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五十万字
作者:蓝色脉冲   凡人成长指南最新章节     
    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十功名尘与土。
    ————
    西楚霸王
    公元前225年,楚将项燕击败秦将李信20万大军,秦王嬴政请出老将王翦。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60万秦军进攻楚国,楚王派出柱国项燕率45万大军进行对峙。王翦到平舆后驻军,养精蓄锐、伺机出动。项燕则利用小胜诱导秦军,楚军主力游走于平原一带,借以发挥地缘性的战略优势。两军均采取保守战略对垒。几个月后,迫于楚王压力的项燕开始左右两翼同时发动进攻,而王翦统帅的秦军,既有冲锋,又有后卫,楚军未能形成左右围猎之势,反而被分散兵力、个个击破。
    王翦占领了楚国都城,并俘虏了楚王。落荒而逃的项燕,又在淮河招募了大约两万军队,拥护昌平君为楚王,并准备据江而守。
    公元前223年,王翦率军南下,大破楚军,乱箭射死了昌平君,项燕自杀。楚国彻底灭亡。
    项燕之子项梁带领项氏家族分散在江东居住,亲自教导侄子项羽。公元前232年生,爷爷去世时他9岁,比刘邦小34岁,比范增小45岁。据估计他父亲也应该在和秦军作战时战死的。在项羽年少时,项梁曾教他读书、剑法和兵法,但项羽没有完全领略就不学了。
    项梁在秦朝统治期间,曾屡次犯禁而又脱身,项梁曾在秦国旧都栎阳县犯过罪,被栎阳县逮捕,于是项梁委托蕲县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县狱掾司马欣,因此得以平息案件。
    因为与吴县县令郑昌关系亲密。后来项梁一直在吴县之内躲避仇敌和在吴中积蓄力量,颇具威望。
    项梁一个叔兄弟或亲兄弟项伯,项羽称他和项梁一样都是季父,他早年与张良有旧交情。秦朝统治时期,项伯因犯下杀人罪,被在下邳的张良包庇藏匿,得以保命。到了项梁在吴县起兵造反之后才汇合,被任命为楚国左尹(相当于左丞相)。
    每次吴县之中有大的徭役和丧事,项梁经常作为主办人,他私下用兵法来部署勒令门客和家中子弟,凭借这个方式来知晓他们的能力。
    项梁擅长辩论游说,暗中培养壮士九十人,和同谋参木合作在宅邸里面秘密铸造大钱,用来购买甲胄和兵器。
    秦二世元年九月,公元前209年10月,会稽郡守殷通打算先发制人,于是找项梁说让联合当地豪杰共同举兵,借机召唤项羽进来,并示意项羽动手斩杀了殷通。项梁手持殷通的人头,佩戴了他的印绶,项羽击杀了府里几十上百人。项梁召集豪强官吏,举兵反秦。派人收服会稽郡下属县城,得到精兵八千人。这就是后来的八千江东子弟。
    从以上信息可以总结出8方面内容。
    1.项梁有很强烈的反抗秦国意向,这种情绪很明显的影响了项羽。以后项羽的很多仇秦行为也有了解释。
    2.项羽家族虽然处于被通缉状态,但项羽出生官宦世家,后期也一直没有经历过贫穷窘迫的生活,家里没矿,但有印钞机,也就决定他不能体察底层人民的需求,不知道贫穷百姓的困苦,不知道底层士人对富贵的渴求。
    3.项羽的季父项梁和项伯都杀过人,出生在这种家族整天耳濡目染的都是热血沸腾的生活,嗜杀成性也是有因可循。同时因为很多家人都是一起出生入死,所以有着极强的家族观念,进而导致对于亲疏远近的分别主要是以血缘和义气为重。
    4.项羽出道就是被项梁当做第一打手使用的,而且太好用了,项羽不是一个打十个的人,是一个杀几百的人,智勇多困于所溺,当项羽发现很多事可以通过杀人解决,他以后就会通过杀戮解决所有的事情。
    5.项梁出生军事世家,做事情有章法,有规划。项羽虽然没有全身心的学习兵书战法,在这种耳濡目染之下,学习到的内容远远超过一般的没有系统学习的将领。
