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武庙圣贤
作者:蓝色脉冲   凡人成长指南最新章节     
    武庙四圣十贤七十二将
    武庙的四圣和十哲分别是:
    四圣:武成王姜太公、留侯张良湣9苤伽湣7镂浃
    十哲:秦武安君白起湣10夯匆鹾詈信湣6窈贺┫嘀罡鹆沥湣8莆汗公李靖湣7究沼9公李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湣10饨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湣
    至于七十二将的具体名单,搜索结果中并未给出完整的答案,只列出了部分将领的名字,如赵相国范蠡、齐将军孙赵信平君廉颇、秦武成侯王翦、汉相国曹参、左丞相周勃湣3敖军北平太守李广、大司马冠军侯霍去病等。
    (每一个都能单开一章,放一起是因为我懒;一章搞定,比较省事。)
    ————
    运城关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区(hai zhou guan di miao)为武庙之祖,地处山西运城市解州镇西关。北靠盐池,面对中条。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毁于火,经十余年始修复。[1]
    解州关帝庙总面积26万平方米,共有房舍200多间,分为正庙和结义园两部分,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和武庙,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庙内悬挂有康熙御笔“义炳乾坤”、乾隆钦定“神勇”、咸丰御书“万世人极”、慈禧太后亲书“威灵震叠”等匾额,代表建筑是“春秋楼”。[20]
    解州关帝庙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关公信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公文化节”被评为中国十大人物类节庆活动之一。2012年,“关圣文化建筑群”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当然武庙祖殿有争议,也有说为姜子牙那里才是主殿。)
    历史沿革
    陈隋始建
    解州关帝祖庙创建于陈、隋(557年—618年)时期,《中国名胜词典》指出创建年份为隋开皇九年(589年)。
    北宋敕建
    北宋时曾两度对解州关帝庙大兴土木。第一次是宋大中祥符间(1008年—1016年)重建。当年盐池水少盐减,皇帝派使臣查核,回复:“盐池为患的是蚩尤!”龙虎山张天师奏请:“古代忠烈之士死后成神,蜀将关羽忠勇绝伦,陛下祷告召之必胜无疑”。于是皇帝令天师在宫中焚化符箓,一位美髯公旋即披甲佩剑而下作答:“臣等会齐岳渎阴兵,立助为陛下灭妖!”几日过后盐池水积满如初。皇上大悦,降旨在解州修建关羽庙。第二次是元佑七年(1092年)知州张杲之重修。稽考史载,宋真宗大中祥符间的重建,是历代帝王首次敕建关庙,所以“殿皆石柱,雕龙飞腾,庙貌宏丽甲于天下”。张杲之重修后,随着关公被封为“崇宁真君”,解州关庙又被悬匾为“崇宁宫”。
    金元修葺
    金代两次修葺:一为大定三年(1163年),管军范公重修殿宇,贡士南涛作文记述;一为泰和四年(1204年)奉朝命重修,知州田德秀撰有《重修关庙记》。
    元代两次修葺:至元三年(1266年),先有靖应真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忽必烈之旨护持解州关庙,并两建道院于关庙之左,称崇宁宫(即今之解州关帝庙东宫),从属于主庙。其徒孙张志安在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损坏关庙之后重新修葺,起始于至治三年(1323年),完工于泰定元年(1324年)。[9]
    明清鼎盛
    明朝
    明初,关公仰崇之风继续沿袭,官民对解州关庙的修缮也持续不断。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初定祀典,嘉靖期间(1522年—1566年)官祭升格,明神宗朱翊钧先后追封关羽为“协天大帝”、“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并敕赐庙额为“英烈之后”——解州关庙的营建达到了高潮,庙势亦于当时为最壮,达到鼎盛时期。
    清代
    清代,由于皇家崇祀关帝大大超过前朝,解州关帝庙不仅延续着明末的盛况,而且作为“武庙之冠”逐渐成为世人朝圣之地。
    康熙四年(1665年),陕西巡抚贾汉复重修关帝庙;三十七年(1698年)五月,康熙帝亲笔书写“义炳乾坤”匾额,悬挂庙内;四十一年(1702年)四月庙会期间,一场大火使解州关帝庙焚毁无遗;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西巡临解,发帑金一千两重修,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知州祝增才恢复旧规。
