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上《芳华》
作者:如意键盘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最新章节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正文卷第三百二十章上《芳华》这年头,但凡演出团体有演出,都会给报社、电台送去几张观摩券。
    很多时候,连电视台都没这待遇。
    1980年2月,在发行了三期试刊后,《燕京晚报》宣布正式复刊。
    于是,燕京五道口的工人俱乐部内,两位燕京晚报的编辑同志,终于有机会坐在头一排欣赏中央芭蕾舞团的表演了。
    今天演出的剧目为《鱼美人》。
    相比舞台上的喧嚣,台下则是一片静悄悄。
    空空荡荡的一大片座椅,令编辑手里的相机都不好意思拍全景。
    直到这会他们才明白,为什么文化馆门口连个检票的同志都没站。
    ……
    周日,浦江电视台的小型演播厅里,台上台下热闹非凡。
    相比前阵子的单搭独唱,今天的舞台差点都不够使。
    观众席上,古铮铮、胡啸、江海、江山、谷建芬、李谷壹……在头一排稳稳的坐着。
    王洁实、谢莉斯、吴国松、朱明英、郑绪岚、马国光,在第二排紧张的坐着。
    嘀嘀咕咕了一番后,演播厅里逐渐安静了下来。
    舞台上,擦着红脸蛋的刘小庆双手扣在胸下,开始报幕了:“下面请听女声独唱:草原女民兵。演唱者:朱逢博,舞蹈表演:燕京战友文工团。”
    “小庆今天是报幕员?”一见台上这动静,江海赶紧挨着江山问道。
    “我和谷老师的建议,”江山的声更低:“但小庆皮薄,就给了她一个提前适应的机会。”
    “她皮薄?”陈佩丝凑了过来:“你真是太不了解她了,那天她得知这个决定后,美一天呢!”
    “嘘!”
    江海两眼平视前方,嘘了一声!
    不过即便他不做表示,江山和陈佩丝也已经不说话了。
    这一会,朱逢博和话筒立于舞台一角,把整个舞台让给了一群鲜活的姑娘。
    随着歌声的起伏,在为首一位扛大旗的姑娘带头下,一排边跳边笑的女舞蹈员们,踏着节奏走上了舞台。
    一招一式一转身,一踢一跳全是腿。
    小小的舞台上,仿佛架起了一道彩虹。
    随着这队身着练功服姑娘们的一颦一笑,整個小演播厅立刻灵动了起来。
    优美、轻盈、挺拔、飒爽……还有青春。
    也不知道她们是如何把这些个词揉在一块的?
    反正就是好看,怎么看都好看的哪种。
    江山不得不承认,这才叫天然去雕琢。
    对于他这个单纯的看法,在座的不在少数。
    女舞蹈演员们,围着舞台一圈一圈的跳。
    台下的眼睛,就围着舞台一圈一圈的绕。
    “老三,难怪你今天非叫我来审查节目,”
    江海这会终于明白了三弟的良苦用心:“这个节目选得好……非常好!”
    “不是,”陈佩丝就奇了怪了:“老大,你没见过这舞?”
    早几年几乎逢团必学的舞,即便在电视机尚未普及的年代,也不该一次也没见过呀。
    “我当然见过,”江海实事求是道:“但没见过穿这身衣服跳的。”
    实话实说,冯导是会整花活的。
    就《芳华》这部电影来说,从头到尾观众们只在乎这支舞……和跳舞的女演员们。
    男女都是,一个都别不承认。
    即便这会台上演员们的练功服一水的长衣长裤,可依然不是寻常人家能见着的。
    就比如,江家这二位。
    可也正因为他们没见过,便更爱看这段舞蹈了。
    如果要举牌的话,他俩肯定都给10分。
    可惜舞虽好看,却短了点。
    还没仔细看呢,台上的女演员们已经微笑着鞠躬谢幕了。
    这段精彩的表演,引来台下一片掌声。
    熟人熟事间,还不忘交流几句。
    尤其是谷铮铮和胡啸,凑在一起商量了好一会。
    胡啸有种感觉,新星音乐会过后,全国的同行都会知道古铮铮的大名了。
    “我感觉,你台长前面这个副字,应该快去掉了。”
    古台呵呵一笑:“你的感觉哪次准过。”
    “我当初怎么说小江来着,你忘了?”