    6.项梁起兵之时完全没有想去拥立一个楚国的王室 ,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报家族之仇,而不是国亡之恨。这种思想传导到项羽身上,促使项羽后来没有统一的国家观念。
    7.郡守请项梁一起去商量起事,说明郡守有足够的意愿去起事,而项梁却在此时杀了他,一是出于不信任,二是为了完全掌权从统一战线的角度考虑此时的确不应该杀死太守,但项梁毫不犹豫的将太守杀死并将太守印挂在自己的脖子上,表明向良是一个独断专行并且贪恋权位的人。
    8.其他方面。项梁之所以能在吴县过得这么滋润,主要是因为秦朝的政令在原六国地区没有完全的畅通,很多秦国的官员到了地方之后,主要还是靠当地的豪族支持。秦朝的皇帝看到的秦国和各地基层官员看到的秦国是完全不一样的。其次当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很多太守完全立心立德,打算拥兵自重,这也是项梁他们认为郡县制有很大问题,项羽也倾向于分封。
    江东八千子弟:项羽举鼎挣来的反秦斗士,结局都如何了?
    草民嘚吧嘚
    2020-08-09 16:13
    关注
    英雄不问出身
    吴中乃藏龙卧虎之地,有两条苍龙此刻正盘踞在此处,用犀利的目光注视着江东大地,时不时抬头仰望大秦的天空,他们仿佛嗅到了空气中弥漫的血腥味,时间已到公元前 年,陈胜在大泽乡振臂一呼,一石激起千层浪,滚滚波涛,铺天盖地,此刻的吴中还停留在山雨欲来前的平静中,盘踞的那几条苍龙中,有两条现身了:项梁、项羽。
    项羽
    反秦浪潮越发高涨,一时间,杀地方官,就地起义成了时代潮流,心眼活的官员为见风使舵,干脆自先宣布反秦,加入到义军运动中,如此,可避免被杀,吴中太守殷通就是如此。殷通为活命也选择了反秦,但他深知其中的风险相当大,他的小部队一旦被官府镇压,大秦的种种刑法足够他死无数次。为保险期间,他必须找一个可靠的人,在他的领导下主持大局,如此,自己不但少操心,而且还降低风险,此乃良策也。
    殷通看中了在吴中避难的项梁,项梁乃楚国大将项燕之后,此人能耐大,人际关系搞得好,在吴中这块地盘上了,名望比殷通大。殷通约项梁前来商议反秦之事,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会谈中殷通又变卦了,说话支支吾吾,遮遮掩掩,这真是作死的节奏,项梁一使眼神,项羽心领神会,当场就把殷通杀死在会客室里了,项梁夺了官印,宣布起义,事情就这么简单 。
    梁召籍入。须臾,梁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史记.项羽本纪》
    项梁站在人群中高宣布起义的时候,人们欢呼雀跃,吴中的人们恨透了大秦,当年,大秦把楚怀王骗去咸阳,客死他乡,当王翦的60万秦军南下的时候,楚国大地,江东两岸,一片哀哉,城池被对了,田地被占了,子民被俘了,当楚国最后的大将项燕战死时,楚国也就完蛋了。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人对秦国的愤怒是流在血液里的,对秦国的恨是刻在骨子里的,特别是项羽家族,国恨家仇似海深。机会终于来了,项梁振臂一呼,八千江东子弟呼啸而来,龙且、钟离昧就是其中之一。
    举鼎挣来豪杰
    龙且,项羽帐下名将,他是项羽这最看重的人,此人破秦于东阿,率军败英布,荥阳困刘邦,齐地抗韩信,总之有项羽的地方就有他,项羽没有了他,便是朝不保夕。
    龙且何人?有人说楚国贵族后裔,有人说平民百姓,关于他的记载,野史记载则更加有趣。据说,龙且是盘踞在吴中附近占山为王的土匪,时不时骚扰附近百姓,官府奈何不得他,项羽集团起义后,为壮大实力,想拉龙且入伙,但项羽深知龙且非等闲之人,就凭几句话说服他谈何容易,必要的时候还得露一手给他。
    当项羽拜山说明来意时,龙且自然不会答应项羽的请求,大不了撕破脸干起来,谁怕谁。龙且想戏耍项羽一把,如果项羽能举起院子里的大鼎,他便服了项羽,从此跟随他鞍前马后。龙且有多,项羽就有多倔,他不但举起大鼎,还围着院子转了三圈,龙且傻眼了。
