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情报局虽然不是米国唯一的情报部门,但绝对是体量最大,权力也最强悍的部门,最巅峰时期甚至拥有随时颠覆那届米国政府的能力,不过“幸好”当时的负责人死得很是时候,那届米国政府也及时限制了其权力,才没有让其变成一个寄生在政府背后的影子政府。
饶是如此,对外情报局所拥有的各种不可公开的文件数量依然是天文数字级别的。
原本这些东西应该是放在一个防护级别极高的地方,即便建个金库有也不为过,事实上在大楼西南角的地下确实就有一个。
但是当初建造那个金库时一方面是经费有限,一方面是技术的发展,让设计者的预计严重不足,原本设计者认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存储手段的不断发展,可以让信息被不断的压缩,即便对外情报局需要存放的资料越来越多,只要存储手段继续发展,那个金库的空间就是完全够用的。
但是仅仅过了十几年,当时被赋予厚望的软盘就遭到了技术领域的淘汰,如果不放弃这些东西,那么对外情报局就要保留可以使用它们的设备,而这意味着对外情报局的办事效率将近不断落后于同行,之后发生的事情更是让全世界的情报部门都决定了重要信息,特别是那些动不动就几年十几年不用,但又随时会用到的信息一点要用“纸质”的方式储存的原则。
意识到必须将金库中的软盘里所存储的信息全部转换到新的存储设备里后,当时的对外情报局高层也算果决,专门额外批了一笔经费,更换存储设备。
原本一切进行得都很顺利,只需要用电脑将软盘中的信息直接复制到去就行,但是当这一工作进行了大约一周后,意外发生了。
一次针对米国的恐怖袭击后,为了进行报复,需要找到一份多年前的信息,而那份信息的软盘已经销毁,负责寻找这份资料雇员自然找到了新的存储设备,但读取时却出了意外,文件打开后,里面只有一大堆混乱的字符。
事情自然引起了重视,所有更新储藏手段的信息都被检查了一遍,接近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都变成了乱码,连一点能看懂的信息都没有。
而还没换的软盘,其中一小部分也已经无法读取。
事情到了这里,对外情报局也只能放弃对技术的迷信,开始转为“纸质”存储,不过相关信息还是遭到了泄露并让对外情报局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了全世界同行的笑柄,甚至有几个其他米国情报部门的负责人想要趁此机会取代对外情报局的地位,不过都被反应过来的对外情报局扑灭了。
原本这样的事情应该是不会发生的,至少对软盘的定期检查和更换存储手段是可以避免这一情况的,但话就要说回来了,再大的组织,再官方的机构都无法避免在规章执行过程中的疏漏。
毕竟整个世界,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比同行优秀,往往不是因为你比他们做得好,而是因为他们比你更烂。
重新采用“纸质”储存的对外情报局在转换过来后,面对的最大麻烦不是“抄写”人员的不足,而是金库很快就被塞满了,原本软盘仅仅能将一半的柜子摆满,而塞满整个金库的纸质文件只记录了还能读取的信息中不到一半的数量。
剩余的一大半以及今后越来越多,增速也在逐年甚至逐月上升的信息该放到哪儿呢?
再建一个金库?
大量信息的丢失让美国政府对对外情报局相当不满,同时一些原本有把柄在对外情报局手里的米国政府高层也觉得这或许是一个钳制对外情报局的机会,所以不光申请用来建造新金库的钱没有批下来,就连建造新金库的提案也被否决了。
米国政府的否决理由也很正当,今后信息增速越来越大,难道要一直扩建吗,把纳税人的钱用在存储一些不知道会不会用到的信息上。
虽然对外情报局也可以私底下偷偷造,经费来源也不是问题,对外情报局每年干脏活得来的都能养活一个小国了。
莫里森此刻所处的安全屋就是一个例子,虽然建造计划是在政府项目中的,但其规模和内部的装修却超出了计划起码百分之一百,但金库不一样,安全屋建一次就够了,只要相关人员管住嘴就行。
可金库一旦开了头,就不是扩建一次两次了,毕竟每次装修,高层都是有好处拿的,一旦次数多了,对外情报局私自建造金库的事情暴露在其他部门眼里就只是时间问题了,而一旦被发现,对外情报局就会面临巨大的麻烦,所以最终也只能放弃了。
可不能不管这些东西吧,胡乱堆放后如果出了问题,对外情报局还是会被找麻烦。
最终他们只能把本就没什么人使用的顶层打通成几个近千平方米的大房间,装修一番后,把所有放不下的纸质资料都放了进去,但在装修期间,对外情报局依然发挥了自己欺上瞒下的传统艺能,在这些房间中放了一个不在计划内的小房间。
姜誓进入顶楼后,既没有去强行闯入那些大房间,也没有往远在另一头的莫里森的办公室走去,而是走向了反方向的一间杂物间,这正是让莫里森激动的原因,那间杂物间里面除了一些打扫的工具,同时还藏着一间暗门。
监控画面中,姜誓打开杂物间的门后,直接对着里面的墙壁开了几枪,确认了位置之后,姜誓没有寻找开启暗门的机关,直接用枪眼在墙上画了一个门框,随后一个助跑,直接连人带门撞进了暗门背后的房间。
看到这一幕,原本还抱有侥幸心理的莫里森终于发出了一声大吼,只是听上去更像是一声尖叫,“阻止他,那里面的东西绝不能让他拿到,不然就都等着坐电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