向着莫高窟的方向驶去了。
    城市的路边,停了不少运送救灾物资的大卡车。
    和昨天一样,江山一行所乘坐的面包车上,也载了不少蔬菜和日用品。
    前阵子生活物资跟不上,有钱都买不着东西。
    敦煌研究所那地界,就更不用提了。
    现在虽说依然不济,但宣传部也不是吃干饭的。
    不然,也不敢张罗老干部们前来敦煌参观了。
    车一路行驶的很顺利,到了莫高窟后,各位专家们立刻朝着自己的目的地四散而去。
    “看来昨天回去后都做功课了,”黄永钰微微一笑:“走吧江山,咱们也该出发了。”
    再过几日,就该去剧团观摩《丝路花语》的歌舞剧了。
    这两日,专家们必须把各自的工作准备起来。
    舞蹈大师吴小邦,拿着速写本就奔向了石窟。
    戏剧大师曹禺也差不多,由常所长领着去研究各窟的连环画。
    为日后的剧情需要,搜集资料。
    江山看了张路一眼,对方立刻从包里拿出了三只手电筒。
    黄永钰接过去一只:“这个准备的不错,自己想看哪就照哪。”
    “黄叔,”江山问道:“今天咱们打哪看起?”
    “沈老师说了算,”黄永钰看了眼表叔:“您今儿想看什么?”
    站在莫高窟下的沈从文,抬头环视:“我想看看飞天,听说那张歌舞剧,就是按照飞天的姿势排的舞。”
    “出发,”黄永钰大手一挥:“咱们一起向着飞天前进。”
    “可是,”张路没挪窝:“这里好像到处都是飞天,我们应该先看哪一窟?”
    “我记得昨天的五百罗汉那有不少飞天,”邵伯林的脖子都仰晕了:“可那一窟究竟在哪啊?”
    “还真是,密密麻麻这么多洞,一点印象都没了。”
    几个人纷纷抬头上看,都是一副迷糊的模样。
    “江山同志,”
    忽然,远处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
    樊锦诗拿着一只手电筒,笑眯眯的走了过来:“你们今天想看些什么?”
    一见来者是她,大家都乐呵呵的笑了出来。
    “樊同志,”江山笑道:“能领我们去看看飞天吗?”
    “可以啊,”樊锦诗点点头:“不过,莫高窟现存飞天4500多幅,几乎是窟窟有飞天,你们想从哪里看起?”
    “这么多?”
    江山转头看向沈从文,对方也是一脸懵。
    “要不就从最多的石窟看起,”江山贪多:“最好还得是保存尚好的。”
    “我明白了,”樊锦诗立刻抬脚向前:
    “就北朝的428窟吧,那里的飞天最多,姿势也不少,也是咱们这果体飞天最多的一窟。”
    说话间,樊锦诗已经向前迈出了好几步。
    “那咱们……”江山和张路同时拿出了相机:“就去瞧瞧吧。”
    “小江,”沈从林赶紧嘱咐道:
    “我肯定是来不及画了,一会你多拍些照片,重点是穿衣服的那些,我主要看衣饰。”
    “好的,沈老。”
    “没穿衣服的也拍几张,”黄永钰想得比较全面:“老吴爱看,他是专门研究舞蹈姿势的。”
    “好的,黄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