    项羽举鼎
    征服一个人,就这么简单,只要你有足够的能力。大鼎有多重,一千斤,还是三千斤,项羽不知道,龙且也不知道,因为没有人去称重,只晓得它非常重,能举起的乃是神人。龙且彻底服了,从此跟定项羽,生死不离,公元前203年,龙且中了韩信之计,被困在水里欲进不能,欲退不得,最后被韩俊杀死,一位反秦功臣,一位西楚大将,一位江东子弟,结束了壮丽的一生。
    俊杰身归何处
    龙且死了,轮到钟离昧了,他是不幸的,项羽中了刘邦的反间计,猜忌人心,钟离昧逐渐淡出了项羽的核心圈层,垓下之战,项羽败亡,钟离昧逃离后投奔韩信,从生命延续的意义看,钟离昧又是幸运的,可事实再一次改变了他的命运。刘邦为除掉韩信,挖空心思找他的小辫子,韩信为示好刘邦,要把钟离昧送给他做礼物,因为钟离昧的存在对韩信是如虎添翼,对刘邦而言则是雪上加霜,韩信想以此表达他对刘邦的忠心,钟离昧大骂韩信无德之人,随后自刎而亡,结束了其悲壮人生,同龙且一样,钟离昧无疑是那个时代难得的才俊,同样也是江东子弟。
    反秦运动
    龙且死了,钟离昧死了,范增在鸿门宴后就辞职不干了,愤怒至极的愤怒加疾病而死,跟随项羽起家的八千子弟多半战死沙场,也有“苟且偷生”者,比如项伯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叔叔把多次在关键时刻把侄儿项羽坑得不轻,以至于让后人质疑他是刘邦安插的项羽身边的卧底。项伯能为刘邦背叛项羽,刘邦自然要给他好处,称帝后封项伯为射阳侯,不知道这位侯爷每年在祭祖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结束语
    “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李白的《登广武古战场 怀古》对项羽起家的真实写照。凭借八千人的班底,项羽集团一路高歌猛进,不断强大,平定陶,杀宋义,败章邯,灭大秦,退刘邦,定天下,封诸侯,再造楚国,彪炳史册,跟着他的那八千子弟也加官进爵,显赫一时。然而,楚汉之争,项羽失败,饮恨乌江,走完了他华丽多姿而又悲壮凄凉的人生,而他手下那八千子大多战死沙场,他们不曾留下姓名,他们从江东而来,却不知魂归何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中华大地,都是他们的家园。
    ————
    弁山之神即所说的汉代楚霸王项羽。弁山位于浙江湖州城西北9公里,是湖州的主山。项羽举八千“江东子弟”反秦时,屯兵于弁山。留有项王走马埒、饮马池、系马木、磨剑石及项王庙等古迹。项羽被江东父老封为弁山之神。
    中文名
    弁山之神
    所指
    所说的汉代楚霸王项羽
    地位
    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之一
    地理位置
    浙江湖州城西北9公里
    来源出处基本介绍人物简介盖世英雄ta说
    来源出处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起兵前后的许多活动都是在湖州进行的,《史记》记载,项羽与叔叔项梁“避仇于吴中”,唐颜真卿在《项王庙碑阴述》中说得很清楚:“吴中,盖今之湖州也。”避仇期间,恰逢秦始皇东巡经过湖州,项羽就是在湖州城边东北8公里的掩浦偷看秦皇舆并放言“彼可取而代之”的。第二年9月,项羽便就地起兵反秦。所举之兵都是他在乌程的宾客及弟子和附近各县收得的,即所谓八千“江东子弟”。部队号“乌程兵”,乌程就是湖州。起兵后在下菰城北建城,这就是项王城,兵屯于今湖州弁山。方志记载,湖州出西北之门又叫霸王门,弁山则有项王走马埒、饮马池、系马木、磨剑石等古迹。过去,在湖州城内和弁山等处都有项王庙,后被毁。湖州的主山是弁山,项羽被江东父老封为弁山之神。
    基本介绍
    西楚霸王项羽