    雍正十二年(1734年),果亲王拜谒解州关帝庙,指画关帝圣像,题写诗章及联额,其诗今存崇宁殿前碑亭。
    乾隆十八年(1753年),知州韩桐修葺廊庑、绘制壁画、移建乐楼、增修牌坊、完善结义园;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州守言如泗先改八卦楼为御书楼,又改麟经阁前楼为刀印二楼,厘正匾额,修缮东西大牌坊,改建结义园、功德祠,并在庙西建设“关夫子故里”碑亭。此后,乾隆三十八至四十二年(1773年—1777年)、嘉庆九至十年(1804年—1805年)、十三年(1808年)又有葺补。
    嘉庆二十年(1815年)解州一带6.7级地震的发生,关帝庙饱受摧残。
    道光四年(1824年)开始筹划修复,因资金不足,只进行了支撑加固。
    咸丰九年(1859年),前州牧叶筱珊会同杨铁臣、程立斋等人,筹银1.7万两,命董清海督工,历经十余年,于同治九年(1870年)完成春秋楼、廊房、内外牌坊、大门角门、结义园、功德祠、崇圣祠、部将祠、追风伯祠的修复。
    光绪元年(1875年),鼓楼重修;三年(1877年),“义壮乾坤”坊被火烧毁。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元年(1907年—1909年),解州关帝庙连遭火灾,午门、大门、乐楼、东西角门、东西华门、钟楼、庙外西侧木坊、部将祠、追风伯祠、官厅、崇圣祠及百余间廊房皆成灰烬。[9]
    民国破败
    民国期间,战乱频仍,解州关帝庙的维修工程远逊于前。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令天下立关岳庙,解县知事周庚寿虚于应付,只是把结义园君子亭改为关岳殿了事。1917年,新任知事徐嘉清建设官厅。对清末火灾中烧毁建筑的重建因款项问题屡屡停工,自民国八年(1919年)开始,至十一年(1922年)才完工,且午门是另工重建。1938年,日军侵华战火波及解州,关帝庙崇宁殿、圣母殿、嗣圣殿、春秋楼、刀楼、印楼、东西官厅及廊房多有损坏,1940年修复了春秋楼和圣母殿。1946年补修了西官厅和东西廊房。1947年,运城解放在即,困守运城的国民党军队为了兴修工事挽回败局,将关帝庙内的娘娘殿和太子殿拆除。
    —————
    景区格局
    解州关帝祖庙北部为正庙,仿宫殿式布局,分前殿和后宫两个部分,前殿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东西两侧有配殿崇圣祠、追风伯祠、胡公祠、木坊、碑亭、钟楼、官库等附属建筑。[5]
    主要建筑
    雉门
    从义勇门或忠武门入前庭,穿过“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端门,东西钟鼓楼耸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单檐歇山顶庙门:中门是专供帝王进出的“雉门”;东面是文职官员行走的“文经门”;西侧是甲胄之士通行的“武纬门”。雉门上嵌竖匾,书“关帝庙”三金字。雉门后的台阶上是戏台。
    午门
    午门是一座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石雕回廊的厅式建筑。周围有石栏杆,栏板正反两面浮雕各类图案、人物144幅。厅内南有周仓、廖化画像,北有反映关羽一生主要经历的彩绘。
    崇宁殿
    穿过午门,经“山海钟灵”坊、御书楼,便是关帝庙主体建筑崇宁殿。崇宁殿因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而名。殿前苍松翠柏,配以石华表一对、焚表塔两座、铁旗杆一双,月台宽敞,勾栏曲折。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殿内木雕神龛内塑帝王装关羽坐像;龛外木雕云龙金柱;龛上有康熙手书“义炳乾坤”横匾。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顶,檐下施双昂五踩斗拱,额枋雕刻富丽。殿周回廊置雕龙石柱26根,下施栏杆石柱52根,砌栏板50块,刻浮雕200方。大殿明间悬清乾隆帝手书横匾“神勇”,檐下有咸丰皇帝所写“万世人极”匾,下列青龙偃月刀三把,重300斤。门口有铜香案一座,铁鹤一双。[2]
    气肃千秋坊
    穿崇宁殿而出,入后宫南门,进寝宫,过花圃,有中轴线上最高大的木牌坊——“气肃千秋”坊。东侧有印楼,内有“汉寿亭侯”玉印模型,西侧是刀楼,里面列青龙偃月刀模型。双楼对峙,系方形三层的十字歇山顶建筑。院里植有翠竹一片,又有《汉夫子风雨竹》碑刻,以竹隐诗,诗曰“莫嫌孤叶淡,经久不凋零。多谢东君意,丹青独留名”,相传为关羽手笔。
    春秋楼