    “……”
    这时,两人一块缓缓看向了江山。
    《草原女民兵》是朱逢博为1975年的音乐歌舞剧《百花争艳》献唱的一段歌曲。
    正是因为对这段歌舞的彩排现场念念不忘,冯小刚才拍摄了一部致青春的《芳华》。
    结果电影一上映,连累着大家伙一块念念不忘了。
    所以,江山特意将战友歌舞团的舞蹈演员们请到浦江,现场舞给他……们看。
    一片私心可昭日月,他终于将理想照进了现实。
    正美着呢,刘小庆已经再次走上了小舞台。
    “下面请听著名男中音歌唱家马国光,为我们带来的演唱歌曲《阿凡提》,伴奏:浦江民族乐团。”
    哗啦啦的掌声过后,浦江民族乐团的伴奏响了起来。
    接着,同样也来自燕京战友文工团的马国光,唱起了去年刚上映的《阿凡提》主题歌:
    我滴小毛驴,小毛驴
    有个倔脾气,倔脾气
    叫它往东不往东,叫它朝南它偏向西
    ……
    啊,
    江山实在是太爱这个年代了。
    由他牵头举办的这场《新星音乐会》,几乎集齐了半个中国的乐界精锐部队。
    如此烧钱的项目,在当今这个社会只需要单位之间的相互沟通协商,即可实现。
    江山知道,以后这样的机会将越来越少。
    现在,他是真的想对当今的艺术家们说声谢谢。
    “下面请听东方歌舞团的独唱演员朱明英……”
    “请听东方歌舞团的郑绪岚……”
    “接下来,请听男声独唱《深海》。”
    随着刘小庆上上下下的报幕,陆续抵达浦江的歌唱演员纷纷上台献艺。
    这一会终于轮到王洁实了,自打他答应江山演唱《潜伏》广播剧的主题歌后,这两日几乎是曲不离口。
    此时,检验自己实力的时候终于到了。
    “怎么一到我这就没词了?直接一男声独唱就给打发了。”路过江山的时候,王洁实眯着笑眼嘀咕了一句。
    “实在对不住,”江山赶紧解释:“词还没想好呢!”
    和江山特投缘的王洁实,其实一点都不在乎。
    相反,对于还没有代表作的他来说,还得多谢江山给自己这一机会呢。
    毕竟,《驼铃》虽好,但为电影演唱的却不是他。
    在王洁实一曲《深海》结束后,今天的试听会就算是告一段落了。
    “我来说两句啊,”
    还没有告一段落,作为音乐会总导演的谷台长还有话要说:
    “欢迎各位优秀的演员相聚浦江……我们电视台和东方日报社,将为同志们做好一切后勤工作,想练唱或者练舞的同志,可以和江山导演联系……”
    坐在头一排的江导立刻站起了身:“大家有事尽管来找我,过两天,出场顺序表将送到各位的房间里……”
    ……
    就在江山和江海,为即将开演的“新星音乐会”做最后的准备时。
    浦江博物馆的展厅里,已经聚满了参观了人流。
    “这是怎么了?”
    一位临时被叫来上班的职工,惊讶的看着现场:“群众们怎么忽然热爱起文物了。”
    另一位赶来的同志,也觉得奇怪:“从我到这上班以来,还没有见这么多参观人次呢!”
    “你们难道都不看报纸?”
    “看呀。”
    “今天的报纸说什么了?”
    “你们一会就知道了,”博物馆书画厅的负责人,催着他俩赶紧就位:“没看出来吗,整个博物馆就我们展厅的人最多。”
    从中午开始,浦江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买票走进了浦江博物馆。
    他们当中有工人、教师……更多的则是学美术的学生。
    和平日相比,多出五倍都不止。
    其中大部分进入展馆的同志,都在向讲解员询问一幅名为《雪竹图》的所在位置。
    巧的是相比博物馆的展厅,博物馆的办公室也在聊着这幅《雪竹图》。
    其中几位上了岁数的老同志,已经忍不住要拍桌子了。
    “真是不像话,怎么能登报发表意见呢?”
    “我也觉得不妥,专业内的事还是不要公开的好。”
    “我担心的就是这个啊,伱们现在去外面看看,展厅里都是点名来看这幅画的群众。”
    “看就看吧,还都去问讲解员这幅画究竟是哪个年代,为什么和燕京的专家说法不一样。“
    “这些群众懂什么呀,不过就是来看热闹吧。”
    “说来说去,还不是这个《东方都市报》瞎胡闹。”
    “的确是胡闹,我上午已经打电话去报社批评过了,可惜他们的领导不在。”
    “必须要严肃批评,怎么可以不和我们博物馆提前商量,就胡乱发表文章呢?”
    “一会再给他们打电话,必须让他们领导道歉,然后发表声明、消除影响。”
    “对,必须让《东方都市报》给我们一个解释。”
    直到这会,馆长谢稚柳终于放下了手中的画笔。
    端坐在画案前的老先生,打今天一早起,就接到了好几通电话。
    放下电话后,赶紧命家人出门买报纸。
    之后,便见了《东方都市报》上的这篇《徐熙“落墨”画法试探》。
    反复细看了几遍后,起身拿起了电话。
    “人家报社领导为什么要向你做出解释,”谢馆长缓缓说道:
    “又凭什么让他提前和我们打招呼,我能发表文章,他徐邦达就不能吗?”
    “可徐邦达发表的这篇文章看似是在说画,实际就是在否定您的判断。”
    “我质疑的人难道就少了?”
    “可……可我们觉得您没说错啊!”
    谢馆长微微一笑:“我的判断当然是正确的。”
    “那东方都市报社的事……就算了。”
    “不然呢,”谢老缓缓拿起了桌上的一份报纸:“你又能拿他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