    项籍(前232-前202),姓项,名籍,字羽,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之一,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汉族,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着名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中国史上最强武将。是力能举鼎气雄万夫的盖世豪杰。号西楚霸王。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斩郡守后崛起,举兵反秦。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话。
    一种说法认为霸王故里就在当今新沂马陵山镇。
    项羽,原籍秦时的下相(今江苏宿迁),自汉以后经多次调整,九六年宿迁成立二级市,以项王故里为市区。
    西楚霸王
    人物简介
    国家:大楚
    爵位:霸王、鲁公
    谥号:西楚霸王 (称王时亦自号西楚霸王)
    身份:名将之后---义军首领(前209-前207)---诸侯上将军(前207-前206)---西楚霸王(前206-前202)
    身高:据《史记》记载,身高八尺有余,汉书记载为八尺二寸,合今1.8942米
    父名:项超(项燕的大儿子)
    叔父:项梁(和项超是兄弟关系)
    宠妾:虞姬
    座骑:乌骓马
    兵器:楚戟
    铠甲:乌金甲
    死后封神:
    (1)道教:水仙尊王、战神、弁山之神
    (2)佛教:鬼神转世,也有说是阿修罗王转世(民间则称其为“项王菩萨)
    中国史书上记载项羽目有重瞳。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有六个人:仓颉、虞舜、项羽、吕光、鱼俱罗、李煜。仓颉是造字圣人;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三皇五帝之一;吕光是十六国时期后凉国王;鱼俱罗是隋朝名将;李煜是着名词人,文学家;项羽则是旷古绝今的“霸王”。
    项羽(30岁)
    项羽(24岁)
    项羽(27岁)
    盖世英雄
    项羽的水平究竟如何,应该以司马迁所说为准。司马迁是怎么说得呢,四个字,“才气过人”。可能有人会对此直撇其嘴,轻飘飘地说啦,才气过人也好,才华横溢也好,我们平时都说惯了,没什么了不起。须知,吹捧与自我吹捧之流行,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弊病。我们搞年终总结,确实会非常轻易而慷慨地就说某某某高瞻远瞩啦、眼光独到啦、技艺超群啦,但无论是说者还是听者,也都没把这些评价当一回事,也不应该当一回事,毕竟只是个应景的东西嘛。而司马迁下评语可不会如此随便,他老人家是深得孔夫子一字褒贬之精髓的,任何评价都是能经得住事实与历史检验的。司马迁作史,阅人无数,印象里,得此四字评价的,仅项羽一人。而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所记的数百人,在其所记上千年的历史中也都是可圈可点的人物,独独项羽一人得此之评,这本身就很说明问题。与才高八斗相比,才气过人这几个字确实显得过于朴实了。但在司马迁那里,才气过人的含金量,决不在才高八斗之下。
    武功盖世,大智若愚
