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七章群雄群凶
董卓在洛阳的暴行持续了两个月左右,终于迎来了诸侯们发声一致讨伐。
当然诸侯们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才做出回应似乎有些晚了,但其实则不然。毕竟信息传递还是要收到传递速度的制约的。他们跟有先进通讯技术的杜篆可不能比,洛阳的情况传递到各地诸侯的书案之上是要相当长的时间的。
得到消息之后,各路人马之间进行沟通又要花去一段不短的时间,最后达成共识并点齐兵马做足准备,到一起发声,两个月的时间完成这么多事情,实事求是的讲,这还真是效率不低了。
其实还有一点就是,各路诸侯在这段时间内,还是挤着时间将春播这件大事给做完了之后,有心起兵的才起兵讨董的。是的,有很多人只是声援一下而已。实际情况就是真刀真枪出征的有之,坐山观虎斗的亦有之,趁火打劫的也大有人在。
为什么会有这些情况呢?人心和现实!
真正出兵讨董的,多数是自我感觉良好的,觉得自己有实力和董卓掰掰手腕,如袁绍和曹操等人。他们想参与一下利益分配。
毕竟董卓现在享受的待遇,对于这些有自信的诸侯们来说,有几个不想取而代之?说不想那都是骗鬼的,其实众人都是心知肚明的。
另一部分出兵讨董的,则是属于弱小势力,甚至是没有地盘的散兵游勇,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疯狂的野心家。希望随着大流,能够趁火打劫,跟着捡些便宜。刘备刘玄德同志就是这个群体最有名的代表。
而不出兵的,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持观望态度,坐山观虎斗的。在这个群体中,很多人都是出于自保而做出了这个选择。
因为现在的天下虽然姓刘,但是实际上却都被各地诸侯给改了姓,因此彼此之间也都有一些摩擦和相互掣肘。那些实力雄厚的诸侯,他们的实力允许他们同时做几件事,而并不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讨董的战场上,他们还将目光放在了他们垂涎已久的小势力上面。
如果这些小势力派兵讨伐了,他们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来个浑水摸鱼、声东击西,偷偷的将这些小势力的老窝给端了不说,还一点不费劲!完全是得来全不费工夫的那种!
面对这样的情形,但凡是个有点头脑的诸侯,都会以自己的实际利益为重。至于汉室刘家被欺负这件事,作为臣子发声支持一下,就已经很给面子了。总不能因为你老刘家出事了,还要搭上我们自己家吧。
当然诸侯之间的这种微妙的关系不仅仅表现在这里,即便是在讨董前线的战场之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冀州牧韩馥为了防止袁绍在冀州做大,所以对袁绍不仅是严加防范甚至很多时候还给袁绍扯后腿。
没办法谁让袁绍是四世三公的出身,而且本身就跟董卓斗过,在士族阶层那是相当的有影响力。刚一到冀州就吸引了很多人才的投靠,这种人在自己的地盘上,谁不担心那谁就是傻子。
同理袁术和孙坚两人也是这个节奏,只不过是在关系上,孙坚属于袁术的下属而已。
不过有这个对比之后就更能够理解韩馥的心情了。同样都是老大,袁术对自己的下属都怕被抢了功劳,影响了自己的名望和地位,就不给孙坚调拨粮草。更何况是韩馥和袁绍之间,并没有明确的从属关系。韩馥怎么可能无动于衷?
而所谓的十八路诸侯之间的关系要比上面这两个例子复杂多了,也都是各自盘算着自己的小算盘,所以屯住在酸枣的各路大军每天都是在“置酒高会”,谁也不愿意去和董卓交锋,都希望能消耗掉别人的实力,而保存自己的实力,又不影响自己从这件大事件里面分一杯羹。
更何况所谓的十八路诸侯,其实并不止十八路人马,被点出来的都属于代表人物,实际上很多小势力都是上不了台面的,所以就被归到了各路人马之中了。这其中就包括了从渔阳来的郭康楷军,实际上就是杜篆军。
不过杜篆并没有跟着过来,经过了这么多事情的杜篆,多少对人心和人性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对汉室的这些诸侯们,他们本质上和董卓都是一样的。区别只是又机会和没有机会的却别而已。
如果占据洛阳的不是董卓而是其他的诸侯的话,相信他们也会跟董卓一样,做类似的事情。所以谁在上面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征服这些个诸侯,杜篆就支持谁,因为杜篆需要的不是一个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和大量优质的人才,为自己的科研大业提供稳定的支持。
至于杜篆为什么不将汉室取而代之,之前杜篆就已经说过了,因为杜篆只是一个科研先驱,而不是一个标准的政客;搞科研在行,但是当政客、耍心思、玩权谋,杜篆清楚自己不是那块料,甘拜下风。
即便自己直接接掌了汉室江山,也不一定会做的比刘宏或者刘辩等人好多少,毕竟人心无处不在,尤其是那些已经被激起**的野心家。
就比如说董卓,他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杜篆面前的时候,怂的跟个孙子似的。但是离开杜篆的监控,还不是经不起诱惑,像是见了血的狼一样,做出各种疯狂的举动。而且越来越变本加厉,甚至在皇帝后宫中安了家,随意的宠幸自己看上的任何人。
所以杜篆不认为换了其他人会好多少,差距可能也就是做事方法上面有区别,比董卓做的更隐蔽,更不容易被发觉,引起众怒而已。
但是这种人反而更危险,就像袁绍和曹操两人,还有那以仁义道德着称,靠着眼泪搏取民心的皇族后后后后裔刘备。还没怎么着就已经把关羽和张飞吃的死死的了。日子再久点那还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