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作者:木有感情的猫   西有大秦,如日方升最新章节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国大征兵,很快便召集了数万青壮,组成了一支为国而战的新军。
    然而随着征召人数的增多,秦国新军很快就出现了窘迫,这些刚刚应征入伍的战士,他们自己家中并没有准备战甲,而秦国库存的铠甲数量有限,也不足以武装这么多的新兵。
    以至于秦国虽然得新兵七万,但真正能够有护甲的却只有两万多人。
    在面对这样的窘迫困境之时,咸阳那些的老秦人纷纷站了出来。
    因为年纪增长,而无法继续涉足战场的老卒们将自己并肩作战半生,准备一同埋进土里的盔甲擦了又擦,最终还是毅然决然的献给了官府。
    家中男丁尽数战死,只剩下孤儿寡母的寡妇人从灵堂之上取下供奉的盔甲,那是她们英勇的丈夫留给她们的遗物。
    也是她们年幼的儿子,瞻仰父亲勇武见证。
    尽管心有眷恋,但是她们依旧毅然决然的将盔甲献了出去。
    还有一些身材高大的半大小子,趁着夜色偷了母亲藏在地板下的盔甲与刀剑,偷偷摸摸的逃离了家中,聚集在一起赶往镐京。
    而就在他们逃出城去的时候,他们却没有注意到,在城墙之上,他们的母亲正满脸热泪的盯着他们的背影,紧咬着牙关不曾吭声。
    狭路相逢知勇士,国难当头见义节。
    秦国历经无数苦难,在一次又一次的苦难之中发展至今。
    秦人由最初的为爵为利而战,到如今的为国为家为义而战。
    他们的思想已经升华,他们的勇武却始终不曾改变。
    咸阳学宫之中,公输墨的得意弟子墨义一脸的闷闷不乐。
    正在传授弟子们打铁技艺的公输墨停下了自己的动作,看了一眼自己的这位弟子之后,他也叹了一口气。
    将手中的铁锭丢进火炉之中,随即向着对面的墨义说道:“我墨家有工墨与侠墨两种。工墨虽只是专精于锻造,却不代表着国难当头之时,工墨只能够龟缩在人后苟且偷生。
    若是想要为国效力,你们点燃熔炉为大秦赶制武器与盔甲,也可以熄灭熔炉,提起刀剑,奔赴战场与敌厮杀。
    无论你们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作为你们的师长,我都替你们骄傲。”
    公输墨的话音方才落下,他又用火钳夹起了被烧的通红的铁锭,按在砧板之上,用铁锤开始敲打起来。
    其余的弟子见状,有的人直接跑到一边去点燃了其他的熔炉,而有的人则是跪在地上,恭敬的向着公输墨叩首,随即放下了手中的铁锤,提起了挂在墙壁上的宝剑,步履坚定的离开了咸阳学宫。
    学宫之中的儒院,孔儒一边收拾行装,一边与自己的弟子们说道:“秦公曾经告诉老夫,他希望老夫能够在咸阳学宫安心办学,培养三千弟子,为秦国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
    但是如今天子无道,与列国联合伐秦,此不义不战,我秦国上下,必要万众一心,与其死战到底。
    老夫虽已年迈,却尤有勇力。尚可与国同戚。
    尔等年长者可收拾行装,与为师一同上阵杀敌。
    年幼者当继续苦读,莫要荒废学业,遗忘了老夫的教诲。”
    言语至此,孔儒提起自己的行囊便要离开。
    众弟子见状,互相对视一眼之后,年长者丝毫也不犹豫,尽数回去收拾行囊。
    而年幼者虽然不甘,却没有人忤逆孔儒的吩咐。
    “诸位同窗,颂书以送夫子——”
    不知是哪位学子发出一声倡议,随后所有学子纷纷响应。
    他们高声颂唱着孔儒编撰的儒家经典,用朗朗的读书声送走了他们的夫子与师兄。
    在孔儒离开之后,弟子们读书更勤,习武更苦,一刻也不敢遗忘来自读者的教导。
    秦国上下众志成城,在周王姬的军队方才抵达阴晋之时,便已经集结了近十万之众。
    这十万人之中,只有四万人着甲,只有八万人手中有趁手的兵器。
    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哪怕是赤手空拳,他们的内心也丝毫没有畏惧。
    男儿生于世,为国而死,马革裹尸,不亦快哉。
    镐京虽然城高池深,但是太过于靠近咸阳,并且为了维持镐京道路通畅,所以镐京并没有建立在险要之地,根本没有办法封锁联军北上咸阳的道路。
    而镐京周围的农田众多,一旦任由诸侯联军靠拢,这些农田必定会遭到破坏。
    到时候,就算是能够击退诸侯联军,秦国也将陷入粮荒。
    于是白毅当机立断,一边训练着麾下的这支新兵,一边赶路来到了蓝田。
    蓝田以南是上鄀,以东是骊山,以西是镐京。北面是郑邑,而郑邑以北是栎阳。
    扼守此处,则诸侯联军不能绕道继续进犯秦地。
    蓝田原本是周国的南方门户,但是却并不是屯兵之地,只能算是一个小城。
    容纳十万军队之后,蓝田几乎便已经被塞满。
    白毅只能够组织蓝田的百姓向西撤离,将他们尽数迁徙到了镐京。
    也有一部分百姓留了下来,选择了与秦军并肩作战,共同守卫他们的家园。
    与此同一时间,秦寿已经率领着麾下的军队赶回了山阳。
    而褒国汉阴与庸国西城之间隔着大江的一条支流,褒侯为了能够尽快赶回褒国,在舟船不足的情况下,选择了分批渡江的策略。
    然而就在他麾下的大军刚刚度到一半的时候,秦国埋伏多时的骑兵直接杀出,已经抵达江北的褒军顿时损伤惨重,而那些尚且没有渡江的士卒只能够眼睁睁的看着秦军屠戮他们的同胞。
    没有任何一只部卒敢于直面铁甲骑兵,褒侯虽然惊怒,但还是控制住了内心的怒火。
    “我们撤——”
    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乘船逆流而上,直接回了褒国,放弃了继续与秦军交战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