    窃以为,其实只需举一件事,就足以说明项羽是否才高九斗。这件事就是项羽起兵之初的屠襄城之役。秦二世二年二月,项羽与其叔项梁奉召平所传的陈胜号令率部过江击秦。估计过江后,项羽立即率部西征,目标是襄城,至此年的五月,完成任务,回来销号,行军作战来回共三个月。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成绩。此襄城,即今河南襄城,其地在许昌西边,距项羽渡江之处恐怕真有千里之遥。不仅路途远,而且这个地方基本上是陈胜部与秦军最后决战的地带,属于彻底沦陷的敌占区。陈胜失败后,反秦武装基本上处于守势,如果有过什么胜利,如吕臣与黔布(英布)合兵胜秦,也只是属于反围剿的胜利。项羽的胜利,则属于远征式的胜利,相当于日后刘邦战略远征的预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胜利的意义无论怎么高估都不过分。为完成这个任务,项羽所率兵马多少不详。项羽临死前说率八千子弟过江,不知这八千是与项梁所率之总和呢,还是由他带领西征的数字。在没有明显证据说明项羽率兵八千西征之前,我们不妨姑且认为项羽所率人马只是八千人中的一部分,估计这支西征队不得少于两三千人,因为,人手过少,将不利于完成任务。而两三千人,在当时只能算是一支小部队。试想就是这么一支小部队,要在人生地不熟,前无接应,旁无友军配合的情况下作战,其困难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想想项羽要在从敌占区里一路杀将过去的同时,还要自筹措粮饷,安排宿营,这些事连想一下都觉得头大,更不用说去办了。而此时的项羽,不过二十四岁的年纪,居然一手抓生活,一手抓作战,而且两手都很硬,把这一切搞的妥妥帖帖,想不佩服都不行啊。可能有看官以为,古代行军打仗不过小菜一碟,让自己去只会干得更好,从而对项羽取得的成绩不以为然。我们姑且不说这个看法是否无知啦,但至少是犯了看人挑担不吃力的毛病。如果拿我们熟悉的事来类比,大家对这个非常不容易可能会更好体会了。试想,如果你们搞上个百把号人的旅游团队,也用不着徒步从苏州走到襄城了,徒步走到南京就可以了,还一路上有各地的导游接应,口袋里也有足够的钞票保证可以吃好喝好。结果会怎么样,估计一定狼狈不堪。一个人的成长,总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以带兵而言,总要先带一个班,然后一个排、一个连、一个营、一个团,然后才能成为一个统帅。项羽起兵之前,还没有当过头头的经历,其西征时所拥有者,乃一群乌合之众,纵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其作战能力应该非常有限。而项羽就带着这群训练不足的士兵远征千里,在人生地不熟的环境里行军作战,部队不仅没有散伙,反而能凯旋而还。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如果才能不足以服众,部下又岂能把性命托付给你,死心塌地地跟随你流血牺牲。而项羽才能足够,所以能领着一支可能是历史上最袖珍的远征军,向敌人兵力较多的地方去,并凯旋而还。这样看来,司马迁对项羽“才气过人”的评价,岂虚言哉?
    在项羽生前人们、项羽生前的所有的人正是这样认定的。这些人里当然要包括项羽的主要政治军事对手刘邦与韩信。韩信与刘邦在准备与项羽翻脸前有过一次事关前景的战略对话。当时韩信问刘邦:大王以为自己在勇悍仁强诸方面,与项羽相比如何?勇悍仁强的实际内涵,可能没有人能说的好,但应该是对争夺天下的综合素质的综合评定。对韩信的发问,刘邦沉吟良久,最终无奈地说:皆不如也。刘邦也是个非常自负的人,其自我感觉一向超爽,如果不是心悦诚服、甘拜下风,他是绝对不会低下其高傲的头的。而发问者韩信的看法也与刘邦完全相同。这表明,刘邦的自评一点也没有虚假的成分,而是一个共认的事实。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这一点,凡是刘邦与项羽的对垒,基本上都是以项羽的胜利而告终。那么,是不是刘邦的水平太差而导致这样的结局。当然不是,刘邦也是个绝顶聪明的人,政治军事十项全能,除了项羽,谁也玩不过他。只不过跟项羽一比,这个绝顶聪明就算不了什么了,十项全能也变成十项无能了。真是棋差一着,缚手缚脚。就因为差那么一点点,居然一盘也赢不下来。因此,项羽的聪明不仅有刘邦等人认定,也有事实的最有力支撑。