    后宫后部是关帝庙扛鼎之作的春秋楼,因楼内有关羽读《春秋》像,故名,又名麟经阁。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修。宽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檐歇山式建筑,高33米。上下两层皆施回廊,四周勾栏相依,可供凭栏远眺。檐下木雕龙凤、流云、花卉、人物、走兽等图案剔透有致。楼顶为彩色琉璃覆盖;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可供上下;一层上有木制隔扇108面,传说是象征上山西108县。世传春秋楼有三绝:上层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层垂莲柱上,垂柱悬空,内设搭牵挑承,给人以悬空之感,谓之一绝;进入二层楼,有神龛暖阁,正中有关羽侧身夜观《春秋》像,阁子板壁上,正楷刻写着全部《春秋》,谓之二绝;据说楼当项正对北斗七星,谓之三绝。[6]
    文化演进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尤其是宋元明清四代王朝所处的封建社会后期,解州关帝庙作为进行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和教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宣传和规范封建社会的道德文化,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感的人们,在这里通过对关公的祭拜,接受忠于国家和民族的教育;少数民族统治阶级入主中原之后也来到这里,进行褒封和祭祀,力图通过对关公的赞扬去弥合民族之间的分歧;在民不聊生的年代,反抗者们来到这里,从关公身上寻求勇于抗争的精神;当遭际坎坷的时候,身处逆境的人们来到这里,找到值得仿效的榜样。[11]
    关公信俗
    信俗特点
    基础广泛:关羽一生征战南北,其故事传到各个角落。“当时义勇倾三国,万古祠堂遍九州 ”是关公信俗地域广泛的最好写照,近代随着华侨的飘洋过海,信仰关公的习俗也被带到了全球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庙,就有对关公的信仰与传播。“庙宇盈寰中,姓名走妇孺”——信众从帝王将相到巷陌妇孺,从政要商贾到平民百姓,群体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12]
    信仰一致:关公信俗不是单纯的个人迷信,而是由历史发展演变成一种社会群体的信仰。其传播的主导载体多为民间团体举行的祭拜,庙会,戏文演艺等活动。人们信关公,已经意识化并承认他是忠义诚信的楷模;信奉他是财神和保护神,能给人们带来财运和平安吉祥;认同每年的农历六月廿四是他的诞辰。[12]
    民族特性:关公信俗文化具有民族特性,是由汉民族性演化而来的整个华夏民族性。关公是汉蜀名将,初为汉民族所崇尚的忠义英雄,后其忠义精神为历代统治阶层所推崇,诚信精神被商界奉为经商信条,礼、仁、智为儒家尊为人伦典范,勇武为平民所敬仰。历经顶礼膜拜,由候而王、而帝、而君、而圣,终演变为威震华夏的武圣——对关公共同的信仰增强了整个华夏民族的认同感。[12]
    民间供奉
    对于百姓而言,崇拜关公之价值在于他的义气干云、坚贞不二。百姓不仅求雨有赖于关帝,乞求生育、消灾、除病、家庭和睦等方面都有求于关公;关公又被人们奉为发财致富、招财进宝的武财神。
    现实意义
    关公文化的忠义、诚信精神,成为增加社会稳定的基石:“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关公的信仰价值在于,其行为构成了统治者所提倡的伦理价值的楷模:忠孝节义,神勇武威,为国捐躯、生为人杰,死亦鬼雄。关公文化以“忠、义、仁、勇”为核心,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崇拜,它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融合了儒释道的伦理道德精神,有着鲜明的民族性。[4]
    荣誉奖项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十大旅游品牌单位”、“ 山西省十佳优秀旅游景区”、“中华旅游文化贡献单位”、“2009年国际休闲旅游年度品牌单位”,2010年、2011年“国际关公文化节”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十大人物类节庆活动之一“群星奖”。“关公信俗”已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关圣文化建筑群”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8]
    第一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2021年11月)。