    那么,项羽是如何达到这样的高度的呢?回答是,天纵英才的资质,加上勤奋的努力。天生的资质可能容易理解,但勤奋努力,却得不到记载的支持。人们都知道,项羽在少年时代,也曾学书学剑学兵法,然而均半途而废,没看到在什么地方努力过。但正因为其天纵英才,即使均浅尝辄止、不了了之,学成了个半吊子,其达到的程度也非常人所能企及。这个浅尝辄止,就是项羽的努力。听起来像个笑话,但没这个浅尝辄止,也没就有日后的项羽啊。有人说过,“项羽刚出道时也就二十四五岁的年纪,此前学书学剑学兵法都弄了个浅尝辄止,就这样还是当世诗词第一,武功第一,兵法第一,统率群雄打平天下。最后全天下的聪明人联起手来才把他玩死,想不承认他是天才也不行呀。”以往古人在评论司马迁之学术高度时曾以王羲之的字与李杜的诗为比,以为非一枝一节所能较其长短。项羽的才华也应该这么看,其才能是全方位的,非一枝一节所能限定。
    弁山之神
    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过刘季,后来又放过了刘季家人,范增在韩信背叛前就劝说不想重用韩信就杀了他,但项羽依旧没杀,甚至连记载其母被烹尸的王陵也要赞一句项羽仁而爱人。一个宁死不屈的英雄,在怀王诸老将口中得了个‘僄悍猾贼’的评价,就真的如此了吗?司马迁只是记录了这句对话而已,不代表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就是‘僄悍猾贼’。
    史记多次在汉朝被删改,为了达成一定的政治目的,抹黑项羽是很有可能的。韩信曰:“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妇人之仁的人怎么又会干出杀降和屠城之事呢?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陈平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郦生说项羽“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但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却封了十八个诸侯王,就连刚刚犯下大错的刘季都照样封王,项伯鸿门宴上那么帮着刘季,项羽不也没把项伯怎么样吗?章邯在定陶杀了项梁,项羽不但放过了章邯,还封其为王,这能叫功无所记,罪无所忘?显然陈平和郦生说的并不客观,是带着主观情绪和私人目的说的,陈平当初是因为在楚国犯下大罪,害怕项羽责罚才逃跑去刘季那边的,做贼心虚而已。齐国田荣这种反秦没有功劳的,封王就是没有他,可以说项羽是个赏罚分明的人。只不过有关项羽的记载都很少,就别提项羽麾下将士的封赏了,可没有记载不代表没有发生,项羽只是不会画饼忽悠,但该赏的他不会吝啬,就算项羽想不到,范增也想得到,是非自有公论。
    项羽究竟是靠什么取得其历史地位的呢?答曰:靠其非凡的政治军事才干。一听这个结论,无数的人可能就会发出胡说胡说,荒唐荒唐,诸如此类不服气的狺狺之声。但这个评价也不是服气或不服气所能改变的,只要你否定不了项羽称霸五年这个事实,就必须服这个气。因为要在秦楚之际极其复杂的局面中脱颖而出,对秦战而胜之,并收拾残局,称霸全国达五年之久,没有非凡的政治军事才干是不可能做到的。项羽非凡的政治军事才干可圈可点之处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杀宋义、援赵取胜。针对宋义提出的“承秦赵敝”畏战托词,项羽敏锐地认识到强秦破弱赵的必然性,而且其后将无敝可承。宋义此言虽然是为其无能遮掩,但这个思路在当时还是蛮盛行的。而当时的局面是秦强楚弱,援赵根本看不到取胜的希望,在这个情况下,宋义选择了避战也应该是常人思维及多数人的选择。但项羽的见识远远高出常人,所以一下子就看到了时局的症结所在,且因有胜秦的把握,所以他果断地斩了宋义,取得了援赵楚军的指挥权。钜鹿之战的胜利固然彰显了项羽一往无前的气势,但此等重大战役,其细微处亦非常人所能设想,什么时候试探性攻击,什么时候决战性攻击,如何安排兵力的逐次投放,其中牵涉到的智力因素非同小可。可以肯定,只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超人的胆识、周密的布置,以及军队的拥护,才能取得以少胜众的战绩。所以钜鹿之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咏叹的重心。
    其二、击降章邯。钜鹿之战后,秦军与诸侯军相持于漳南,陈馀遗章邯书或为项羽指使,意在攻心。待章邯谋和时,项羽乘其懈,急击大胜。随后章邯约降,项羽因军粮不足,及时接受其降。这里什么时候相持,什么时候进攻,什么时候约降,安排的井井有条,非常老道。项羽尽坑降卒而不杀章邯亦体现出深远的战略考量。按说章邯击杀项羽之叔项梁,算是有血海深仇。如果项羽真是人们认定的一个莽汉,杀了章邯才是快意恩仇的正常之举。但项羽这个嗜杀成性的人,居然能放着章邯不杀,不得不佩服其年纪轻轻,就具有了大政治家的风范。而不杀章邯这一招,其作用在项羽进关后就显示出来了。留章邯等,可使其治秦;而坑降卒,也使得章邯成了旧秦广大人民的公敌,只能加深对项羽的依附,从而成为项羽的政治盟友。将一个不共戴天的死敌,转化成最大最铁的政治盟友,这是何等高明的手段啊。
    其三、主持分封。分封为项羽生平最重要之政治事件,也是饱受今人诟病的事件。窃以为,正是这件事情,最能体现其高超的政治谋略水平。人们往往以为,项羽分封,共立十九国,比战国时的七雄并峙又倒退了许多,是开历史的倒车。不知持这种说法的人是不是以为,如果当时项羽想当皇帝搞大一统,就能办得到。如果办不到,这个指责就是无稽之谈。没有谁愿意与他人分享权力,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这么做。当时的情况,好像项羽也没有资格当皇帝。他上面还有楚怀王,而天下是大家打下来的,虽然项羽出力大一些,但毕竟不能据此将他人的权利全部剥夺。如果不能剥夺,就只有分割天下。而项羽正是这样做的。只是在分割天下时,项羽是挖空心思使自己取得了最多最大的利益。后人指责项羽将天下分得比秦统一之前还要零碎,而没有看出这个碎,正体现了项羽欲掌握全局的良苦用心,实际上项羽已提前实践了后世贾谊所提倡的“众建诸侯少其力”的构想。项羽谋略通过分封,长久确立其霸主地位。首先,他自王九郡之地,占当时中国疆域的四分之一,而且都是富庶之地;其次,为了削弱可能威胁其霸主地位的诸侯实力,他将旧秦一分为四(汉、雍、塞、翟),将旧齐一分为三(齐、胶东、济北),将近楚之赵一分为二(代、常山),将燕一分为二(燕、辽东)。不仅如此,他还将赵的军事实力化解为四(代、常山、殷、河南),使赵国这个原先仅次于楚的军事集团削弱于无形。由于三秦对项羽死心塌地效忠,河南、殷亦对项羽感恩戴德,兼之未令其王之国的韩地尽入项羽掌握,项羽已建立了从彭城至三秦横贯中国东西的实力带。这个实力带的南面,九江、临江、衡山三国由楚国旧将执掌,最西南的汉亦为楚旧部。不难看出,项羽阵营的势力范围十分壮观,足以使任何欲有异动的诸侯国不敢轻举妄动。刘邦所受封的汉,与三秦相邻,其中的态势耐人寻味,形成相互牵制的结构。刘邦是三秦的死敌与天敌,双方不会形成盟友关系。而且,有刘邦在三秦边上,三秦绝对不敢造次;而有三秦的封堵,刘邦也出不了川,不能形成危害。刘邦的这一粒棋盘上的死子,被项羽用活了,这一手非常高明的棋路,可惜一直没人指出。项羽将旧有的韩、赵、燕、齐、魏之王封的稍差,而将这些王手下原本没有权利受封的人,分了好地,基本上取代了以前的王。像赵王赵歇的地盘被赵相张耳所拥有;燕王韩广的地盘被燕将臧荼所拥有,魏王豹被转派到旧魏的西部为王,其魏国东部即梁地也纳入项羽掌握。从理论上来说,除了原先的六国之后,其余人等均没有资格称王,而项羽让他们当了王,理应对项羽感恩戴德。这就是赵高“贱者贵之,贵者贱之”的统治术,项羽实践起来一点也不含糊。
    其四、楚汉战争。项羽在正面战场与刘邦的交锋中屡战屡胜,这绝非一味逞勇所能做到的,对付刘邦这样的劲敌,若非在意志、智力、用兵艺术诸方面均胜出一筹,是很难取胜的,更何况连胜。至少有三事表明项羽的出众之处:第一,刘邦攻占彭城,项羽率军从齐回救,而刘邦肯定会防着这一着子,肯定会在项羽南下的路上重兵布防,可能主持这个防线的就是韩信;这相当于二战前法国的马其诺防线;但项羽没有对严阵以待的防线发动任何攻击,而是大大地迂回绕到彭城之西南,出其不意,一击奏功;此举比德军破马其诺防线早了两千多年。第二,楚汉相持成皋,彭越扰乱梁地,项羽回救,与留守成皋的曹咎约半月之期必破彭越,果如其言。怎奈曹咎不遵将令,于六日上为刘邦所破。第三,项羽受困垓下,被围得水泄不通,插翅难飞;尽管如此,项羽还是能领着八百精锐趁夜突围,汉军直至平明才发觉。比照于刘邦每次逃跑只带一二随从,项羽的高明真是不可以道里计,难怪项羽百战百胜啊。这些无不说明项羽用兵已有出神入化之功。
    这些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加上身先士卒大智若愚的行为特质,掌控天下的时间长达五年,他靠的是什么思想,应该是一种统治阶级的思想,一种从传统中提炼提纯出来的统治术,无论其成其败,难道没有一点可以圈点评价的价值吗?
    可能人们会说啦,既然才高九斗,政治军事谋略又如此高超,怎么会失败呢?是啊,这个问题不仅把今人搞得七荤八素,也把古人搞得晕头转向,大概是搞的人太多了,结果把本来不甚复杂的项羽问题搞的无比复杂。于是乎,复杂的项羽问题就绝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如果三言两语就讲清楚了,也就不是才高九斗了。这个为什么失败的问题同样如此。其实失败不失败,与才高与否并没有绝对的关系。比如才高八斗的曹子建,还不是整天被其兄魏文帝像防贼似地盯着,搞得心情很不好,而且一天也没像项羽这样爽过。但项羽的失败确实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窃以为,其失败与其才高九斗或者真有一定的联系。而这样一说,可能反对的人就更多了去了,怎么才高九斗不助其成功,反而还成为失败的原因,天下有这个理吗?根据祸福相倚理论,绝高的才华正可以埋伏下绝大的祸根。正如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样,项羽是成也才高,败也才高,其成其败都与才高关系绝大。更何况,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才高九斗,也不代表能搞定一切。既然不能搞定一切,就有可能被别人搞定。
    早在刘项争斗的大幕还未落下时,对项羽现象及项羽成败的讨论,就开始进行了。最早是项羽在穷途末路行将自刎前曾打算与随从探讨这个问题,这个场面司马迁记得很精彩: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实际上项羽的败北很大程度是因为身边有项伯、丁固、周殷、英布等等叛徒,特别是项伯,完全被刘季收买,在鸿门宴后一直暗中配合刘季,包括在英布举棋不定的时候杀掉英布全家,有这样一个项家二号人物通敌,强如霸王也得败。彭城之战,丁固如果不放过刘季,而是将其抓回到项羽面前,天下还是姓项。周殷不背叛断掉项羽后路,垓下之战也未必会败。英布杀掉义帝给了天下人围攻项羽的借口,但这个在楚汉争霸过程中一直站在刘季那边的人,真的是听了项羽的命令才杀的义帝吗?项羽要杀义帝完全可以在彭城杀,派人追到两千里地外去杀,弄的天下皆知何苦来哉!
    项羽败可惜,如果他在鸿门宴就杀了刘季,天下自此太平,匈奴不可能作威作福那么多年,和亲这种事绝不会发生!
    (现在是幻想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